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汤圆这种食物,相信很多南方人都非常喜欢吃。而且每逢正月十五,冬至这样的节日,我们都有吃汤圆的习惯,这样就代表着阖家团圆,幸福安康。而对于北方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吃元宵,元宵同样是球状的物体,本来是干的,下锅之后才变成糊状。元宵和汤圆既有共同之处,两者之间又有着区别。那么到底元宵和汤圆的区别是什么呢?
其实元宵和汤圆是两回事,无论是做法,还有馅料等都是不一样的,元宵一般用机器做成。而汤圆多用人手制作,因为好的汤圆很难工业化生产。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其实元宵、汤团是两回事,又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机器就“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南方的汤团(北京人按四川习惯叫做汤圆)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团。做得好的汤团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团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现在有了速冻工艺,汤团才出现在商店里。 南方的汤团有多种“流派”,现在最出名的是宁波的“黑洋酥”汤团。所谓“黑洋酥”就是猪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猪油不是熬出来的纯油,要用取自猪肚子里的原块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网膜后用手工挤压、揉搓它,再一点一点地掺入黑芝麻粉。这东西从现代保健观点看是绝对的糟粕,可吃起来口感极佳:滑糯软烫,值得一试。 汤团越软、滑越好,所以对糯米原料很讲究。要选粘性特强的品种。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浆那样),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时间长了会发酸)。可见,好的汤团很难工业化生产出来,这又是它与元宵不同的一个特点。
元宵节吃汤圆的起源于含义
汤圆的外形圆滚饱满,象征团圆、幸福,我们的祖先相信元宵节吃了这样的应景食物,也能为家庭带来和睦与平安。北方人习惯用摇筛的方式制成圆子,称为元宵,和南方人用手搓揉出的汤圆其实是同样的东西。 吃汤圆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之前,人们在元宵节或是吃豆粥,或是吃特制的面点,并不一定。到了宋代,民间在过这一节日时开始流行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北方地区大都称这种食品为“元宵”,而南方称之为“汤圆”和“汤团”。算一算,这项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呢!吃元宵其实和元宵节其他的节目一样,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及盼望团圆的心情。
看完了上面关于元宵和汤圆的区别,相信大家已经清楚和了解什么是汤圆,什么是元宵了。虽然两种食物都是非常美味,都象征着圆圆,幸福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的家庭和睦,平安健康。但是汤圆和元宵都是面粉类食物,不宜多吃,否则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