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过去十年,是国内综艺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的阶段,各个细分工种都涌现出了代表性的团队。在编剧领域,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因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因,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自 2014 年成立以来,景祯在主理人廖媌婧的带领下,以全案的形式承接编剧工作,参与过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等电视平台及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二十余部综艺节目的全案编剧,先后创作了追逃真人秀《看你往哪跑》、文化旅游综艺《青春环游记》、情感观察节目《女儿们的男朋友》、体育电竞节目《超越吧英雄》、舞台竞演节目《爆裂舞台》、演员片场生存真人秀《演技派》等不同题材类型的节目,涉猎了多个综艺赛道。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近日,影视产业观察对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主理人廖媌婧、景祯文化资深编剧周粤曦进行了专访,探究景祯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综艺编剧方法论。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从学院派到实战派:景祯文化的成长之路

2012年,廖媌婧以高校的产学研计划为契机进入东方卫视,正式迈入节目生产领域中,后续担任了《中国达人秀》第四季导演、《奔跑吧兄弟1》后期编剧和《极限挑战2》编剧等工作。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彼时韩式户外真人秀在国内迅速发展,制播分离的浪潮也刚刚袭来,不论是模式引进还是自主研发的内容都大量涌现。在廖媌婧看来,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节点,“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地后置于行业生产,并且容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闭环当中。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能够到实际生产中去提炼方法论很重要,而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去总结经验,也能够反哺到教学当中,缩短学生从走出校门到适应行业的过程。”

于是在2014年,廖媌婧创立了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在投身教学工作的同时,带领团队进行原创模式和创新内容的研发策划。

在面对原创节目与成熟综N代的创新需求时,景祯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2020年,景祯编剧团队加入到《最强大脑第七季》时,节目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模式,景祯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于,需要在这档欧美范儿的节目中加强对素人的人物塑造,并且要把握好该节目竞技性与故事性的尺度和比例。景祯调研多个学科领域后,和总制片人王刚带领的导演组、科学家共同设计了一套心理压力体系,通过外置的、观众可感的规则去给到参赛者压力,这一创新尝试也被沿用至后续的节目当中。

在原创节目的研发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从头开始的学习历程。以航天科普类生存实验节目《挑战吧太空》为例,廖媌婧表示,编剧组多次深入航天城进行实地调研,累积的采访文字和调研笔记多达十多万字。为了迅速补充航天知识而大量阅读的专业书籍、杂志至今仍排列在工作室的书架上。编剧组与导演组共同撰写的《火星基地岗位手册》,详细记录了如何操作火星基地的每一个按钮,界面面板上每个数据参数的具体含义,以及五人乘组岗位的日常操作信息,内容精确而细致。“这五本厚重的说明书也是节目剧本的一部分,以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了节目“火星端”世界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让实验嘉宾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可感的实验环境中。”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在打造优酷演员片场真人秀《演技派》时,编剧组就和总导演胡明带领的导演组实现了良好的共创。在同期有S+级项目同题竞争的情况下,团队发挥自身优势侧面击破,以人文纪实的视角去观察行业生态,在故事真实发生的横店记录青年演员的成长,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廖媌婧看来,综艺编剧是一种需要兼具理性和感性思维的职业,而她学者和编剧的双重身份为景祯带来了在行业里得以长期发展的优势。工作室相当于一个教学型的生产部门,团队在创作时能够跳出书斋,从宏观层面洞察社会情绪、把握时代脉搏;转换赛道进行创作时,并非单纯地使用重复编剧技巧,而是提炼出方法论将知识、技能迁移到其他的品类当中。十年来,景祯如同海绵一样根据容器来调整创作方式和状态,打破思维惯性、持续创新。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既要分工,也要全能:景祯培养综艺编剧的方法论

随着国内综艺行业的快速发展,大众对综艺编剧逐渐建立起认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行业当中。近年来由于综艺制作成本压力、生产机制上的问题,编剧行业各工口脱节的症结越发凸显。廖媌婧对此表达了担忧,很多灵活就业的编剧往往是在制作阶段才进入项目中,对于内容共创的部分并不清晰。这就导致从业者对于编剧工种的误解加深,比如负责人物的编剧认为就只要管好艺人或素人就可以,剧本内容则是由专门的台本编剧去创作。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在景祯培养编剧的理念中,虽然具体工作中会有台本编剧、艺人编剧的职能划分,但台本编剧不仅要有构建剧本框架、设计剧情内容的能力,也要精通人物塑造,因为所有的剧本设计都是为了做出人物。相对的,人物编剧需要把握故事内核,才能塑造更为鲜活的人物。比如周粤曦通过《青春环游记1》项目进入景祯后,就从台本编剧做起,后兼任台本编剧和艺人编剧,在团队中获得历练并迅速成长,担任了《青春环游记4》的执行总编剧,以及《音乐缘计划》《超感星电音》等多个节目的编剧组长。

在周粤曦看来,能否成为优秀的人物编剧既跟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共感能力有关,同时也需要不断累积经验。“人物编剧是嘉宾跟节目的桥梁,既要在微观上帮嘉宾寻找到在节目里‘最舒适’的存在方式,也要在宏观上把握嘉宾最具价值的叙事功能。要想立体地塑造人物,不要刻意制造,而要观察并放大他的特质,让他的情绪不设防地‘流淌’出来。”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在景祯过往的作品中,爱奇艺女性音乐人竞演真人秀《爆裂舞台》在人物塑造上可圈可点,也是周粤曦做人物编剧最有心得的项目。作为节目艺人编剧负责的周粤曦,当时也在负责艺人陈卓璇的编剧工作,她想方设法地与对节目有着一定顾虑的陈卓璇迅速建立起信任感。周粤曦表示:“带完前两次录制后,我大概就能知道她是什么样个性的人,她心里最柔软和最坚硬的部分是什么,那我在这个节目里要做的就是保护她的柔软,撬开她的壳。”

周粤曦不仅记录了陈卓璇积极拼搏的一面,也捕捉到了她输了之后在休息间痛哭的一面,这是艺人之前较少向外界展现的状态。节目塑造出完整立体人物、构建完整叙事闭环的同时,也让陈卓璇的实力获得了专业认可,真正实现了通过真人秀为艺人赋能。

而不论是艺人还是素人,编剧的人物塑造能力是融会贯通的。《最强大脑》第七季在短视频平台出圈的热梗“有请潘周聃”,也离不开节目组初期对人物塑造的深度思考。周粤曦表示:“潘周聃是个很有性格记忆点的‘别人家的孩子’,因此把他放在较早的位置出场。如果说牛津大学的校服是他最能被识别的标志,那么他身上自带的幽默属性才是让他出圈的原因。”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在行业深耕的同时,景祯也洞察到综艺生产存在流程割裂的现象。工种细分化导致了一些误解,比如前期编剧和导演只负责策划内容和录制执行,不需要对后期,然而后期编剧并不能了解现场的全貌,成片效果就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景祯要求编剧也需要具备全流程综合思维。“我们不能忽略综艺节目具有商品、宣传品和艺术品的多重属性”,廖媌婧如是说。在前期编剧的时候就要带着“后期思维”去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叙事和核心表达,也要带着“产品思维”去写有性价比的故事。在每次录制结束后,景祯还会要求艺人编剧提交一份人物的剪辑思路给到后期,附上灯光摄像尚未到位时编剧辅助侧拍记录下的关键素材等资料,帮助后期更好地创作。

在廖媌婧看来,工种的细分不代表职业技能的单一化,一旦选择了编剧的职业路径,想要从单集编剧成为主力编剧、总编剧,最后能够主导整个项目前中后期的内容创作,就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在这样产学研一体机制下走出的编剧们,不少都已成为行业里可以独当一面的内容人。比如早年上过廖媌婧节目策划课的本科主持专业的一名学生,之后成长为《极限挑战》《追光吧哥哥》的总编剧,一位工作室主力成为《爆裂舞台》《嗨!城市猎人》和《超感星电音》的总编剧。此外,工作室也培养了多名仍活跃在节目一线的执行总编剧和编剧组长。从这些编剧的职业成长路径,可以窥见景祯培养综艺编剧方法论的可行性。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海绵型编剧团队:对外既专也全,对内扁平管理

作为十年来深耕编剧业务的团队,景祯得以与市面上诸多优秀导演团队合作。在廖媌婧看来,编剧团队与不同平台、导演团队合作的过程,是学习优秀节目团队方法论的契机,这也是景祯得以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打造原创音乐节目《音乐缘计划》时,景祯的编剧团队和总制片人姜方明带领的节目组实现了良好的共创。在音乐综艺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节目组勇于“做减法”,弱化歌手的横向比较,强化歌手与音乐创作人的互选共创机制,以回归音乐的听觉表达为宗旨,为原创音乐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对于景祯操刀的每个项目,主力编剧在执行期都会撰写专案笔记本,项目结束之后工作室会进行系统性的复盘总结。廖媌婧表示,“每个平台、导演团队特点都不一样,在合作过程中可以深度学习他们看问题的方式、操作类型节目的方法论,思考后续如何用更适合的方式与之合作;并对不同品类的节目进行反向总结,重新梳理出操作手册或模式宝典。”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对外,景祯是一个不断深耕题材、拓展赛道的海绵型编剧团队。不论是户外真人秀还是棚综,不论是音综、观察类还是各种竞技类题材,都尝试寻找讲好故事的方法论;每个编剧都力求培养成全流程型人才,能够驾驭从台本到人物、从前期到后期的编剧创作。

对内,景祯采取的则是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追求集体的共同成长。在专业能力之外,廖媌婧看中年轻人长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对职业的认知心态。在景祯,新人进入工作室后便会浸润在项目中,可以在创作中畅所欲言,资深编剧则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方法,从而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有创新力的编剧团队。

在与行业同步前行的过程中,景祯也洞察到综艺编剧需要攻克的新命题——短视频对长视频的冲击,是无法忽视的行业痛点。周粤曦表示,“从长视频到短视频,对编剧而言不是简单的时长问题,用户的收视习惯、内容叙事的心理节奏、议题的时效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内容创作。”

既是学院派,也是实战派: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十年探索

在廖媌婧看来,面对这一现状,需要让长的更长,让短的更短,让擅长的人去做擅长的事。“长视频依然有其价值所在。长综艺、长剧在用户心智、用户粘性的培养上依然抗打。从内容人表达的角度,我们未来会去关注一些国内目前较少的社会实验类节目,虽然在下行的市场环境下很难,但一个品类从落地开花到做出非常好的成绩,需要多个团队接二连三的尝试,去摸索出经验方法形成路径,到了某一个节点可能就会有既满足商业需求又兼具社会表达的产品出现。”

即便在综艺看似在走下坡路的当下,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手上依然有几个案子在打磨,其中之一已经进入立项阶段。从景祯文化剧本工作室的发展路径,可以窥见中国综艺前进的轨迹和中国综艺编剧的职业前景,而廖媌婧的洞察,也反映了行业中内容创作者的敏锐视角和深刻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