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作者|苇笺

在豆瓣9.1、业内友圈刷屏的当下,一位做宣发的朋友找到河豚君想拆解《好东西》的路径:“它第一只预告就靠‘结扎’‘男性原罪’等话题锁住了基本盘用户,但你看最近几只预告,则换成了‘都市情感’‘超好笑’等更普世的标签,也隐藏了锋芒,像不像美国大选主要精力是在争取摇摆州?”

确实,舆论场上有两个《好东西》,一个好评如潮,豆瓣评分人数超6万,已超过票房1.5亿的《变形金刚·起源》,另一个猫淘想看不到9万,首日预售不到200万。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同温层朋友们的喜欢不一定能扩散出去。”一轮点映结束后,《好东西》导演邵艺辉也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周后,《好东西》二轮点映由北京上海扩大至64城,场次多了十倍,继续叫好不断,但对映前热度的影响仍然不大,猫眼单平台想看仍在4万以下。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这种仅限于同温层的讨论,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的大选,被主流媒体预测当选的哈里斯输给了不被看好的川普,社会的撕裂已经大到让民调失灵。类似现象同样表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一部电影想要同时吸引不同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的观众变得越来越困难,每部电影都会拥有自己的核心票仓,甚至争取了一部分票仓,就会必然失去另外一部分。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除了《好东西》,11月已经上映了三部类型各异的爱情片,没有节日档期效应,也没有流量演员加持,成为观察当下爱情片票仓分布的最佳窗口。

《爱你很久很久》《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共同瞄准学生群体和三四线下沉市场,前者2000万,后者1亿,台式纯爱输给晋江虐恋;《我谈的那场恋爱》和《好东西》都可以算女权主义“爽片”,前者为中老年打造“爱情童话”,后者凭借性别议题金句频出成为观众“嘴替”。

有意思的是,小娱分析这四部电影,会发现他们恰好处于坐标轴的两端,一个是一二线女性看都市生活、女权表达,一个是三四线观众看青春虐恋,寻求情感共鸣。这几年本也是中国经济转折之年,不同年龄和文化阶层对爱情有了不同需求,甚至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定义,这种社会分化亟需业内警觉,并根据不同票仓的需求和深度进行新的革新。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女性主义爽片,瞄准一线都市女性

《好东西》和《我谈的那场恋爱》都可以算是女性主义爽片,但其表现形式和主力群体又有所差别。

《我谈的那场恋爱》讲述一位高知精英女医生余笑琴(吴君如饰)丧偶后一直单身,偶然下载了网聊app,并被同样丧偶的“法国大叔”吸引,一步一步陷入“杀猪盘”组织的陷阱。另一面,“法国大叔”背后是人生迷茫的少年(张天赋饰),刚被女友甩,在欺骗余医生的过程中享受到掌控对方情绪的乐趣,又在相互接触了解中对受骗方产生同情,最后及时阻止对方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

娱乐资本论曾在中老年新娱乐消费报告中提到,中老年对短剧内容付费的需求是“被子女需要”和“被爱”。《我谈的那场恋爱》显然关注了中老年的情感需求,故事看上去像是一个小概率发生的爱情童话——52岁的余笑琴在与年轻“骗子”的交流中获得了情绪价值,从丧偶的思念和悲痛中走出,而且也没被骗到多少钱。

但从目前的票房数据来看,电影并未吸引更多中老年人群进场,仍然以大湾区、年轻观众为主。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由于女主设定是高知高收入群体,大部分中老年人群体无法代入。大陆电影市场 40岁以上观影人群比例仅占18%,大部分还来自亲子观影需求。而此片在香港地区获得中秋档冠军,票房1870万港元,一方面得益于主演粉丝加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香港地区中老年观众有更强的观影习惯和更长久的都市文化洗礼。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来源:灯塔专业版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女权主义话题的讨论呈现出“议题热度高、舆论燃点低”的“泛舆论化”景象。

上映后,《我谈的那场恋爱》也开始营销的#港女觉醒##恋爱脑是污名化#等话题,想贴近女性议题,比如有博主称余笑琴明知受骗后仍愿意将这段经历定义为“只是谈了一场恋爱”,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性。但这种从具体故事上升女性主义话题的解读,更适合有深度阅读习惯的影迷,难以抵达更广泛的受众。

更重要的是,电影领域有关女性主义的讨论近两周都被观点更明确、表达更直给的《好东西》占据。

《好东西》集中展现了当下女性讨论场域内方方面面的话题,甚至有人称其为小红书豆瓣微博女权主义话题集:单亲妈妈育儿、传统性别分工、母职绑架、求职歧视、恋爱脑、原生家庭创伤、家庭教育,甚至借王铁梅的职业身份延伸出报道空间缩小、网络暴力等话题。

11月18日,《好东西》豆瓣开分9.1。高口碑也是有原因的,比起同期的其他爱情片,《好东西》更贴近当下最主流的女性主义表达,也与豆瓣受众有所重合。

从豆瓣“看过”人数占实际购票人次的比例来看,《好东西》和《爱情神话》分别以18.7%和14.9%遥遥领先。同期《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已有1亿票房,但豆瓣评分人数占比仅0.46%。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点映后,女性观众认为《好东西》是“心灵疗愈片”,里面趋于完美的女性关系让观众觉得像在电影院做了一场梦。在与女性主义播客随机波动的对话中,邵艺辉也提到,在爱情片的创作中,如果想展现女人的复杂性和困境,一旦深入就会变得很沉重。比起呈现真实的、不文明也不高级的世界,她更想呈现一个理想中的、不太真实的世界。

中秋档的《出走的决心》也是女性主义影片,豆瓣评分也高达9分。首映礼现场的“破防男”吸引了一波热度,但舆论分裂也带来票仓的区隔,加上这种前期压抑最后觉醒的剧情,就如热议的“姜武演得没我爸好”,会让一些观众认为“生活已经够苦了,为什么还要去影院经历一遍”,最终票房落点在1.3亿。

与《出走的决心》相比,《好东西》更偏喜剧表达,观感也更轻松。但《好东西》释出的第一个预告片中“男性结扎”“我们(男性)已经占据了太多性别红利”“是的,我们(男性)都有原罪”等台词,在快速锁定票仓的情况下,明显也会限制基本盘用户。

上映两周前,《好东西》在北京上海两地进行限时限量点映,一水的好评。彼时就有博主指出,这种“好口碑”虽然不是商业互吹,但也是在同温层环境下营造出的某种“假象”,连导演邵艺辉也在担心大家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内。二轮点映后,邵艺辉再次发文称《好东西》的想看和预售仍然很低。

另外,《好东西》的不少笑点也有一定门槛。比如前夫在饭桌上大谈“上野千鹤子”“结构性问题”,需要对女权主义有一定了解才能看出其讽刺意味。影片中还有一些涉及电影人和电影节的影迷笑话,同样自带文化门槛。

邵艺辉的上一部《爱情神话》由于故事和主角人设都具有明显的上海特色,光上海观众就贡献了1亿+票房。徐峥首先的价值是一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其次其作为主视角也让其中的女性主义表达更加隐晦,加上持续的高口碑有利于观众进场。而《好东西》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海,但主角都是“沪漂”,上海本地特色并没有前作那么明显。

对比来看,《爱情神话》映前猫眼想看13万,票房2.6亿。《芭比》想看12.8万,票房2.5亿,而《好东西》映前一周猫眼想看3.5万,淘票票5万,豆瓣开分后,想看人数也只增加了不到1万,高口碑能否真正带动后续票房依然难说,尤其在2024年这个城市分隔和性别对立更为明显的当下。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好东西》猫眼想看数据,11月18日最高涨幅5000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晋江虐恋打败台式纯爱,下沉市场最爱?

娱乐资本论对比灯塔报告最新公布的2024分线城市票房占比发现,近期上映的《爱你很久很久》和《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远低于均值,而四线城市占比显著高于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前者2000万和后者1亿的票房差距也显示出“纯爱”与“虐恋”的票仓差距。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爱你很久很久》(下称《爱你》)导演赖孟杰的上一部电影《陪你很久很久》是台湾青春片最常见的“青梅竹马、恋人未满”的故事,豆瓣4.7分,同样是非知名主创和9月周末档,在2019年拿到9000多万票房。

学生人群对校园青春片有更多“共时性”的共鸣,台式青春甜偶故事仍然吸引着年轻的学生群体。2019年《陪你》24岁以下想看占53.7%,20岁以下的学生群体占到20%。时隔五年,《爱你很久很久》想看数据中20岁以下比例仍在20%左右。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2019年,《陪你》打出“告白必备”的slogan,片中男主因为时机多次错过告白留下遗憾,鼓励观看受众勇敢追爱。到了2024年的《爱你》,还是类似的套路,仍然有爱而不得的竹马和日久生情的学霸“天降”。

五年过去,从9000万到2000万的票房缩水也说明台式青春片票仓在当下因社会情绪的变化出现明显紧缩。

曾经爱情代表自由、代表个人的成长,但现在奋不顾身的爱很容易被视为带有贬低意味的“恋爱脑”。去年《消失的她》就以“带恋爱脑的朋友去看”进行营销,获得35.23亿票房。

这个现象,甚至被业内调侃为“舔狗经济”下滑,爱情片不行的现象。

比起纯爱,在日益原子化社会中,“虐恋”故事似乎更贴合现代人反压迫性的“爽感”。这种BE美学与古典悲剧美学的内核实质上是一致的:“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比起一帆风顺的甜蜜恋爱故事,虐恋故事更体现有主体意识的主人公对阶级、贫富差距甚至命运的反抗。

一周票房过亿的《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下称《不为人知》)就以“晋江虐恋大IP”为主要卖点吸引观众进场。原著是言情小说作者Twentine在晋江收藏量最大的一部现言小说,发表于2014年,讲述缉毒警陈铭生与文物修复师杨昭的BE爱情故事。

青春疼痛片一直是爱情片的热门类型,男女主会遭遇怀孕堕胎、车祸绝症、出国异地等诸多障碍,《不为人知》里这个障碍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男主是缉毒警,不得不因执行任务离开女主,之后因暴露而牺牲,生离成了死别,女主也在四年后殉情而去。

原著IP改编会带来极高的首日票房,对于核心粉丝来说,电影是否有完整叙事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是否能有效还原小说名场面,完成读者对小说的想象,这既是营销的抓手,也是观众打卡的动力。

从制作角度来说,《不为人知》也考虑到这点:小说中的名台词“陈铭生,我来找你了”是首发预告中唯一一句台词,这句话在正片中出现了至少三次,并在最后出现一整屏画面专供观众拍照打卡。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官抖引导观众打卡

虐恋大IP+名场面重现,《不为人知》映前预售3000万、首日6000万的成绩成为冷档期的黑马,如今过亿的票房也进入国产爱情片年度前五。从票房分布来看,同样是一线城市比例远低于均值,而四线城市票仓占比多了11%。

当然,囿于电影篇幅有限和以及改编的要求,大IP改编也存在原著粉不满的风险。同时,这种虐恋故事最重要的卖点在于能否用极致的虐恋让观众哭出来,在映后差评中经常出现的一条是“带了一整包纸巾也没用”,虐恋不够虐,导致影片的次日票房出现腰斩,预测票房仅有1.2亿。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多元需求助爱情片迈入分票时代

四部影片在11月这个冷档期的不同表现,也给行业提了个醒:中国电影人需要适应当下剧烈分化的舆论环境,具体到爱情片领域,就是要了解不同年龄、阶层中差异化的爱情观。

像《爱你很久很久》这样的台式青春片,缺乏时代压力和社会竞争,触碰现实议题的可能性较小,更多还是传统的“纯爱”叙事,其发扬光大于小确幸的台湾,在大陆也只能在竞争较为温和的下沉市场和学生群体中,与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群产生情感共鸣。

女权、老年、虐恋、纯爱,这四部电影是爱情观的一场大选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类电影需抓住原著粉需求以及虐恋的情感能量,在没有节日档期效应的加持下,原著粉的支持可以助力影片拿到高预售和高首日票房,但后劲则需要“虐恋”程度做得足够到位。

无论纯爱还是虐恋,更贴近传统爱情片叙事的影片受众正在趋于下沉,满足节日社交、情感宣泄和原著粉的打卡需求。

而近年兴起的女性主义电影专注于议题的集中呈现,抓住了一二线都市女性的票仓,这些观众期待看到女本位电影,并借由观看电影的行为以及电影台词,完成观点和态度表达。

去年《芭比》在全球大卖14.7亿美元,被视为女性电影的一次胜利。但值得注意的是,《芭比》这样的大IP与类型化叙事,也只在国内卖了2.5亿,今年中秋档《出走的决心》同样口碑爆棚,打出“带妈妈去看”这种有强购票导向的话题,最终票房1.3亿。未来女性主义话题电影在国内受众的进一步扩大,也需要伴随女性主义在受众群体中的认同度增加。

在娱乐方式趋于多元、观影人次越来越少的当下,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不止是“看一个故事”这么简单,爱情片缺少悬疑、科幻等类型片的“奇观”特性,需要更多故事类型或社会议题来连接和触达潜在观众,满足社交需要,成为情绪出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