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的精品化,不宜硬套传统影视标准

当长视频把引入微短剧思维当作破圈之法时,微短剧似乎也在尝试从长视频那里寻找破题之道。

国内首档展现微短剧幕后制作环节的综艺节目近日开播,由业界大咖担任监制,以经典影视IP剧目为基础,通过选角试镜、舞台竞演、短剧试拍等多个环节,最终实现短剧IP孵化。

从目前播出的部分来看,观众所谓"导师(监制)似乎没想明白短剧和长剧到底有什么区别",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比如演员试镜环节,用的本子是经过了改编的《杜拉拉升职记》。男主角王伟和杜拉拉相爱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父亲当年害死了杜拉拉的父亲,和他相爱只是杜拉拉复仇大计中的一环。

把职场剧改成复仇剧,从微短剧的角度来看,这个改编思路是对的。问题出在叙事节奏上。

五分钟的时长里,包含了两处场景:王伟的浴室和阳台;剧情则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王伟发现真相之后很崩溃。其间杜拉拉打来电话,王伟情难自制,声泪俱下地问杜拉拉自己要怎么做,是不是要替父亲以死谢罪。杜拉拉挂断电话,王伟迈过阳台栏杆,想要一跃而下,犹疑之后又跨了回来,坐到地上,从口袋里掏出杜拉拉的照片,撕碎。

微短剧的精品化,不宜硬套传统影视标准

几位监制给出点评:表演后程泄气了,特别是从阳台边缘跨回来之后,应该表现出王伟想到自己刚才差点跳下去而产生的后怕情绪。

单纯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说,点评非常对,但如果叙事节奏就错了,表演再精准又有什么用呢?

虽然有关方面对微短剧的定义是单集时长不超过20分钟,但实际上,大多数微短剧一集都在十分钟甚至七八分钟之内。而七八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是不可能拿出超过一半的时长来暂停剧情、表现情绪的。回到《杜拉拉升职记》这个改编剧本,那个电话本来可以承担推进剧情的作用:电话是杜拉拉打来的,她找王伟什么事?

而在另一场《聊斋》的试镜结束后,监制之一宁静提出男演员似乎和戏服不太熟。她以自己当年拍《炮打双灯》为例,说当时导演让自己穿着男装溜达了好几个月,直到戏服就好像长在她身上一样自然妥帖。

微短剧的精品化,不宜硬套传统影视标准

这同样是一条从影视表演角度来说绝对专业的点评,但这样的标准是否适用于微短剧,或许要打一个问号。

当下,无论是长视频向微短剧"取经",还是微短剧向长视频"偷师",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即从自身痛点出发找药方。

对于前者,学界与评论界往往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影视创作的美学原则,拉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准。的确,长视频想要留住或者说夺回被微短剧分走的流量,不能走"打不过就加入"的路线。

但同样的,微短剧想要撕掉与生俱来的"低质"标签,也不应该以长视频为标准。

在艺术中,形式从来不仅仅是形式。微短剧和长视频的区别也绝不仅仅是时间的"短"和"长"、屏幕的"小"和"大",而是由长短、大小之区别带来的美学特质和艺术规律上的不同。

文艺史上,每一种新样态的出现,都会产生震荡,引发变革。尽管今天的媒介环境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复杂,新艺术给旧艺术带来的挑战也比以往摄影之于绘画、电视之于电影更加严峻,但核心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无论哪种艺术样式,都要找准自己的审美特性,在自己的审美特性的框架里面去破题,去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不然的话,"对阵"双方都容易乱了阵脚甚至妄自菲薄。就像有视频平台老总竟然认为传统剧集要学习微短剧深刻洞察人性的特点,显然是搞混了洒狗血和洞察人性的区别。

此档综艺的监制之一苏可在先导片中说,短剧一定要专业化,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左右(微短剧)流量的,还得是演技。这些都是对的。但短剧的专业性、思想性如何体现,什么是短剧需要的好演技,是值得探讨的。微短剧当然要走精品化道路,但微短剧的精品化一定不等于长视频化。

正如已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微短剧刚刚开始萌芽,其可能性、多样性还没有经过充分发育和多维呈现,属于它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也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给予它足够的生长空间,这里面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尝试。这也是类似该档综艺这样的节目的积极意义所在——哪怕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对的路,至少可以先把错的方向排除。

作者:盐水棒冰

文:盐水棒冰编辑:徐璐明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