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食物为何一直存在

  截至6月20日,今年以来卫生部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116起,中毒人数3643人,死亡89人。其中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29起,中毒1213人,死亡9人;

  化学性食物中毒42起,中毒977人,死亡52人;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24起,855人中毒,死亡21人;

  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的食物中毒21起,中毒598人,死亡7人。

  中毒事件频频现 食品安全成焦点

  中毒事件近一个时期以来频频发生,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北京:一个月毒倒475人

  从6月14日至7月9日,北京市接连发生了23起食物中毒事件,457人在事件中被毒倒,而去年同期的数字是食物中毒1起,涉及15人。在频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中毒16起,中毒人数390人,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扁豆中毒4起,亚硝酸盐、农药、鲜黄花菜各1起。中毒的责任单位多为集体单位和夜市,其中餐饮业发生7起,建筑工地发生5起,学校4起。

  7月7日晚,50余名工作在碧水庄园的员工食用过鲜黄花菜后突然感到不舒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腹泻、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中毒者被紧急送往附近的昌平沙河医院救治,由于抢救及时,全体人员已无生命危险。据了解,这起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是厨师制作鲜黄花菜的方法不当,未能有效去除其中的有毒成分──秋水仙碱,造成多人中毒。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介绍,今夏的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均较短,人与人之间没有传染性,而且食谱较杂,中毒食品很难确定,中毒原因也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夏季气候炎热、潮湿,细菌繁殖较快,食品容易受污染变质。人们的就餐方式和食品经营方式也随着"非典"的解除而发生了变化,室外露天餐饮深受市民欢迎,但由于卫生条件和设施的限制,露天餐饮存在许多卫生隐患。

  宁波:一超市食品引起83人食物中毒

  今年5月23日上午和5月24日上午,宁波鄞州区卫生监督所和宁波市卫生监督所分别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他们因食用在宁波乐购超市购买的烧烤三明治后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宁波市卫生部门联合调查组随即对卖场以及加工场所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据“乐购”报告,他们在5月22日共出售当天加工的烧烤三明治64份。截至6月6日,宁波市卫生部门共受理消费者食用这批烧烤三明治的投诉报告46起,涉及101人。宁波市卫生部门对这批三明治的食用史以及发病者的发病潜伏期、临床表现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医疗机构对病人的诊治证明,确定中毒病人为83例,经过治疗,所有中毒病人均已痊愈。目前已经确认引起这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是肠炎沙门氏菌。

  湖北韶关:一顿饭毒倒48名中学生

  从6月1日早上6时45分开始,韶关市始兴县始兴中学医务室就不断接诊到有腹痛、头晕、呕吐症状的学生。学校医务室将不适学生送到县人民医院。至当天20时止,共有55名学生被送到县人民医院检查,经确诊有不良反应的学生48人。他们的主要症状均为发热、腹痛、腹泻、头昏、恶心呕吐,而且都是从当天凌晨1时起开始发病。医院初步怀疑为食物中毒。

  西安:167名大学生食物中毒

  4月28日至5月19日,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陆续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症状,累计发病167人。

  卫生监督员对临潼校区的学生食堂检查发现:该校学生食堂存在操作间无明显功能分区、无冷藏间,食品储存、加工存在生熟不分,缺乏“三防”设施,苍蝇密度大,食品冷藏、通风排气设施不足等现象。5月22日,发病学生已全部治愈。5月25日,西安市临潼区卫生局根据现场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将此事件认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

  海南:学校成为食物中毒重发区

  海南省疾病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透露,海南上半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2起,学校成为食物中毒重发区,中毒事件7起、中毒师生192人; 据了解,12起中毒事件中涉及中毒人数近280人,死亡4人。

  七起学校师生中毒事件中毒原因有食品加工场所及食品加工制作不符合卫生要求引发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服用自煎“大青叶”感冒中药液不良反应中毒、误食麻风果有毒野果等。

  贵州:“满月酒”毒倒百余人

  7月9日,贵州省贵定县洛北乡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村民们在吃了当地一位教师家办的“满月酒”后,陆续发生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至少110名中毒者被先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治疗。

  据介绍,有关部门已对酒宴上用的水、饮料、酒以及残存的食品逐一进行了采样。据分析,此次中毒事件可能是沙门氏菌污染了食品所致。

  苏州:盒饭让百余人差点送了命

  从7月5日上午开始,苏大附二院就接到100多名来自同一个企业的食物中毒者,普遍症状是恶心、呕吐和腹痛。一位病人告诉记者,她大前天吃了盒饭后拉肚子、呕吐,肚子疼,当时有不少同事都有这种感觉。据护士介绍,7月5日中毒的人很多,当时输液室100多张位子全部被占满了,大厅里还有几十个人在等候治疗。

  该公司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他们中饭和晚饭吃的都是公司提供的盒饭,盒饭是一家快餐店送来的。据了解,为该企业提供外送盒饭的快餐单位具有卫生部门的许可,但是当天中饭和晚饭的每餐供应数为3000份,超出了每餐2000份的许可限额。

  卫生部 :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16起

  来自国家卫生部的消息,截至6月20日,今年以来卫生部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116起,中毒人数3643人,死亡89人。近期发生的食物中毒呈现以下特点:

  一、食品加工处理不当。食品加热温度不够,未能有效杀灭或破坏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或有害酶类。

  5月31日,青海省西宁市中天集团建筑工地124人晚餐进食豆角,1小时后先后有122人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经调查,工地食堂未将豆角煮熟煮透,造成豆角中皂甙等毒素未被破坏而引起食物中毒。

  二、食品交叉污染或不正确冷藏。某些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并大量繁殖,以致食品中存有大量致病菌或产生大量毒素。

  5月28日,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锦绣小学因食用大连明洋营养配餐中心供应的午餐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发热等症状,中毒学生59人。经调查,中毒原因为配送的食品受到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O128:K67污染。

  三、食品原料遭受污染。食品原料或食品容器被鼠药、农药等污染,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滥用剧毒农药、瘦肉精等。

  5月30日,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三清半导体厂、欣华电子厂、玄凌五金厂和嘉新五金厂的102名员工在工厂食堂就餐后相继出现呕吐、头晕、胸闷、瞳孔缩小等症状。经调查和检验,中毒原因为食用了被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污染的食品。

  四、误用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家庭或餐饮加工单位误将加工场所存放的农药、鼠药、亚硝酸盐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当作食品使用。

  5月25日中午,重庆市南川市民主乡民主村一户村民在午餐后,7人相继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1人死亡。经调查和检验,该户村民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使用引起了食物中毒。

  五、误食某些含有有毒成分的动植物。

  6月10日,云南省临沧地区师范学校151名师生出现腹痛、头昏、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经调查,中毒原因为师生食用了野生玉麦青(一种野生蕈)。

  六、投毒。近年来因犯罪分子投毒造成的中毒事故屡有发生。

  6月1日,天津市塘沽区某建筑工地民工午餐后,14名民工陆续出现头痛、头晕、恶心、抽搐等症状,其中1人死亡。据公安机关调查,系投毒者将“毒鼠强”投入午饭中引起的中毒。

  七、食用过期变质的食品。

  5月30日,重庆市綦江县打通镇大罗中心小学学生食用了学校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发放的糖果,陆续有94名学生出现头痛、恶心、腹痛和发烧等症状。经调查,中毒原因为学生食用过期变质、油脂酸败的糖果。

  安全食品标志能保安全吗

  中国商业联合会日前决定在全国开展“全国百城百佳安全食品营销工程”,并启用“安全(供货)食品”标志。同时将在食品上加贴“QS”认证标志。

  从今年8月1日开始,消费者就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不少食品上贴有“QS"和“质量安全”的标志。这种标志的主色调为蓝色,字母“Q"与“质量安全”四个中文字样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据介绍,凡加贴或印有“QS"标志的食品,即意味着符合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随着这一制度的深入实施,今后只有贴(印)"QS"标志的食品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凡没有该标志的食品将一律被清理出局。

  “QS"是“质量安全”的标志

  “QS”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食品经过强制性检验,如果合格就会加贴蓝色的“QS"标志,它代表着该产品经过了国家批准,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食用。然而,“QS"推广却并不那么容易。

  国家质检总局前年在米、面、油、酱油、醋等5类常用食品中实施了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到去年8月1日,凡未通过QS认证的这5类食品,将不得在市场上流通。如今,在市场上执行得怎么样呢?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小区的一家超市。在米面专卖柜台前,除了一个叫做古船牌的面粉贴有“QS"标志外,其他的均没有。在超市蔬菜区旁边的角落里,没有标记的麒麟山牌大米堆积如山。食用油柜前,金龙鱼等也都没有蓝白色的“QS”标志。记者还发现,大多数消费者还不太了解“质量安全标志”。一位正在挑选花生油的消费者说:“什么是‘QS'?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大部分售货员也对此知之甚少。

  据了解,国家已批准这5类食品生产合格企业3913家,其中北京市有44家。业内人士称,这个数字相对于众多的食品企业来讲,的确是有点少。

  据介绍,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是我国入世后市场监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一步,从审查的环节与内容来看,“QS”认证与美国、欧盟、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或倡导的食品GMP认证有着高度的一致。

  “黑五类” 食品让消费者难放心

  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黑五类”食品是消费者在消费时难以放心的,“黑五类”食品包括:

  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食品

  1、市场上的“制假”食品:有的把豆腐丝经牛油浸泡后当成牛肉丝卖;有的在葡萄酒中加入糖、色素、香精、橡木素等添加物,用进口“垃圾酒”或各种原料勾兑成的葡萄酒当作原汁葡萄酒出售;有的将鱼、肉、禽注水灌沙后再出售。

  2、部分商场、超市、自由市场随意“修改”食品标签,改动生产日期、保质期,如将生产日期标到上市前后,出售过期、变质食品。

  3、农村市场和校园周围存在大量“三无”食品、劣质食品。

  短斤少两的食品

  消费者反映农贸市场和流动摊贩大量使用杆秤,短斤少两问题突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包装食品使用不适当的促销手段

  食品和玩具混装是一些厂商通常使用的促销手段,在包装中夹带玩具、钱币或卡片,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增大。

  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

  啤酒瓶自爆伤人事件、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检疫部门对生肉市场把关不严,瘦肉精、垃圾猪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消费者,有的未经检疫便上市出售,消费者不放心。有的在腌制加工食品中加入超量添加剂、防腐剂,以及在蔬菜、水果中大量使用激素、农药、化肥,这些食品一经食用,将有损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乱打招牌误导消费的食品

  有的企业乱打“绿色”、“环保”食品牌,误导了消费者。

  绿色就安全了吗

  在人们生活中,绿色食品似乎是安全的,但是在绿色的背后也隐藏安全问题

  我国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约有2800个产品,真正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只有1400多家,可消费者在商场、超市里却很少见着这么多的绿色食品,而食品市场上不乏有假借“绿色”旗号“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绿色食品认证终身制,使一些地方通过认证后就放松了质量控制。有的食品包装上虽然打着“绿色”的标记,但未必有“绿色”的货色。

  现在国内有两种食品标准,先是有一个绿色食品标准,后来又出台了一个有机食品标准,分别由不同部门发证管理。

  相关链接

  什么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涵盖了有机食品和可持续农业产品。分为A级和AA级绿色食品。AA级绿色食品吸收了传统农艺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对应的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A级标准对应的是限制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可持续农业产品。AA级绿色食品在现有绿色食品中的比例只占到一成左右。A级绿色食品允许限时限量限品种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化肥农药。

  有机食品──要求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食品必须经过国家环保总局下属的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7月初,北京市农业局进行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监督抽查。此次抽查涉及北京市场上销售的14家企业的共22种豆类产品,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的色拉油。最终的检查结果令人咋舌:这22种产品全部为转基因产品,但没有一个注明转基因标识。另据上海晨报报道,在上海市场上把转基因标志标上产品包装的目前只有1个品牌的1种产品。

  一年前,相关的转基因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去年3月份,农业部公布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要求列入实施标识管理目录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番茄五大类十七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依法予以标识。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大豆、大豆油等产品,必须标注醒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志,未标注或不按规定标注的不得进出口或销售。绿色和平组织项目主任施鹏翔透露,去年中国进口的大豆为13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为转基因大豆。然而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大豆制品,并没有企业打上转基因食品的标识。

  转基因管理办法似乎成了一纸空文。

  原因很简单,企业怕产品打上转基因标识后会滞销,因为目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还不甚了解,一旦产品打上标识,消费者选择的天平很容易倾向比较熟悉的、放心的非转基因食品。有调查数据为证,在接受调查的消费者中,67.1%的受访者选择非转基因食品,32.9%的受访者表示两者都可以选择,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同样条件下单独选择转基因食品。

  欧盟:害怕转基因

  “转基因食品,真正的危险!”法国巴黎报摊上,《新观察家》杂志的大标题赫然在目。与《新观察家》一样,欧盟国家的媒体连日来对转基因食品颇有微词。调查显示,70%的欧洲人不想吃转基因食品。为何转基因食品这样令欧洲人难以“下咽”?

  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是欧盟对转基因食品诚惶诚恐的主要原因。自1996年英国发现疯牛病以来,欧盟区域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1999年比利时出现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鸡、猪等禽畜事件;2000年初,法国又发现一些肉类食品中含有致命的李斯特杆菌;2001年在英国爆发的口蹄疫使其损失90亿英镑。民众的谨慎导致了欧洲一些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重视与投资与美国大不相同,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利害关系。法国乃至欧洲的媒体出现了少有的一致,对转基因食品采取排斥的态度。

  转基因产品安全吗?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个调查委员会称,转基因动物生产的食品和生物医药产品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而且,与传统家畜、家禽相比,转基因的动物,如奶牛、绵羊和家禽等,能够产更多的奶或蛋。研究人员还能够通过生物技术,提高这些生物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包括出现低卡路里的鸡蛋和富含维生素的肉。

  我国从事基因工程方面研究的罗云波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常规育成的品种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虽然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但理论上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转基因技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这份报告强烈呼吁英国对转基因食品,特别是对婴儿食品加以严格控制。该报告还指出,新一代的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产生过敏现象,从事食品加工业的人最容易成为受害者。

  从目前国际上(特别是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尚未发现人们食用转基因食品后有什么不良反应。尽管如此,在科学上,对一种没有表现短期毒性和安全问题的食品,如果怀疑其可能存在隐患,则必须观察其远期毒性和安全问题是否存在,让时间来检验,这种远期跟踪监测通常需要一二十年。

  相关链接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目前,世界上有30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宣布或者实施对转基因产品(食品)的标识管理制度。去年,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要求列入实施标识管理目录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番茄五大类17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依法予以标识。

  按转基因的功能可以对其分类,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成增产型、高营养型、控熟型、新品种型、保健型、加工型等几种类型。

  有毒食品为何屡禁不绝

  对于有毒食品现象,全社会都深恶痛绝,但为什么还一直如此猖獗?社会学家认为,这里面有很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首先,由于我们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很多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给不法分子留下了空子可钻。

  另外,相应的市场道德准则和诚信原则也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不法分子“利”字当头,见利忘义,为了一点不道德的小利而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大利方针。

  此外,有毒食品的泛滥还和我们对制假贩假的处罚机制有着很大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对制假贩假者的处罚较轻,所以一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必须给制假者以致命打击

  法学专家认为,要想打击制售假货甚至有毒食品者,仅仅靠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是不够的,必须以法律手段来对付,要加大司法查处的力度,严刑峻法还是有必要的。现在有些做法对制假者简直就是“小打大帮忙”,制假者的利润早就超过了马克思所说的“敢于冒上绞刑架的风险”的300%了,只判三五年刑根本不能危及那些人的利益。该严的时候就得严,法律和规定如果起不到震慑力,也就失去它的效用了。

  打假,关键在于行动,要让老百姓看到打假的成果。打假一定要“打”他个倾家荡产,不给一丁点机会。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1993年到1997年的刑法修改完成以前,立法上首次设立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以防止霉变、劣质食品进入市场,使对这一类行为“罚当其罪”了。1997年刑法修改,新刑法吸收了这两个罪名而且进一步完善,可操作性也更强。新刑法明确规定了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亦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论处。

  从司法的角度,国家已为保障人民食品健康卫生做了充分的立法,法律条款不是不严,也没有量刑不当的问题,关键在于目前很少有这类案子上诉到法院处理,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用行政罚款的方法解决,因此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有毒食品问题。

  相关链接

  什么是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一些动植物本身含有某种天然有毒成分;或由于贮存条件不当形成某种有毒物质被人食用后引起的中毒。

  自然界中有毒的动植物种类很多,所含的有毒成分复杂,常见的有毒动植物品种有河豚鱼中毒、含高组胺鱼类中毒、毒蕈中毒、含氰甙植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豆角中毒、生豆浆中毒等。

  什么是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健康人经口摄入了一定数量,在感官上无异常,但确含有某种或几种"化学性毒物"的食物,随食物进入体内的"化学性毒物"对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异常作用,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的急性中毒,称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包括一些有毒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等,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有机磷引起的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砷化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等。

  什么是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霉菌在谷物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摄入含有这种毒素物质发生的中毒症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症。霉菌毒素中毒具有以下特点:

  中毒的发生主要通过被霉菌污染的食物;

  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和粮食用一般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将其破坏去除;

  没有污染性免疫,霉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合物,机体对霉菌毒素不产生抗体;

  霉菌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常见的种类有麦角中毒、赤霉病麦和霉玉米中毒、霉变甘蔗中毒等。

  专家:我们的食品总体安全

  面对不断出现的中毒事件,消费者不禁会问:我们的食品究竟有多安全?就此我们走访了有关研究人员。

  食品合格率逐年上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认为:应该承认我们现在所消费的食品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比如大家所关心的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的食品安全情况应该是好的。

  首先每年我国发生食原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次数以及严重程度都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次,根据卫生部每年在全国的抽查结果来看,食品的合格率是在逐年上升的,到前两年已经达到了85%左右,也就是说不合格的食品仅仅占了很少数。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经过严格把关的

  陈君石研究员说:有些消费者对防腐剂、食品添加剂等在食品当中的使用情况都非常担心,现在广大消费者似乎都认为凡是添加剂都是有害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食品工业发展以及丰富人民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防腐剂能够延长食品的保存寿命,可以保持食品的新鲜,各种各样的色素能够使得食物丰富多彩。总而言之食品工业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是不可想像的。实际上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消费者不要过分担心,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一个国家的使用都是经过了有关的政府部门严格把关的。

  选择食品要趋利避害

  对于农药残留问题,刘秀梅研究员认为,农药残留通过水的浸泡不一定就能够去除掉,有的农药残留已经进入了食品的内部,选择食品关键是要保证自己的健康需求,蔬菜里面含有很多的维生素,如果进行浸泡的时间过长,很多水溶性维生素就会大量流失,因此长时间浸泡蔬菜是不科学的。可以用流动的水(水龙头)对蔬菜进行冲洗(不要时间太长),这样表面大部分农药的残留是可以洗掉的。

  食品安全依法管理

  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1995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最近卫生部即将出台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的行动计划,里面规定了对于所有食品安全的状况要进行定期监测。

  这些措施的出台,就是使我国的食品越来越安全。

  预防食物中毒把好8关

  一是食品采购关:购买肉菜瓜果,都要注意新鲜干净。要买经工商管理部门检验合格允许上市的“放心肉”、“放心菜”。

  二是食品保管关:暂时不吃的肉菜,经及时加工后,放入冰箱,生熟食要分开容器存放。不食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米面、干菜、水果等要妥善保存,严防发霉、腐烂、变质。

  三是个人卫生关:炊事员要体检合格后才能上岗,凡患有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病(如乙肝、痢疾、肺结核等)及有皮肤病者均暂不能做炊事员工作。炊事员上班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要认真做到做饭前后、开饭前、大小便前后洗好双手。

  四是烹调制作关:做饭菜一定要充分加热煮熟。做生熟食的刀砧板、容器要分开,隔夜食品及豆类食品要加热煮熟,方可食用。买回的蔬菜要充分浸泡后,再反复清洗三遍,才能烹调食用。凡发现有腐烂、发霉、变质等可疑食品,均不要食用。

  五是餐具消毒关:锅、碗、盆、碟、筷、勺等用前要烫洗或煮沸消毒后再用。集体进餐要实行分菜制或用公筷。要定期清洗消毒碗柜、冰箱、冰柜、微波炉等与食具有关的容器。

  六是进食用餐关:用餐者都要养成吃饭前后、大小便前后彻底洗好双手。进餐时若发现有腐败变质,发霉有馊味或夹生食物,或有被蝇叮爬过的食品,均不可食用。

  七是食前留验关:凡集体用餐前均要将要吃的每种饭、菜,各留一小份样品,以备万一食后有可疑中毒时,作毒物化验用。

  八是食后观察关:凡进食一天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发烧等症,或在短期内在同一食堂进餐的多名人员发生相同症状,应急呼120,同时向上级报告,组织检查救治。

(责任编辑:曾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