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非常有道理。专家认为,现时中小学生流行的偏食与挑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其根源在家庭。父母给孩子吃的食物单调,孩子长大后便会对从未吃过的或不常吃的食物不喜欢,甚至厌恶。有的孩子一次吃某种东西太多,伤了食,以后也会不愿意吃,甚至表现为拒食。挑食与拒食还同家长不正确的奖惩有关,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如讨要玩具),以吃食作条件要挟家长,家长让了步,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习惯。父母本人偏食,或者当孩子的面,说什么东西吃,什么东西不好吃,也影响孩子的心理与行为。所以说,一个人不正确的饮食行为与习惯,是自幼在家庭里形成的。
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父母从小培养。专家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期,就应喂食各种味道的食物。让舌头尽早接受各种味道的刺激,能促进味觉发育完善,产生良好的适应性。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尽早给孩子品尝多种口味的饭菜,各种食物都要给孩子吃。每天的食物要多样,不强迫孩子吃这吃那,更不用奖励与惩罚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种食品。经常使用食物作奖惩,会使孩子增加某种食物的偏爱。孩子生病后,食欲会下降,会不喜欢某种食品,这时,应劝其先吃少量,由少而多,儿童的适应能力很强,是不会长期拒绝某种食物的。 对已有偏食行为的较大的儿童,则要讲道理,讲偏食的危害,讲他(她)不喜欢吃的某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鼓励孩子从少量试着吃。
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一般说,中要方法适当,不断坚持,不溺爱孩子,总是可以矫正其偏食行为的。当然,越早越容易矫正。但应注意,家长不可在吃饭时训斥和责备孩子孩子,进食时应有愉快轻松的气氛。 事实证明,在中小学校推行营养午餐,是纠正偏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的有效措施,学生通过集体用餐,互相影响,对自己原先不爱吃的食物,会逐渐跟着别人吃。与学生一起吃饭的教师发现学生有进步,就及时表扬,便能比较快地矫正学生不良的饮食行为。大连市周水子小学施行营养午餐,重视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就能基本去掉挑食、偏食的毛病。 在饭菜的做法与吃法上,家长也应动脑筋。把孩子不愿吃的食物与喜欢吃的食物混做、混吃,会逐渐引导孩子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不感兴趣。比如,将胡萝卜剁碎,加入饺子馅、包子馅,或做成丸子。对喜荤厌素的孩子,吃饭时让其先吃不爱吃的青菜,后吃爱吃的肉。另外,还要注意保持孩子的食欲,不要让孩子将喜爱吃的食物一次吃得过多。以防暴食后的伤食伤胃。就再也不喜爱这种食物了。 要提倡给孩子吃杂食,从小就什么都吃,就如民间说的,吃"花花饭",孩子自然不会出现偏食行为,就不至于长大后发现了问题,才开始矫正。
六七岁、十几岁的中小学生不能掌握自己该吃什么,孩子是凭喜好选择食物的,所以,需要父母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如果父母能按平衡膳食理论安排一日三餐,懂得了孩子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重要的是,家长要自幼培养孩子对各类食物和各种营养误区,孩子就会自觉地形成正确的饮食行为。普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材,孩子有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会受益终生,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适应,那么,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家长们,就首先自己学些营养知识吧。 兹有一则32字饮食格言录于下,以飨各位家长和读者。
杂食为优,偏食为忌。 粗食为好,淡食为利。 暴食为害,慢食为宜。 鲜食为妙,过食为弊。 作为父母亲,了解和掌握了科学的饮食之道,就有能力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使你的孩子更加聪明、健康。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所以,家长既要按平衡膳食理论安排好子女的日常饮食,更要着力教会孩子。科学地吃,应言传身教,使他们知道如何科学地获得合理营养,同时要培养子女具有良好和文明的饮食习惯,除要避免本章第一节列举的各种不良的行为外,还应注意以下诸点:
(1) 尽早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还有助于开发智力,有人认为,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特别能促进大脑皮层发育。
(2) 给孩子定时开饭,让孩子每天都能按进就餐。
(3) 教会孩子讲究卫生,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要嘱别人吃剩的东西。
(4) 吃饭时,尽可能施行分餐制,避免混吃和聚餐。
(5) 为孩子创造一个祥和、安宁、轻松的就餐环境与气氛,不要在吃饭前和吃饭时教训、责骂孩子。
(6) 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
(7) 每餐吃饭的持续时间宜为20~30分钟,要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8) 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时,可随时简明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食物与营养的知识。比如,说:"土豆是长在哪里呀?是产在土里的。""喝牛奶有什么好处呀?天天吃奶的孩子能长高个。"在方式上,切忌唠叨。
(9) 一些家庭在节假日常大吃大喝,在寄宿制学校就读撑生,周未回家,父母往往为其准备好吃好喝。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暴饮暴食,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胰腺等病症,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心理,家长应该避免。
(10)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烹饪劳动,如择菜、淘米。在八九岁时,可教他们烧饭炒菜,从煮鸡蛋、煮粥开始,到中学时代,就能会做一般的家常饭菜。如此,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使他们长大后热爱饮食生活。
(11) 就教会子女一些用餐礼仪,比如,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不要含着食物喝水;不要物持筷子指指点点和在菜盘里扒来扒去;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餐巾或手帕掩着嘴,把头远离餐桌。
要寓爱教、寓教于育、以食养生,家长要让孩子在吃的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也就是在满足胃口饥饱的感觉中,用营养学的科学知识,一点一点地诱导孩子,不用美食作款待,也不同孩子在"吃"上条件,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营养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上普及营养知识,只是在近几年才受到重视。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于若木教授说:"营养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她曾一再强调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中的一句名言:"人类应当将它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儿童。
(实习编辑:李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