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长征》好在哪里?敢讲路线斗争

《长征》当然拍得很好,算是这种类型的电视机的巅峰了,之后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

无论是对剧情线索的把握,还是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都水准很高。

比如一开头就是广昌失利,瑞金中央机关是李德、博古这些人,愁云惨雾,天气阴霾。镜头一转,到了毛主席当时所在的于都,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时光悠闲,毛主席正在和农民一起干活呢,完全看不出前方的紧急状态对后方有什么影响。

而且,《长征》好剧好在他一直在讲的是路线斗争,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逻辑在推动剧情发展。

电视剧《长征》好在哪里?敢讲路线斗争

首先当然是两边在打仗,但打仗能不能打赢,首先在于自己内部的路线斗争。不仅红军这边有路线斗争,先是和教条主义的李德、博古这些人,后面是和张老四,再到后面是和雪山草地,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要胜利,首先是要战胜内部的错误路线,统一思想,然后才能一起面对困难,克服艰险。

国军这边也在斗,当然是从一开始杨永泰和常公就确立了驱虎吞狼之计的主线,一边驱赶红军,一边推动镇定西南大计,先是解决了贵州王家烈,接着进入四川,推动川军裁军整顿,把中央军势力插入了西南腹地。

当然,这不是无缘无故的,那时候这个剧的历史顾问是金冲及、逄先知,当时还是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也是毛年谱和传记的主编。

配乐也很不错,其实全剧就用了一首歌,《十送红军》,就宋祖英那个版本。但是通过编曲的节奏变化,可以传达不同的情绪,有时候欢快,有时候低沉,有时候哀怨,有时候沉重,有时候也能金戈铁马。

至于画面细节啥的,处理得都非常讲究,就像之前有人说《水浒传》的烟火气、《三国演义》的细节一样,也很细致。

过草地的时候,博古在草地里抓鱼,是在夕阳下,阳光下来,包裹着博古、凯丰几个人,很显然是想表达这时候他们也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的意思,他们的形象已经转变过来了,不是遵义会议之前那种作为对立面的负面形象了。之前他俩每次出场,都是急促、慌张、忙乱的状态。

还有出发前毛主席住在祠堂里,贺子珍忙出忙进,那时候唯一的孩子毛毛在院子里玩儿,主席教他认字啥的,有点天伦之乐。快出发的时候,让贺怡把毛毛送走的时候,贺子珍哭了,主席虽然十分不舍,但没有流泪,处理得非常含蓄,虽然十分感人,但并不煽情。然后是字幕交代,建国后贺怡寻访孩子途中车祸遇难,孩子不知所终。

但这种类型的正史剧,《长征》是巅峰,后来的《红色摇篮》、《井冈山》也不错,相比之下《延安颂》和《解放》就有点每况愈下了。

《延安颂》还好一些,前期讲和王明路线的斗争,中间是和国军的反摩擦斗争,同时还要和日军作战。但这时候已经有很多地方需要为尊者讳了,有些地方交代得不够清楚,语焉不详,比如洛川会议关于八路军上前线之后的路线分歧,只说了主席陷入孤立,却没说究竟是谁反对。但好处是,《延安颂》的资料还是非常权威的,没多大问题。

《解放》就差很多了,基本不讲内部的路线斗争了,就是从胜利到下一个胜利,不断胜利,直到全国解放,中间的挫折和困难讲得比较少,着重在战争上了,而且大量用了三大战役电影的镜头。原因也不难理解,这时候大多数人后来都到了建国后,就必须要为尊者讳了。

不过稍微后面一些的《井冈山》和《红色摇篮》又好了一些,甚至用了一些之前不太提到的史料。比如在反围剿时,为了推动三军团配合行动,主席亲自去做工作,结果被关了一晚上,后来彭想通了又放了。这是之前不太提到的史料。

总的来说,很多时候,有个反派其实也是好的,比如博古、李德早期,后来的王明、张国焘什么的,有什么错误都可以安在他们头上。再后来没有确定的大反派了,就没办法反应错误了,因为没法安到具体的人头上。这样,就只好大家都伟光正了。

后来那些拍长征的影视剧,就差多了,只能讲战争,只能讲困难,已经和心灵鸡汤差不多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