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是人体听觉系统中的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道接受外部声音,并会沿耳孔引起耳鼓振动。鼓膜的振动导致三块小骨锥、镫骨和钻骨在振动,把响声传到耳道。耳道能产生神经冲动,沿听神经转化为神经能,从听神经中传来的信息内容进入人脑。
耳部结构图
外耳:外耳包括耳轮和耳道。耳朵轮座在头两侧,形状像珍珠贝,左右前后两面,前侧凹凸不平,耳轮以软骨为支撑架,外覆皮肤,具有很好的形转性,耳轮关键起到了保护作用。
耳道联接耳轮与耳内,从外向内向耳轮弯曲,外1/3为软骨部,2/3为骨部,在成人中长2.5-3.5cm左右,孩子耳道的长度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耳朵对于3000Hz上下频率的响声具有共震作用,可以将此频率的响声提升到10dB上下。由于耳道是弯曲的,而且孩子的耳道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在窥探成人耳鼓的时候,一定要把耳轮向后提,观察孩子的耳鼓,把耳轮向后伸直。
中耳:由耳鼓、耳咽管、鼓窦、乳突四部分组成。
耳鼓膜:为一骨内腔,其中三块听骨。耳鼓形形为一个六面体,其各面构造如下:
耳鼓膜表面的关键是由一个太薄的膜性组织构成,它在响声的作用下能产生震动,并将这种震动传递给与它相连的听骨链(锤骨、砧骨和镫骨),后面一条又根据位于耳内内腔的前庭功能窗与耳道相接,响声的动能就根据这类方法传入耳道,刺激毛细胞造成生物电,再向听觉系统中枢散播。
耳廓中央有一个突出的结构,叫做鼓岬,鼓角的后上边是前庭功能窗(卵圆窗),它是听骨链将声音传到耳道的安全通道,在鼓角的后侧有一个圆角(蜗角),它的后侧有一个前庭功能窗(卵圆窗),是听骨链将声音传到耳道的安全通道。
耳鼓前壁有个口,叫做“耳咽管咽口”,向内下通向耳咽管,耳咽管连接耳鼓和咽喉部,成人大约3.5-4.0cm之间,具备调节耳内和外部大气压强的作用,如果出现狭窄或堵塞,还会引起传导性听力损伤。儿童耳咽管短、直、管经宽,咽喉部的感染更易向耳内扩散,因此儿童极易得中耳炎。
由于耳鼓的合理振动面积比镫骨底板的总面积大17倍,因此,听骨链又具有杆杠的功效,其长臂位于耳鼓一端,促使响声从耳鼓传到耳道组织液中,使耳鼓组织液中所含的能量达到近30dB。
总体而言,可以看出中耳起到传递和扩大响声的作用。
内耳:结构较为复杂,由前庭功能、半规管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第一和第二部分承担平衡感觉,后面的第二部分负责平衡感觉。
内耳的外貌像一只小龟的壳,正中间是一骨性轴称蜗轴,螺旋式的管状骨围绕蜗轴自下往上旋转,现已有半个月半或半个月半多一点,分别称为底周、中周和顶周。骨性空心管又由骨组织和膜结构工程分为三个腔室,分别称为前庭功能级、中阶(蜗杆)和鼓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