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一件可以打破你刻板印象的事:

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待在家里。

不止是刷手机。

还喜欢蹲守那些,以往“师奶”们才热衷的,家长里短的八点档年代剧。

或许你已经知道Sir要说什么了。

豆瓣8.1。

导演张开宙(《乔家的儿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演闫妮、蒋欣。

刚刚大结局的正午阳光新作:

小巷人家‍‍‍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01

看《小巷人家》入坑的,大多是因为闫妮与蒋欣饰演的这两个角色。

人称,70年代姐妹花。

如果你从表面上来看,这两人的性格,可谓是天差地别。

黄玲(闫妮 饰)是隐忍

去婆婆家吃饭,自己亲手张罗了一桌子菜,可桌子坐不下那么多人了,婆婆让她和女儿去厨房吃。

怎么办?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黄玲带着女儿,端着一小碗饭菜,乖乖地走进了厨房。

听着餐桌上传来的欢声笑语。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而宋莹(蒋欣饰)却截然不同。

她是泼辣

工厂一直没有解决她的住房问题,拖了很久,又怎么办?

大半夜的,她抱起儿子就去书记家。

然后将儿子一丢:

你不给我分房子,我儿子就住你家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走了!

留下一堆闲言碎语的邻居在议论,这书记,是不是犯错误了?

她也毫不在意。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如今却变成了邻居。

一个小小的院落,两家人并门而居,成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看起来会发生不少鸡飞狗跳的事情是不是?

没有。

这不是一部“雌竞”的电视剧,而是在说,在一个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精神环境又不容乐观的环境里,两个中年女性,如何互相帮助的故事。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一开始,你就能够看到两人的互相理解。

众所周知,在70年代末,像宋莹这样行事风格的女子,注定不会有好的口碑。

邻居们称之为“刺头”:

都是你这样的刺头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甚至在搬家的第一天,就因为排水问题和隔壁院落的邻居吵了起来,尽显泼辣本色。

可黄玲怎么看呢?

骑车搬东西的路上,她笑嘻嘻地对子女说:

宋阿姨也不是坏人

你爸爸不在家

要是没人替咱们家出头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事实果然也证明了这一点。

搬家之后,邻居的孩子来黄玲家复习,让黄玲的丈夫庄超英(郭晓冬 饰)指导功课,但却使得黄玲的子女休息不好,乡里乡亲的,黄玲也不好直接拒绝。

于是宋莹替她出了头,把学生们骂走了。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黄玲这边也是一样。

宋莹的儿子林栋哲裤子上破了个洞,成天露出个屁股蛋子,宋莹也不在意。

还是黄玲看出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主动提出帮忙缝补。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所以怎么说呢。

Sir很少能在国产剧里看到这么自然又让人舒服的姐妹情。

她们性格互补。

但却并非一味迎合时下甚嚣尘上的女性主义浪潮,而是仅仅从生活本体出发,用家长里短的方式呈现出这份情谊。

让观众的目光在她们身上流连忘返。

可问题是,仅仅是因为她们彼此看顺了眼、称了心、合了缘,就能如此互助吗?

当然不是。

其实黄玲和宋莹,是同一类人。

宋莹并非只是泼辣。

一个细节。

在争房子的时候,她当着众人的面和领导大吵了一架,并以一种胜利的姿态班师回朝。

可结果呢?

在一个无人在意的角落,她却红了眼眶。

她并非只是个刺头。

她也很委屈啊。

而黄玲也并非一味愚孝,一旦惹到她最为在意的心尖:

孩子。

那她也是毫不客气的:

房子是棉纺厂给我的福利

我不同意 谁也别想住进来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所以说,她们都是有着一身的倔骨,不想认命的人。

黄玲与宋莹,不过是一体两面。

所以她们能互相理解。

到目前为止,Sir最感动的一个情节是,宋莹把存下来的钱主动借给黄玲,让她用这笔钱给图南买一辆自行车,好方便上学放学。

黄玲为了以表谢意,给宋莹做了一条裤子。

宋莹问黄玲:

没给自己做一件吗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黄玲的反应呢?

她先愣了一下,再说:

平时上班穿工作服 下班做家务

也没什么机会穿新衣服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为什么?

事实上黄玲父母的家庭很富裕,但嫁进林家之后,她不得不节衣缩食,为丈夫考虑,为子女考虑,但偏偏,忘了那个“自我”。

而宋莹,则是把黄玲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不是谁的丈夫,也不是谁的母亲。

让她想到了那个丢了很久的自己。

这样的感情。

至少在最近的国产剧里,我们几乎没有见过。

02

但显然,《小巷人家》之所以备受好评,并不只是在于刻画了一段丰富而美好的姐妹情。

那只是表象。

在这段姐妹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于一段历史的态度:

不美化苦难、也不强调苦难。

怎么说?

要知道,在大多数年代剧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创作者试图用“苦难”来留住观众。

远的,比如《渴望》。

这部由王朔等人策划的,1990年引发万人空巷的电视剧里,你可以看到各种苦难:丢孩子、找孩子、养孩子。

以至于后来,主角刘慧芳,变成了善良隐忍的代名词。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近的,比如《人世间》。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剧中人一次次地与时代碰撞,一次次地面对阵痛,说的是每个普通人,在那样的环境里的艰难前行。

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

Sir当然理解这样的叙事策略之所以有效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往往能在“苦难”的语境里找到同类,能在“战胜苦难”的故事里获得安慰。

但老实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大一部分已经不愿意再“忆苦思甜”了。

他们需要新的年代剧。

于是你可以看到,《小巷人家》在叙事上极为轻盈。

它一边消解着苦难:

比如物资短缺。

那个年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即便是一日三餐,也很难做到丰富两个字,每人每天的伙食都有定量,凭票购买,你要是想丰盛一把,多吃一顿红烧肉,可能就得用好几天的粮票来换。

可剧集中呈现的并不是短缺的苦。

而是用一件事来呈现:

蛇瓜。

黄玲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包蛇瓜种子,于是两家人在院子里住下了,开花结果,那叫一个美啊。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可蛇瓜有个特点:结瓜很快。

于是成熟了的蛇瓜刚吃完,下一批瓜果就又熟了,吃的没有长得快,两家人便变换着各种方式吃。

这瓜产量太高 厨房都放不下了呀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为什么不拿去卖?因为私自买卖是投机倒把。

为什么不由它生长?因为在食物短缺的年代,不敢浪费。

所以你看,这本是一段悲剧。

可正如卓别林所说,“让我们笑着和过去告别吧”,剧集以偏喜剧的手法呈现出这个情景。

毕竟笑声,有时候比严肃的讲述,更有力量。

而与此同时。

剧集也并没有避谈苦难:

比如女性境遇。

事情也很简单,黄玲的婆家有三个孩子,老大庄超英,也就是黄玲的老公最有出息,是中学老师,老二女儿是贵州知青,原因种种不能返城,老三的工作好像不太尽人意。

于是老人,常常要求老大近乎无原则的照顾弟妹。

而庄超英则是一个愚孝的老好人,时刻准备着满足老人的所有需求。

所牺牲的不仅是自己。

还有自己的妻子。

这在那个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的年代,几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父权结构牢固,长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违逆了,便会担上不忠不孝的罪名。

做媳妇的,只有默默付出,以求感动长辈的份。

可剧集呢。

安排了一场可以称得上闫妮演技高光时刻的戏。

黄玲没有发疯。

而是忍住情绪,一字一顿地说:

我就是离婚 也不会让步的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既不美化苦难,也不渲染苦难,所以几集《小巷人家》看下来,Sir有一种看国产版《请回答1988》的感觉。

物质条件虽然短缺,时代变化极其迅速。

但由于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孩子们的热闹喧嚣,让人在鸡毛蒜皮的情节中,也能感受到友情的美好。

只是可惜。

这样的美好在孩子们成年之后,逐渐走偏了方向。

本来姐妹间的家长里短,变成了孩子们的叙事主导,尤其是一众青年演员的表现,怎么看,怎么连孩子都不如(字面意义)。

不但让其失去了成为神剧的可能。

也让闫妮、蒋欣的表演,变得异常珍稀起来。

03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年轻人集体入坑年代剧了?

我们会很清晰地发现,至少在《小巷人家》里,不会是因为流量(事实上范丞丞是被骂最狠的),也不会是因为故事(剧集并没有苦心经营出一道强劲的叙事驱动力或强冲突)。

在后半段逐渐拉胯的时候,观众依然没有弃剧。

那只有一个原因:

那些单纯的感情,那些生活的质感,都是当下稀缺的东西。

我们不是真的想回到那个年代。

而是在对那个年代的怀旧中,找到了当下的意义。

举例来说:

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相处。

就不说现实中,我们往往对“近邻”一无所知的情形了吧,即便是朋友,你们日常相处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微信上隔三岔五的打趣?

无所事事,彼此看着手机度过的一天?

要么陪伴我们的是一些转述的数字,要么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涯,如果你细想下去,其实是缺失了那种真实的触感。

而在那个年代呢?

一个细节。

打孩子。

孩童时期的林栋哲因为调皮捣蛋常年被揍,他拥有记吃不记打的天份,这使得他被揍这件事便成了邻里街坊的“助兴节目”。

这不,因为偷跑到上海看望图南哥哥,他又被揍了。

而邻居的反应呢?

调低电视机音量,因为:

我想听林栋哲挨打

国产年代剧再出佳作,蒋欣闫妮狂飙演技,借成人软肋说透女性困境

凸显邻居的幸灾乐祸?

其实不止。

而是说,在那个年代,哪怕我们不是一家人,但只要生活在一条胡同,一个院落,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

正是在这样长年累月,真切感知的环境里

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那种如今的现代人所无法体会的情感。

这是剧集如此“琐碎”的原因。

更是镜头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甚至有一种细水长流感觉的原因。

时移世易的年代里。

我们或许不再缺少物质,但缺少了真正的接触,缺少了对他者的感知,对他者的“同情”。

这是再多的“模拟接触”也换不回的。

说到这里。

Sir想起了影片的发生地,一个我们一直看见,却很少提及的:

院落。

这是一个几乎消失,却很重要的场所。

事实上,院落文化在建国前就有。

比如《七十二家房客》。

讲的,就是同一个院落里,邻里之间的碰撞与互助。

而新中国成立后,院落文化更为发达,基本上是个单位,就会辟出一处家属院来。

比如《夕照街》。

讲的是四合院里,其中的一对大龄男女由邻居变成情侣的佳谈。

或者《万紫千红总是春》。

讲的是一条街道的邻居,尤其是女性们如何互帮互助,让彼此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

倘若当年,选择午后去航拍这些高低错落的屋宇。

你会发现炊烟袅袅,晒物飞扬,大人在笑,孩子在闹,老人躺在卧榻上,正做着一个不愿醒来的梦。

似乎谁过的都不容易,谁过的也没有那么艰难。

伸把手,抬抬脚,一切就都顺风顺水。

可真的那么美好吗?

也未必。

只是因为那个年代,我们还保有着单纯,也是因为那个年代,到处都在传递着向上的气息。

那时候所有人都有信心:

我们希望未来会更好,未来,便一定会更好。

而这。

也许是我们对年代剧里的时光,最真切的怀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