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与情绪共舞,不只是观看他人的“燃烧”,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出口与归属。」

“一个善良的炮仗”

“怪不得他唱咆哮开场”

“一个燃点比白磷还低的男人”

脱掉偶像包袱的黄子韬,在官宣与徐艺洋的恋情不久后,其中二搞笑的直播风格成为网络热点。他在直播里情绪起伏不定、容易激动,被网友调侃为“白磷型人格”——一触即燃。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网友对“白磷型人格”的解读)

所谓“白磷型人格”是网络上的一种形象表达,用来形容那些情绪波动强烈、容易爆发的人。而与单纯的情绪激动不同,黄子韬的“燃”更像是一种无厘头但不伤及无辜的“嗨”,在抽象和搞笑之间,流淌着真性情的人格魅力。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黄子韬在直播中读粉丝来信)

在黄子韬这股“热血抽象”风潮席卷网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偶像形象的叙事——他不再以“情绪稳定”来塑造完美的偶像人设,而是通过这份情绪的波动,彰显了更为真实的表达欲和生命力。黄子韬的“燃”与“炸”——这种情绪表达的自由释放,或许正是我们情感需求的投射与回应。

1

情感火花秀:看见抽象中的真实生动

黄子韬的直播就像是一场情感的火花秀。他的情绪波动像白磷一样易燃,随时在线怼网友,成为独特的直播景观。观看黄子韬的直播没有门槛限制,但有两条温馨提示,“调低音量”和“大笑伤身”。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网友对黄子韬直播风格的评论)

网友嫌弃他嗓门大,他一边情绪激动地回怼网友,还不忘“出教程”回应:“如果有人觉得我声音大,没有关系,你们手机左边有两个按钮,调一下声音就小了”。

被网友质疑会不会家暴徐艺洋时,没等徐艺洋解释完,他拿回手机开启单人rap模式:“谁家暴你们?call me!”这段燃点密集的rap还出现了“人传人”现象,被网友玩起了模仿秀和即兴编舞。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网友对黄子韬“call me”文学的梗图)

黄子韬的直播风格热血抽象,更有一种“离谱”的幽默感。

当直播网络不稳定时,他感叹是自己磁场强大到能影响WiFi“说明我魅力四射,把WiFi都弄卡了。”这种没有逻辑的“tao言tao语”让网友乐此不疲,发弹幕说“离开黄子韬谁还逗我笑”。

更离谱的是,有网友在观看他直播时大笑到哮喘复发被送到急诊,黄子韬留言祝网友能够早日康复,这条猎奇般的新闻无疑加深了大众对他的好奇。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网友因观看直播笑到哮喘复发送去急诊)

与爱豆偶像刻意管理情绪、塑造完美形象的做法不同,在黄子韬的直播间里,他往往穿着随意、怼脸入镜,直播时不按套路出牌,以真实、搞笑和接地气的形象和观众互动。这种毫无掩饰的直率与反差感,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活人感”和趣味性的同时,也拉近了大众的心理距离。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到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试图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和互动来塑造和维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正如传统偶像叙事下的“印象管理”,妆容精致的偶像通过维持“前台”的表演,在直播中与观众互动,以满足粉丝期待并展现特定人设下的自我。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韩剧《绝代网红》片段)

然而,在公众对流水线偶像出现审美疲劳的当下,黄子韬在直播中不修边幅、直接率真的一面打破了完美偶像的神秘性,将“后台”前置,让人看到偶像明星与“普通人”的相似性,被网友评价为“内娱大活人”。

在悬而未决的当下,人们身处不确定性的漩涡,既要应对生活中的琐碎变数,又要承受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对轻松愉悦、确定性的情感需求,成为人们在当下“上岸”的一根绳索。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率真和独特,让观众忍不住走进黄子韬的直播间——在这里,他们得以窥见一种鲜活生动的个体表达,在看似抽象、玩梗的日常里捕捉真实自然的生命状态。

2

人格标签下的“去蔽”与“遮蔽”

“白磷型人格”并非心理学上的正式分类,而是一种网络流行的抽象表达。在社交媒体上,诸如“讨好型人格”“自恋型人格”“高敏感人格”等这类标签作为快速传播的文化符号,帮助我们建立对他人的表面理解,却也遮蔽了个体的多样性与情境性。

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角来看,人格标签既有“去蔽”的一面——它帮助我们在繁杂的社交媒体环境中捕捉到某些行为模式或情感特质。例如,MBTI风靡社交媒体时,人们将自己的特质投射到标签中,借此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对“i”人和“e”人两大阵营的划分一时成为年轻群体的社交常态。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i”人“e”人表情包)

而这种基于各类标签的人群识别与划分,也同时隐藏了个体和社会现象的丰富性,造成了理解上的“遮蔽”,强化了认知偏差。甚至,这可能会导致“归因偏误”,或是用“自恋型人格”批判自信或强表达欲的个体,或在看到直率情绪表达时,将其简单归为“白磷型人格”,忽视行为背后的复杂情境。上述种种简单的路径归类,本质上都泯灭了个体本有的个性与价值。

“遮蔽”与“去蔽”的行为,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技术与文化符号建构起来的认知路径,但其实质上更多的是人们的主观选择。当具象的人被简化为标签的一部分,而非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人们得以通过标签对个体进行快速的定义,从而减轻社交成本。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mbti人格的划分)

在更快、更匆忙的今天,效率至上似乎成为一条群体默认并执行的生活法则。“白磷型人格”“自恋型人格”“高敏感人格”“讨好型人格”……这些人群归纳背后,线性叙事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逐渐消解了人们对于他者更深刻、更生动的面貌的好奇与探究欲。带着一个个标签,我们形塑为今天的“自己”,将“认识”这门重要的功课逐渐取缔。

3

与情绪共舞:寻找自己的精神解药

当然,除了对人格标签的反思,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情感自由和情绪包容的可能。网友对黄子韬“白磷型人格”的玩梗,在娱乐的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实、自由和情绪张力”的渴望。

在黄子韬的直播语境里,充斥着自嗨和看似“不合时宜”的话语常常成为讨论的焦点。但这些表现并未引起反感,反而因为真实和坦率赢得喜爱。网友调侃他说话超速,“‘如果说话要限速,我百分百超速’那代表我的口才非常棒!”这份充斥着“无脑自信”的话语,在看似荒诞之外,实则是现代人所缺失的情感张力。

生活需要点燃,“又燃又炸”的直播风格作为一种戏剧化的情感呈现,满足了现代人对轻松娱乐和情感宣泄的双重需求。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黄子韬直播切片)

其强烈却短暂的情绪波动,既轻松又无害,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出口。在观看黄子韬的直播过程中,人们以娱乐的方式参与并“消费”其情感的“燃烧”,而不必承担直接表达自身情绪的风险。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网友梗图:宣泄情绪的一种出口)

我们看到他情绪的起伏、冲动和喜怒哀乐,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影像。那些曾被理性和社会框架抑制的情感,在他者身上得以投射。

在现代社会,“情绪稳定”是长大成熟的标志,也同样是学习、工作语境下的安全砝码。复杂的社交规则与文化框架下,各种声音都告诫人们要克制与隐忍,压抑真实的情感表达。而这种内外的双重阻隔,真的让那些客观存在的情绪主动消失了吗?或许,它们只是被隐匿在某个逼仄的角落里,等待着有一天的“破土而出”。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弗洛伊德对情绪的看法)

正如电影《头脑特工队》所揭示的,情绪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是共存的——在悲伤中找寻喜悦,在愤怒中释放压抑的情绪。黄子韬的情感表达正是这种情绪共存的真实写照,他的情感释放,给观众带来了情绪上的宽慰。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头脑特工队》角色表)

这也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心理平衡的真正意义,并非抑制情感,把自己变成一台随时准备“智能降噪”的机器,而是让每一种情绪在内心找到属于它的位置。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头脑特工队》导演寄语)

其实,“白磷型人格”不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情绪文化的隐喻:它提醒我们,情绪自由与真诚表达是心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情绪共舞,不只是观看他人的“燃烧”,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出口与归属。

(图片均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郭沛沛.“嘲笑”即礼遇:偶像“出圈”的传播研究——基于洛文塔尔社会心理学接受理论的分析视角[J].新闻界.

[2]马志浩,葛进平,周翔.网络直播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及主观幸福感——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及准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J].新闻与传播评论.

[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美)欧文·戈夫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革新.在遮蔽与无蔽之间——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种理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5]最人物:黄子韬:素质不详,人格抽象

“白磷型人格”黄子韬:跳出标签叙事,学会与情绪共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