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妮: 直到杀青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黄玲

近日,由正午阳光出品的年代剧《小巷人家》在豆瓣上开分走高,相关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榜。《小巷人家》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为背景,以一条小巷中庄、林两家的故事,书写了生活的温暖底色,也记录了属于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闫妮: 直到杀青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黄玲

在《小巷人家》中,闫妮以其细腻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既“传统”又“超越时代”的女性形象。剧中的黄玲不仅承载了时代的印记,更展现了女性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黄玲这个人物其实是很难演的”,闫妮坦言,在诠释黄玲的过程里,她也经历了困惑、寻找、理解的过程,“杀青时,我哭了,直至那时,我好像才真正‘找到’了黄玲。”

1

“其实最初,我对黄玲也有一些不理解”

围绕闫妮,近日网络上有个热梗——“微醺”,很多人用这个词来形容闫妮身上的松弛状态。闫妮笑称:“这不是我生活中的常态,生活中我是一个多面的人”,她在黄玲身上也看到了这样的相似性,“她也一样,该醺就醺,该醒就醒。”

在《小巷人家》中,黄玲身上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人性的复杂感。既“传统”又“超越”,“柔”中常常带着“刚”,优点中又包裹着缺点……但也因此,在黄玲身上,许多观众看到了“极度真实极度现实的人生”,闫妮“毫无表演痕迹的演绎”也让这一角色更为落地,也更为打动人心。

闫妮: 直到杀青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黄玲

故事中,黄玲遭遇了许多人生困境,与丈夫庄超的关系更是尤为复杂而微妙。丈夫的软弱与愚孝,让黄玲在家庭中承受了不少委屈。然而,面对这一切,黄玲往往表现得异常“平静”,甚至让观众感到有些“不解气”。对此,闫妮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黄玲是懂得如何进退得当,她也知道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会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将这个家庭维系下去。”闫妮在分析角色时,也会去分析角色的名字,她觉得“黄玲”这个名字中,玲字有“王”,“王”有刚的成分,正体现黄玲的性格,“她是有柔的,有灵巧的,也有刚的,所以她叫黄玲。”

闫妮: 直到杀青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黄玲

其实最初,闫妮对于黄玲是有些“不理解”的,但在逐渐成为黄玲的过程中,闫妮对黄玲理解渐深,“黄玲这个人物跟我以往演的角色都很不同,一开始,我对这个人物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后来我才慢慢地感受到了她的内心,她自身的魅力让我难忘也不舍,拍完戏后我也说过,好像很少有一个角色让我这么不舍得的。”

2

“演绎黄玲时,我会为她加入一些变奏曲”

“黄玲这个人物其实是很难演的!”闫妮坦言,“我也知道为什么叫《小巷人家》,很多东西是要从小的细节出发。人物很多东西是在内心,可是怎样让观众真正看到人物的内心?你怎样传达出去?如何传达得有分寸感?我觉得这也是对我的考验。”

闫妮: 直到杀青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黄玲

在拍摄过程中,闫妮经历了一段探索过程,并将自己的理解慢慢融入表演。

剧中,黄玲的“柔中带刚”被闫妮以巧妙的方式逐步“外化”。比如,当庄超英提醒她去婆婆家要好好说话时,黄玲笑着回应:“我什么时候不好好说话了?”却通过打鸡蛋的方式,体现出黄玲当下“就算‘以卵击石’也要击得坚定”,“因为庄超英在旁边,我就是要啪一下,告诉你,我就是这样的人,然后啪的又一下,那个节奏每一下都能打到庄超英的心里,这就是属于黄玲的个性如何通过这场戏来展现。”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闫妮给观众留下了诸多幽默风趣的经典人物形象,在《小巷人家》中,她也不忘将这一特质融入到黄玲的角色中。“黄玲面对了很多家庭矛盾和生活困境,但我想用一种幽默阳光的生活态度来传递她的内心世界。”这种演绎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玲的‘沉重’,也更显黄玲自身的坚韧与智慧,“其实没有真正的悲剧和喜剧,都是喜中带悲、悲中带喜的”,闫妮说:“有时我演得也会稍微‘过’一点,我希望让黄玲有一‘过’的地方,有时她需要去跳出她原本的框架,这个也是我对这个人物的设计,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按照节奏走,人生一定有变奏曲。”

闫妮: 直到杀青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黄玲

“杀青时,我好像才真正找到了黄玲”,闫妮告诉我们,“那一刻我哭了,我觉得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我一直在困惑和寻找中。”

正是在自我探寻与解惑的过程中,倪妮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黄玲,也塑造了这一路以来,一个个鲜活的角色。

采写:南都记者 傅圆媛

图片:受访者供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