流鼻血怎么处理

流鼻血怎么处理

流鼻血怎么处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流鼻血的经历,流鼻血有很多原因,包括外伤引起的流鼻血,还有就是内火太旺,身体虚弱等,都有可能引起流鼻血,尤其是小时候流鼻血要引起重视,如果长期流鼻血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当然,也要做一些紧急处理。那么,流鼻血怎么处理呢?下面我们就分不同的人群进行详细的介绍。

流鼻血怎么处理

  儿童流鼻血怎么处理?

  流鼻血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儿童流鼻血,家长非常着急和担心,家长需要有一定的急救和紧急处理常识,否则,会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儿童流鼻血怎么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儿童流鼻血的处理办法。

  1、大人首先要尽力镇定自己的情绪,切勿慌乱,才能安抚被出血惊吓的小孩。

  2、头部应该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

  3、用手指由鼻子外面压迫出血侧的鼻前部(软鼻子处),似一般以手夹鼻子的做法,直接压迫约五至十分钟。大部份病人都可以此种方法简单地来止血。而另一侧未流血的鼻孔仍可通畅地呼吸着。

  4、如果压迫超过了十分钟后血仍未止,则可能代表着严重的出血,或有其它问题存在着,此时就须要送医做进一步的处置。

  5、"冰敷额头"的作用是希望藉额头的皮肤遇冷时,能达到鼻部血管收缩以止血,但其效果并不好,因为距离出血的鼻孔部位太远,且局部过于冰冷会引起头部不适,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可直接冰敷在"鼻根"及"鼻头"(即整个鼻子)上面。

  成人流鼻血怎么处理?

  1、在止流之前应先将血块擤出,以免因伤口无法闭合而无法止血。

  2、以去充血剂或鼻腔喷液将棉花沾湿,塞入鼻孔可帮助止血,白醋也行。

  3、用手指捏住部分的鼻肉,持续压紧五至七分钟,可帮助止血。

  4、坐直,以免血液流到喉咙。

  5、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缩,减少流血。

  6、血液凝结后,将形成血块结痂,此时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剥落结痂,造成鼻血复发。

  7、涂抹类固醇软膏。

  8、左(右)鼻孔流血,举起右(左)手臂,数分钟后即可止血。

  9、将流血一侧的鼻翼推向鼻梁,并保持5~10分钟,使其中的血液凝固,即可止血。如两侧均出血,则捏住两侧鼻翼。鼻血止住后,鼻孔中多有凝血块,不要急于将它弄出,尽量避免用力打喷嚏和用力揉,防止再出血。

  10、患者左(右)鼻孔流血时,另一人用中指勾住患者的右(左)手中指根并用力弯曲,一般几十秒钟即可止血;或用布条扎住患者中指根,左(右)鼻孔流血扎右(左)手中指,鼻血止住后,解开布条。

  11、取大蒜适量,去皮捣成蒜泥,敷在脚心上,用纱布包扎好,可较快止血。

  12、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可止鼻血。

  13、平躺,完全平躺在地上,血无法内流也无法外流,很快可以止血 . 14、如经常流鼻血,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流鼻血治疗护理

  流鼻血时,一般人都习惯于将头向后仰,鼻孔朝上,这样不但不易止血,后仰姿势还会使鼻腔内已经流出的血液因姿势及重力的关系向后流到咽喉部,会被吞咽入食道及胃肠,刺激胃肠黏膜产生不适感或呕吐。出血量大时,还易吸呛入气管及肺内,造成危险。

  正确方法: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压迫止血。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块堵住鼻腔也没有关系,凝血块中的凝血物质可有助于血液凝固。急于把它擤出,易导致再出血。当然,如果出血量较大,要及时就医。

  当鼻腔过于干燥时,里面的毛细血管就会破裂,导致流血。从临床上来看,90%的流鼻血现象都属于血管破裂导致的血管性流血。对此,患者不用太紧张,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处理,及时止血即可。

  大部分儿童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鼻中隔血管网是鼻腔易出血区,位置比较靠前。鼻腔内有一层粉红色的黏膜,黏膜上分布着丰富血管。当吸入外界空气时,鼻黏膜具有加热、加温、加湿和过滤空气的作用。气候干燥,鼻腔黏膜易干燥、结痂甚至出血。有的孩子爱用手指挖鼻孔,易损伤鼻黏膜,造成出血。

  流鼻血并不可怕,但如果过度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当孩子流鼻血时,可用凉毛巾敷在额头或鼻部,减轻出血症状。也可用拇指和食指紧捏两侧鼻翼压迫止血,3-5分钟后慢慢松手,出血多可止住。也可用消毒棉花将鼻子堵住,再进行压迫止血,然后轻轻取出棉花。

  为防止室内干燥,可在地面上洒些水,或用空气加湿器。饮食上少吃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苦瓜、西瓜等清热降火以及富含营养且清淡、易吸收的食物。另外,要戒除孩子挖鼻孔的不良习惯,养成一个鼻孔擤鼻涕、用清水冲洗鼻腔的好习惯。

  可见,对于流鼻血的紧急处理是一门学问,那么,流鼻血怎么处理呢?除了紧急处理之外,如果是长期都有流鼻血的情况,最好及时到医院去做个检查,以便查明流鼻血的原因,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就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流太多的血,影响健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