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比郭德纲说的相声还要好

众所周知,曹操有史记载的爷爷,是个大太监,曾任“中常侍”一职。

这本书比郭德纲说的相声还要好

但一般人可能并不知道“中常侍”的来历,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中常侍”这个官职在西汉的时候就有。汉朝分两部分,先是西汉后是东汉,人们常常说反。最早, “中常侍”还不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职,只是带有奖励性质的一个称呼。比如,某地方的相声管理局副局长,带着演员去农村慰问,帮着农民伯伯锄草,表现非常好,有关部门觉得这个副局长做得好,奖励他一朵小红花。这个“小红花”就是“中常侍”。
到了东汉,这“小红花”成了一个岗位,它不再单纯是奖励性的称呼、空头荣誉了,而是有了实权。起初这个官职只有四个名额,后来变成了八个、十个、十二个,越来越多。”

我引用的这段文字,对这个问题解释的清不清楚,生不生动,你能猜出这个解释来自于哪里吗?

它出自我国“非主流”但实际上具有宗师能力的相声大师——郭德纲,郭老师。

那么郭老师一个说相声的,怎么会跑去解读历史,而且还是解释的这么细节的历史呢?

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无论是说相声也好,还是说评书也罢,这种需要带入自己解读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核心的东西,永远都是演绎者的文化素养。

熟悉郭老师的人都知道,别看郭老师在台上嗨的飞起,但是人家下了舞台之后,是一个比正经读书人,还正经读书的人。

江湖上说,郭老师的搭档于大爷,有仨爱好,分别是、喝酒、抽烟、烫头,其实郭老师除了相声也有仨爱好,分别是收集书、整理书和读书。

除了说相声,郭老师的其余主要时间,其实都是在读书,对于一个读书众多的人而言,掌握点历史细节,还不是常规操作吗。

第二,郭老师曾经说过一阵“三国”,后来因为反响特别好,郭老师又把说过的,和没说全的,整理成了一套书,这套书的名字就叫《郭德纲讲三国》。

国人对于“三国”来说,基本都非常的了解,你要是完全当故事讲,人家不如去看《三国演义》了,你要讲的很深,很严谨,一般人可能还真看不下去。

那么如何能跳出《三国演义》的范畴,还能让“三国”吸引人呢,自然是在讲述的方式上,要用相声那种生动的语言,但是又要在细节和延伸上,有超出《三国演义》的地方,在解决这个问题后,就有了这本书。

郭老师讲故事的能力,估计不会有人会质疑,但是郭老师真能为《三国演义》赋予新的东西吗?

光靠上面那段引用,可能还不足以证明郭老师的强大,咱们再看个例子:

不管是一个部落、一个公社、一个公司还是一个相声团体,其中一定有一个为首的人。在他的周边,一定会有一层一层的人把他围起来,这帮人围着他,各取所需。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一定会拦着领导,不让“登高”就是不让领导知道事情的真相,他们就会一直围着领导,把领导围死了之后,再去围另一个人。

郭老师的这段文字,是写皇帝为什么会被蒙蔽的,写的非常通俗易懂,而且你越品越有滋味。

单这两段的引用,我们就能看出郭老师的功力来,尤其是这第二段引用,你如果光听一遍,可能一笑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你是读书,那你就可能认真琢磨,而后心有所得。

因此虽然郭老师说三国的影音资料,大家都能轻易找到,但是我还是觉得,郭老师的这本书,要更值得去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