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校里面需要学习的东西是很多的,一个人学习的好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学习的环境,家庭的环境,平时所接触的人等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奥苏伯尔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业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动,很多人对这个并不了解,下面具体介绍。

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它首先由奥苏贝尔提出。奥苏贝尔对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特点、作用以及培养和激发措施进行了论述。

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Affiliated Drive)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绩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开始,日益显得重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的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