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是医学上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用于治疗腹腔当中积水较多的患者。腹腔穿刺术可以快速地将人体腹部当中的积水排出体外,从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腹腔穿刺术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在手术之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防止腹部的伤口裂开。
一、准备工作:
(一)病人的准备:
1.术前先向患者解释将要进行的操作,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询问患者有无麻醉药过敏史,并签手术同意书。
3.术前复核病人的肝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
(二)器材的准备:
1.血压计、皮尺。
2.一次性胸腹腔穿刺包。
3.2%利多卡因5mlX1支。
4.无菌手套两对。
5.一次性口包、帽子。
6.消毒物品:棉枝、碘伏。
7.消毒性止血钳一把。
8.无菌方纱一块(用来打开利多卡因用)。
9.如要进行诊断性穿刺的,需要准备试管和空瓶(送腹水常规、生化及病理等用)。
10.容器(装剩余的腹水)。
11.腹围。
12.急救物品(输液装置、吸氧装置、肾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洛贝林、阿拉明
等)。
(三)操作者的准备:
1.复习腹腔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及其处理。。
2.吸收。
3.戴口包、帽子。
二、操作过程:
1.准备:先嘱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2.体检:放液前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以观察病情变化。术前并行腹部体格检查,叩诊移动性浊音,已确认有腹水。
3.体位: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平卧、半卧、稍左侧卧位。
4.穿刺点的选择:选择适宜穿刺点一般常选于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也有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偏左或右1.5cm处,或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的交点。对少量或包裹性腹水,常须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定位后需用龙胆紫标记。
5.消毒:将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消毒2次,范围为以穿刺点为中心的直径15cm,第二次的消毒范围不要超越第一次的范围;带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
6.麻醉:自皮肤至腹膜壁层用2%利多卡因逐层做局部浸润麻醉。先在皮下打皮丘(直径5~10mm),再沿皮下,肌肉、腹膜等逐层麻醉。麻醉的重点在于皮肤与腹膜的麻醉。
7.穿刺:术者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路径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针尖抵抗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抽取和引流腹水。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尖进行穿刺。大量放液时可用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尖并夹持橡皮管(一次性腹穿包的橡皮管末端带有夹子,可代替止血钳来夹持橡皮管)。在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变换体位。当患者腹水量大,腹压高时,应采取移行进针的方法(皮肤与腹膜的穿刺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8.放腹水的速度和量:放腹水的速度不应该过快,以防腹压骤然降低,内脏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现象。一般每次放腹水的量不超过3000~6000ml;肝硬化病人第一次放腹水不要超过3000ml。
9.标本的收集:置腹水于消毒试管中以备作检验用(抽取的第一管液体应该舍弃,不用作送检)。腹水常规:需要4ml以上;腹水生化:需要2ml以上;腹水细菌培养:无菌操作下,5ml注入细菌培养瓶;腹水病理:需收集250ml以上,沉渣送检。
10.穿刺后穿刺点的处理:放液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并用腹带将腹部包扎,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涂上火棉胶封闭。
11.术后的处理:术中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并注意保暖。术后测量患者血压、脉搏,测量腹围。送病人安返病房并交代患者注意事项,术后当天穿刺点口不要弄湿,尽量体位使穿刺口朝上;若腹压高的病人,穿刺后需腹带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
1.穿刺需在治疗室进行,穿刺过程中需护士在场配合。
2.治疗室的准备:(略)。
3.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操作的物品摆放及操作应在操作台上(治疗车)进行。装剩余腹水的容器不要放在地面,要放在治疗车的底层。从穿刺管弃置腹水进入容器时,高度要适中,不要溅到四周。
4.穿刺过程要注意爱护伤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