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正常吞咽能力受到影响的时候,就需要插胃管来鼻饲。刚刚插胃管的时候,患者会感觉到非常难受,但是适应一段时间之后,这种难受感觉会渐渐消失。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插胃管的过程中没有使用到正确的方法,的确容易让患者出现流血事件。
插胃管,简单来说,分为三步,测量胃管插入长度——插管——固定并检查。临床医护遇到最多问题的,应该是插管这个步骤。
胃管置入属于侵入性操作,对鼻腔、鼻咽部黏膜都有刺激作用,插管过程中难免出现恶心、呕吐及疼痛等不适症状。有的患者难以接受,表现为紧张、不合作,容易导致插管失败。如何提高置管成功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插胃管的方法总结。
首先,先一起来看看临床医生的经验总结(注意事项):
1.明确昏迷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反射以及是否舌后坠以便于选用对应的方法;对昏迷且痰多的患者,插管前吸痰是有必要的。
2.鼻中隔偏曲是很普遍的,插管前有必要检查鼻腔通畅程度,选便于下管的一侧,插入受阻明显不要强行下管,否则易导致粘膜破损,在吸气末瞬间迅速下管会更加顺利。
3.胃管前端沿着鼻腔前壁方向进入鼻腔后再转往后壁方向会使下管更加顺利,且下管时捏住食管头部尽量封闭两旁的梨状隐窝可避免怼在口咽部无法下管的情况
4.下胃管时会出现一过性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因此对血压明显偏高者可提前临时给降压药及控制心率药物
5.长期留置胃管患者,需要插入的胃管部分应富余、充分的润滑(实践证明用水泡普通亲水润滑胃管比直接用石蜡油润滑更易导致出血),更换胃管时尽量两侧鼻腔交替留置,长期压迫某一侧会造成局部粘膜易破损。
插胃管有几种方法呢?
1.70°角右侧卧位法:
(1)适用对象: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伴有舌后坠的患者
(2)具体操作:患者平卧时先测好胃管所需长度,然后协助患者取右侧卧位,脸面与床面呈70°角,操作者在患者右侧下胃管
(3)优点:先仰头后托头平卧位插管法不适用于伴有舌后坠的患者,这个方法则适用于有舌后坠的昏迷患者;确认胃管是否盘曲在胃内时容易抽出胃液(因为右侧卧位时胃液高度较高)
2.先仰头后托头法:
(1)不适用对象:舌后坠、脑出血急性期及颈部损伤患者
(2)具体操作:取半卧位或仰卧位,测量所需胃管长度,用胶布标记,所需插入胃管部分全部充分润滑,清醒患者先嘱其仰头待胃管末端进入口咽部(约已插入15cm)后再嘱其压低头部使下颏尽可能靠近胸骨柄;对昏迷患者先去枕托颈使其抬头,待胃管末端进到会厌部再托起其头部使下颏尽量靠近胸骨柄,然后下胃管
(3)优缺点:优点是下颏靠近胸骨柄可增加咽喉部通道弧度从而使下管更加顺利,缺点是对有舌后坠的患者不适用,可能增加脑出血急性期、有颈强直患者原发病风险,对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可能会导致气管套管脱出。
3.向前、向上提拉下颏法:
(1)具体操作:常规插入10-15cm后助手用食指、中指勾住患者的下颌角向上提、向前拉,使下齿槽超过上齿槽1-1.5cm,操作者感到胃管前端阻力消失继续下胃管
(2)优缺点:优点是一次插管成功率较高,对昏迷患者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尤其适用,缺点是费力。
4.胃管退后法:
(1)适用对象:昏迷、吞咽反射消失的患者
(2)具体操作:对有咳嗽反射的患者,胃管插入20-24cm引起咳嗽时,将胃管退后1-3cm,待咳嗽停止后于吸气末一瞬间快速继续下管;对咳嗽反射消失的患者,下管20-24cm感到有轻度阻力时将胃管退后1-3cm,再用一手拇指轻推喉头,于吸气末瞬间下管。
5.侧位拉舌法:
(1)适用对象:昏迷或有气管切开的患者
(2)具体操作:常规下胃管到口咽部,感到有阻力时助手用拉舌钳将患者的舌头拉出,对同时有气管切开的患者,当胃管下到咽喉部以下2-4cm(气管切开部位)感到阻力增加时,助手将气管套管轻轻向外拔出0.5-1cm,胃管末端过了气管切开部位后再将套管还位。
(3)优点:大大增加了舌后坠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
6.一口量法:
(1)具体操作:卧位抬高床头15-30°,常规下胃管14-16cm时,左手扶胃管,右手用注射器向患者口腔内注水5-8cm,趁吞咽反射时下胃管。
(2)优缺点:优点是减少粘膜损伤,缺点是给水太少不会引起吞咽反射,如果向口腔内注水太多或太快会引起呛咳,对吞咽反射消失的患者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