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投名状③》:庞青云的“逆袭”,靠的是什么?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昨天突然收到两期付费通知,发现是之前的》系列内容。所以就想着更新一下,正好昨天舰长群聊的内容又匹配的上,索性就整理一下。

写成第三期的解读文章:

庞青云的逆袭,靠的是什么?

《解读:投名状③》:庞青云的“逆袭”,靠的是什么?

庞青云这个人物,

堪称是“屌丝逆袭”的典范。

从刚开局时候的“死人堆”里爬出来卖“剑”换口吃食,到后面的“斩将”入伙投名状成为“二哥”,再到拿下苏州打下南京穿上了“黄马褂”,最后一步登天火封“两江总督”,年纪轻轻就走完了陈大人人三十年的“官场路”。

庞青云,把什么叫做逆袭,什么叫做屡败屡战给诠释的淋漓尽致,完美的表演了一次什么叫做“有心人天不负”的逆袭之旅。

剧中也明确的交代了,我们看到的《投名状》仅仅是“庞大人”最后一次逆袭罢了,而不是“庞大人”唯一的一次“逆袭”。在《投名状》之前,庞青云还有过“鹤川伏击战”的故事。“舒城”攻防战前与陈大人副手的一段对话,也足以证明“赌生死”是庞青云的一贯风格。

用我在大陆公映版剧中没有找到,但可能是香港剪辑版中才有的庞青云的一段话说:有希望打赢的仗,绝对轮不到我们上。让我们上的,肯定是没有希望打赢的。把没有希望打赢的仗打赢, 我们才有机会,但仅仅是个机会。

所以庞青云的逆袭

靠的就是这股“狠”与“自知”。

他的“狠”,狠在他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家势,没有资本,也没有祖荫(请注意,我用的不是人脉),有的只有自己这一条命和这一身的本事。

所以想要逆袭,就只能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去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才能有一个机会。愿意用确定的东西,去博一个不确定的可能,这是狠人才能做出来的事。

就像很早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说学生时代,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会把很多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成了标准的:规则和道理。

但是很多学生只学不想,所以就真的以为世界是讲规则和道理的,甚至期望说能琢磨透了规则之后,用规则去玩弄别人。但却忘了规则和道理这个东西的构建,是基于社会的架构。

而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组成。既然是人与人的组成,那么博弈就不会停止,所以规则和道理一直都在变化,从来就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更不会“做了,就一定会有回报”。

因此:

讲道理?

世界从来就没讲过道理,

只不过人的位置与高度不同,

世界做出的反馈会有些不同罢了。

而想要位置与高度,

那就从来不是一个“确定”的游戏。

所以想要有让世界跟咱们讲道理的“机会”,就需要去努力,去“逆袭”,去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如何让自己成长上,而不是花在怎么去“控诉”和“埋怨”上。毕竟这“机会”还是个虚实两说的东西,就像庞青云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需要很多次的尝试,才有可能真的抓住一些东西。

我的舰长群成立快三年了,群里断断续续进出过很多的群友。很多人群友也都有过一段同样的“时期”,就是对生活有很多的不满意,不满意这个,不满意那个,会有很多的吐槽。

现实情况其实我都能理解,毕竟在我们这个环境中,想要找到合适的人听自己说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得事。

现实生活中

身居高位,乱说话要付出“代价”。

而身居微末,则没有人愿意听你“瞎比比”。

因此在咱们这个环境中,大家很喜欢在网络上去发表一些看法,抒发自己的一些情绪。这本不是坏事,因为情绪积压的久了,身体会出问题。但是要清楚一件事。

人是一个很“善于”给自己找理由的生物,当“理由”可以成为自己“逃避”的方式后。人就不会有主动改变的动力,也不会有任何“逆袭”的可能。最终,就会在自己欺骗自己中,耗尽了一辈子。

所以每次大家在舰长群中吐槽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三次之后,会提醒一下。如果提醒无效后,我就会拉暂停。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其他群友成为垃圾桶,一方面也是期望他能停止给自己找“理由”,否则我就不是在帮忙,而是在使坏了。

人啊,

还是要去改变一些东西的。

因为当你放弃去改变一些东西的时候,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变量。作为规则,最不怕的就是定量,定量就是规则中的一个部分。而既然成为了规则中的一个部分,那么规则自然也就更不用讲道理了。

毕竟,

规则制定的初衷,

就是为了不讲道理。

《解读:投名状③》:庞青云的“逆袭”,靠的是什么?

而庞青云的“自知”。

则是他很清楚,狠能博到的仅仅是一个“活”的机会,而且仅仅是这个人和身边人能够“活的机会。毕竟逆袭这件事,本来也就是个人的“狠”换来的机会,能搭上个两三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如果说想让更多人去“活”,那么这就绝对不是某个人的事。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结合,那么博弈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平衡,所以当这个人去打破这个平衡的时候,结果自然是会受到所有人的反对与碾压。

博弈,

本就是一个动态模糊的地带,

模糊之下,清晰的点是要被抹除的,

清晰之下,模糊的点是在被擦去的。

模糊或清晰,就不是这个点能决定的了。

所以《投名状》中才有了庞青云那个经典画面与台词:我这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吗?

庞青云不清楚自己是点,还是面,所以他用最后的《投名状》去换了那个答案。而那个答案让他很失望,但却改变了线的位置,让清晰与模糊之间发生了逆转。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庞青云的“求仁得仁”了。

因此“逆袭”是个方向,而想要走到哪一步,就是逆袭之后你改去思考的事情。陈大人走了三十年,从年轻人走成了个老态龙钟也还没有走完。而庞大人走了三年,就走完了一条路,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什么呢?

所以《投名状》当年的票房大败,这几年的重新翻热,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传媒金融不分家,

那么金融背后又是谁和谁呢?

我还是用一段群聊截图来结尾:

《解读:投名状③》:庞青云的“逆袭”,靠的是什么?

《解读:投名状③》:庞青云的“逆袭”,靠的是什么?

付鹏和高善文的“爆火”,不得不说是一招神来之笔,把如今什么是点,什么又是面,给扒了个明明白白。热热闹闹的互联网,到底有几分几两,瞬间就一片明朗了,高~

《解读:投名状③》:庞青云的“逆袭”,靠的是什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