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晒出拉萨青年的新故事

《日光之城》剧照。出品方供图

有一天,已经在拉萨采风数月的于小千走在八廓街头,身后有人用藏语跟他打招呼。那一刻,他知道,这剧“到位”了。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日光之城》,讲述了在拉萨的6个年轻人,在西藏这片热土上寻找自我、追逐梦想的故事。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说,接到任务时,摆在他面前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讲述当代的拉萨,“如何让拉萨人民认可这是他们当下生活的呈现,同时让内地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此前关于西藏的影视作品,大多发生在过去,《日光之城》是首部反映西藏当代都市生活的剧集。

故事发生在拉萨,《日光之城》有着满满的“酥油味”:谈及爱情,“热壶里倒出的甜茶是热的,相爱的人眼窝里的目光是烫的”;论及友情,“买马要看口齿,交朋友要摸心底”。但同时,主人公是青年,他们和其他地方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面临着考公、创业、远嫁、追梦、家庭关系等各种各样的人生课题。就是在这些个性与共性中,对西藏的讲述第一次有了都市面貌与当下视角。

今天的西藏什么样,今天拉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可以从这部建立在采风基础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得窥一二。

有这样一组数据:《日光之城》的剧本创作耗时两年,创作团队4上高原,足迹遍布拉萨的3区5县;采访132人,采访笔记100余万字;走访了78个大院、119个场景,采风总行程4126公里。

“我这一年和剧组一起吃饭的时间,比在家要多。”于小千说。

第一次进藏是2021年10月,于小千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建立了对拉萨的初印象;第二次则长达半年,“一开始创作,有点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就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和各种人聊”。甚至包括所住酒店的老板、服务员,于小千都暂时化身“E人”,上去攀谈。聊得多了,就有了一些人物的形象、一些沉淀下来的生活片段。

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摒弃的是游客视角和猎奇视角,“我们希望从当地人自身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就有了观众现在看到的,故事从八廓街上的一户典型人家讲起,剧中有城市森林,也有乡村草原,这里的年轻人也面临“考编”还是创业的选择,女性也遭遇事业与爱情的考验。

在拉萨,主创们住在八廓街一家由历史建筑打造的酒店。于小千特别喜欢溜达,每天出门,上午一圈下午一圈,也不注意防晒,很快就晒出了当地人的同款肤色。他常去拉萨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冲赛康,别人以为他是去进货。“自己不把自己、别人也不把我当游客,一切都挺自然。”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一幕。

第三次进藏时,剧本大纲已经搭好,创业青年成为关键人物。于小千透露,剧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或多个原型,是在采风过程中发现的素材的融合。比如,整部剧都在一门心思创业的男主角索朗,就融合了多个创业青年的身影。

主创一行曾到拉萨的一个创业园区与年轻人座谈。“我们发现,在很多事情上,包括创业,西藏年轻人不需要区分开来描述,他们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对挑战的兴奋、对成功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无比强烈。”于小千说,“当代西藏青年的格局和视野,不仅仅在家乡,他们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

除了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以索朗为代表的西藏青年,更有着对当地产品的高度认可和骄傲,他迫切地想把家乡的好东西——比如岗巴羊——推介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各地在援建西藏,西藏的年轻人希望自己也能创造价值,这是他们创业的一个独特动机。”于小千说。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需要青年用双手去奋斗争取,西藏的风土人情也是在人间烟火中热烈蒸腾。在拉萨,于小千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年轻人:甜茶馆的服务员、留学归来的潮牌主理人、艺术策展人、说唱歌手、脱口秀演员、古建筑修复师……剧中的扎西是一个热爱藏戏的00后实习医生,他的原型之一就是一名ICU护士,同时是一个藏语说唱乐队的主唱。

“年轻人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尊重热爱传统,也不妨碍追求新潮的生活。”于小千说,“早上喝甜茶,中午喝咖啡,晚上喝啤酒,这就是今天的拉萨。”

剧中,从山东来到西藏参军、后来成为社区“第一书记”的许少杰,面临着服务期满后,留下还是回家的选择。在现实中,这个人物的原型也曾中途回到老家。他告诉于小千,有一天他在家里的床上醒了,一瞬间觉得自己在拉萨街头。

这种感觉,于小千也经历过。

开机后,于小千又到拉萨待了一个多月。回到北京时,午睡醒来,他感觉自己在八廓街头。“拉萨的6月是最美的季节,气温不凉不热,几乎每天会下一场小雨,雨洒在八廓街的青石板地面上,特别干净,美好得像梦一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