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新闻系列片 《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在湖南卫视开播

12月15日起,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闻系列片《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开播,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和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联合策划,节目镜头瞄准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讲述他们如何以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坐标,书写新时代科学史的故事。

“弘扬科学家精神”新闻系列片 《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在湖南卫视开播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钱学森、李四光、彭加木、陈绍澧、王淦昌、夏武平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赓续创新、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国科技实力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接过先辈的旗帜,继续向科学进军,以先辈之名,立时代新功。

该系列片共六集,在12月15日播出的第一集里,栏目组走进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弘扬科学家精神”新闻系列片 《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在湖南卫视开播

以钱学森精神为指引

抢占宽域飞行制高点

195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之初,首任所长钱学森就明确提出“工程科学”思想的办所理念。钱学森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201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了一支多学科跨部门的科研攻关团队,目标就是自主研发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并依托平台开展科学探索。临近空间是指距地面20到100公里的空域,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技术,是国家战略高技术竞争的焦点,探索这一技术从跨学科基础研究到创新集成验证的正是一支以“钱学森”命名的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研制一种能在航空飞机之上、卫星之下的临近空间里飞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而且还要从临近空间发射它,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

为了完成这件前所未有的创新,以李文皓、张陈安、杨磊、肖歆昕、王晶、刘文为代表的30多名突击队队员,从2018年开始,花了近三年时间快速迭代三十多版方案,终于敲定了飞行器设计方案。

2020年10月,飞行器进行了第一次实验,团队在集中测试中发现并解决了49个难题,然而,实验结果给了团队当头一棒,本该自由翱翔的飞行器在30公里高度进行投放后,竟然只能晃晃悠悠从天而降。

面对归零,有队员用笔写下当时的心情:“不断地复盘失败的过程无疑是一种考验,直面自身的错误,承认我们对工程不够敬畏、不够严谨,承认我们的知识不够全面和深入,承认我们在‘0-1’的工程实践道路上,也许只掌握了0.01。”

2021年5月,逐渐走向成熟的队伍携带充分测试后的飞行器和地面系统再次踏上征途。然而,迎接他们的是再一次的失败。

挫败感萦绕着整支队伍,士气低迷时,队员们总会想,如果是钱老,他会怎么做?

团队办公室的对面,正是钱学森工作过的办公室。

最鼓舞他们是钱老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怎么不行啊?”

2021年11月18日,“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再次来到放飞试验场。

12:14,飞行器投放

12:29,飞行器着陆

14:26,飞行器回收

当飞行器着陆的那一瞬间,试验现场欢呼声爆发,“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用“圆满成功”向“身为国家队、勇担国家责”的使命交出了一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答卷。

从2018-2024,六年多时间里,突击队自主研发的宽域飞行器成功完成了5类9次飞行实验,在全球率先实现高超声速构型飞行器水平降落,完成了国际上首次临近空间发射航空器试验,实现跨域机动飞行和安全返回。

科学无止境

精神永流传

接下来,每周六、周日下午六点,《以先辈之名立时代新功》还将在湖南卫视大屏相继播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青藏高原地层古生物科考突击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彭加木突击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高能物理研究所“拉索团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夏武平高原生物科技攻关突击队”、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绍澧轴承润滑材料与保持架突击队”的故事。节目在大屏播出的同时,也将同步上线芒果TV。

后续的节目中,您还将看到科学家们:

在十级大风的高原上睡帐篷;

在100多头随时会冲过来的野牦牛的注视中采集化石;

为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拉索”与宇宙“浪漫对话”;

更多“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创造新时代科学重大跨越”的精彩故事,将在《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中陆续播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