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紫癜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呢?

临床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多见于四肢。停药后紫癜消失,再次使用可再发生。

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类:

一、药物抑制血小板生成

1.对骨髓粒、红、巨三系抑制的药物,如抗肿瘤化疗药、氯霉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甲亢平、丙基硫氧嘧啶)、抗糖尿病药(氯磺丙脲)、镇静药(安定、安宁、利眠宁、氯丙嗪)等对骨髓造血组织的抑制,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2.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药物,如氯噻嗪、乙醇、合成雌激素、甲磺丁脲等对巨核细胞抑制作用,导致获得性纯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氯噻嗪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抑制作用的证据大多是间接的,孕妇服用这类药物后所生婴儿有可能发生巨核细胞减少,但成人很少发生。有用乙烯雌酚、甲磺丁脲、酒精中毒者发生获得性纯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国内亦有用APC、速效感冒胶囊、安乃近或氨基比林。本病一旦明确诊断,患病前所用各种药物必须停用,忌用骨髓毒性药物及乙醇。可用雄激素刺激造血。相同的血小板数,本病出血较慢性ITP严重,出血严重者应积极输注血小板,同时加用抗纤溶药如6-氨基己酸以减少血小板的需求量,应告诫患者以后避免使用引起本病的药物。

二、药物直接破坏血小板

瑞斯托霉素是一种临床上不再使用的抗结核药,它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使患者发生轻度血小板减少。此外,硫酸鱼精蛋白、肝素在体内也可引起血小板聚集而导致某些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这类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一般较轻,不需特殊治疗。

三、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数百种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其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类药物:

1.抗凝剂:肝素

2.金盐

3.金鸡纳碱:奎宁、奎尼丁

4.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等

5.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等

6.抗结核药:利福平

7.抗高血压药:速尿、噻嗪类、甲基多巴

8.神经精神病药:酰胺咪嗪、二苯基乙内酰脲、丙戊酸钠

9.口服降糖药:磺脲类

10.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