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为养――主食的养生吃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为人们饭桌上的主食提出了原则,一言蔽之,就是“五谷为养”。接下来,才是“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可见谷物(主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肉类和蔬菜,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高粱,菽指豆类,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是中国人传统的主食。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现在多食加工过的精粮,反而忽视了杂粮的营养功能,从而导致了肥胖、糖尿病、便秘、肠癌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增高。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开始反思,如何让主食回归传统的饮食智慧。
  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吃饭了吗?”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见方式,我们对吃的看重可见一斑。除此以外,“吃饭了吗”,也从侧面反映出饮食中主食的重要性,没人打招呼会问“吃菜了吗”。无论菜肴怎么丰盛,主食,永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从南到北,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使不同区域的粮食作物有所不同,黄河流域是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物,长江流域则是水稻作物,这直接造成了南北主食的差异,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常识:北方人喜欢面食,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
  在我国华北地区,小麦一般是冬小麦,秋种夏收。民谚说“瑞雪兆丰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都是指小麦冬季被雪覆盖,来年就会有个好年景。可见,小麦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
  南方气候温润,河流密布,以水稻种植为主。一般春种秋收,“清明谷雨时,插秧莫迟疑”,说的就是莫要错过了栽种水稻的时节。南方人以米为主食,来提供身体需要的卡里路,食用方法则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糕等。在八十年代,由于相对贫穷,在农村,则主要以玉米面为主食。
  在社会上,偶尔会见到南北地区的人们,互相贬低对方的饮食,南方人说馒头无味,难以下咽;北方人说米饭怎么吃都吃不饱。事实上这其中误会不少,譬如南方吃到的馒头,多数并不如北方的好吃,一是面粉的质量不同,二是蒸制的技巧相差甚多。北方人家中的馒头松软香甜,不是南方街上叫卖的馒头可比。况且随着饮食文化的互相渗透,北方不少家庭也开始以米饭为主食,南方人经常吃面的更是不少。
  除了这两类主食,在我国的高寒地区,例如青藏高原、川西藏区等,由于气温寒冷,干旱少雨,适应这种气候的青稞,在这样的土地上扎地生根。其营养丰富,把它炒熟后磨粉,做成糌粑,成为他们一日三餐的主食,伴着酥油茶,醇香耐吃。
  现在有不少人以为,少吃饭或不吃饭就能减肥。在餐桌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女孩子只吃菜、不吃饭,以为这样可以有助于减肥,其实正好事与愿违。因为饭吃得少了,菜就吃得多了,而菜肴中的油脂类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就会变得很高,完全有可能超过米饭等谷物类食物中淀粉的热量,这样,就会导致热量超标、营养过剩,反而更容易引发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常见的、属于吃出来的疾病。
  米面主食的变身术
  关于主食的故事,一句“北方面食南方米”是不足以说清楚的。中国人烹调技巧的广博智慧,使主食的形态表现出万千变化。譬如比方的面食,就有馒头、面条、饺子、馍馍、大饼……这些小类中,由于形态和口味的不同,又能演变出多种风格的美食。南方吃米,以米为原料的美食亦有不少,年糕、粽子、饵块、米线、米粉……就说不普遍的饵块吧,也有糖水煮饵块丝,烤饵块,炒饵块等各种吃法。主食在人们的手中,形态各异,口味不同,俨然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变身术。
  兰州牛肉拉面,是美食中的佼佼者,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在中国美食街独占一席之位,被誉为“中华第一面”。一碗正宗的牛肉拉面,无论从选料、和面、醒面,还是溜条和拉面,都巧妙地运用了面筋蛋白质的延伸性和弹性。白花花的面粉端上桌,开始和面、打出面穗、揉成面团兑水扎软,饧半小时后加入碱水揉匀,慢慢揉成长条合拢旋成麻花形再拉伸,眼瞅着快断掉了,拉面师父双手灵巧一甩,又回归于麻花型,再拉伸、再甩,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粗细均匀的面条放上案板,撒上干面粉滚匀,去掉两头,双手各执一端上下抖动用力抻拉,拉开,并拢,再拉开,再并拢,一般拉成六十四根为宜。如此令人咂摸的工艺再配上特制的“麻、辣、香”汤汁,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对于兰州人来说,美好的一天,就从一碗滚烫香浓的牛肉拉面开始。真正好的东西,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兰州拉面也迅速走红全国,大街小巷都有它的身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米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长在南方,我对稻谷记忆在盛夏傍晚里,一抹夕阳挂天边,风吹疏竹,沉甸甸的稻穗也发出“沙沙”的声音,似亲切的召唤,行于田间小路,正如苏轼诗曰:“鸟程霜稻袭人香”。待到谷壳金黄时割了稻,不多时,院坝里便一片金灿灿,在阳光里散发着植物的清香和细碎光芒。但当香软的白米饭端上桌,甜丝丝的气息又让人忘了它曾是那毛刺刺的稻穗。
  不只是米饭,米在人的指挥下,通过魔幻变化,以不同的形态,跃上餐桌或摆在路边小食摊,成为我们嘴边的美味,桂林米粉便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
  虽贪吃了不少桂林米粉,但凡有友人同行,总是忍不住再次翻出它的诞生故事。话说当年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秦军长在西北,到了南方想吃面而不得,于是军中伙夫们根据西北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待粉团蒸得半生熟时,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食之。米粉团通过舂,使之榨出的粉条更有筋力,传说旧时桂林米粉从二楼悬吊一根拖地也不会断,其筋力可想而知。
  这种制作工艺流传了下来,至今也能吃到。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的米粉,侵入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陈皮、槟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叶、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种草药和香料熬制的卤水里,米粉劲道卤汁诱人,加之所含草药皆有养生功效。这就难怪桂林长寿长者,都有爱吃米粉的嗜好了。

【五谷为养――主食的养生吃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