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笨”的方法写最动人的故事,《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分享创作幕后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

从《扫黑风暴》到《漫长的季节》,编剧于小千总能凭借扎实的文本创作出爆款之作。跳出悬疑赛道,这次《日光之城》的剧本创作耗时2年,采风足迹遍布拉萨3区5县,采访原型人物132人,采访笔记逾百万字,走访78个大院、119个场景,采风总行程4126公里,剧集在CCTV-1黄金档、芒果TV等平台开播以来收获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带领观众和网友们踏上“追日”之旅,这创作过程有着怎样的秘辛,近日,山东老乡于小千与半岛全媒体记者分享了幕后故事。

用“最笨”的方法写最动人的故事,《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分享创作幕后

用“最笨”的方法写最动人的故事,《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分享创作幕后

记者:您在创作《日光之城》之初,为什么会选择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群像故事的角度来切入呈现新时代的西藏?

于小千:我自从进入这个项目以来,第一个和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讲述当代的西藏,我们怎么能让当地人民能认可这是他们生活的呈现,同时能让荧屏前的观众觉得这个地方的美好,以及怎么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后来在创作过程当中一直在调整创作视角,首先摒弃游客的视角和猎奇的视角,希望从当地人本身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于是我们选择了八廓街上的一个大院,大院里一户比较典型的人家,同时,也有城市化的一面,选择了另外一户人家,我们通过不同的层面来尽可能多维度的展现当代的拉萨,从他们的喜怒哀乐入手,给大家看一下当代的拉萨到底什么样。

用“最笨”的方法写最动人的故事,《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分享创作幕后

记者:作为一部群像剧,您如何从众多藏族人物青年的故事当中选取这么几个典型的?

于小千:一开始创作,也是感觉点儿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到底我们要写什么样的故事,写什么样的人物。最开始从我们2021年第一次到西藏,也是我第一次到西藏,2022年包括制片人张筱玺、包建华我们二度更深入去拉萨采风,我们待了半年。这半年我们觉得用最笨的办法能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停地找不同的采访对象交流,聊天、采风,尽量体现他们的生活,聊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当中逐渐提炼出几组人物关系来。所有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有一个或者多个人物原型包括曲宗和许少杰的感情关系,也是我们从一个山东的在藏干部身上提取的,这些打动我们的瞬间,经过一些艺术的提炼加工之后,就形成了现在的这么一个故事。

用“最笨”的方法写最动人的故事,《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分享创作幕后

记者:请您分享一下在创作过程中难忘的瞬间?

于小千:我们在前期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采风,有一次我走在八廓街的大路上别人用藏语打招呼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我们采风开始找到一点儿门道,那个时刻我印象特别深刻。

记者:您在创作阶段是否有针对过考虑过主旋律题材的青春化表达,有没有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特定的台词或者互动的设计?

于小千:我们在创作当中还是尽量不太去考虑说它到底是一个主旋律剧还是生活剧,我们还是先找到能够感动大家的地方,推动我们把这个故事创作下去。这里也包括我们在拉萨长期的采风过程当中,本身也能感受到这个古老的城市里的青春动力,我们也采访了很多拉萨的年轻人,既有本地人,也有包括很多来到拉萨创业、工作、生活的年轻人等等,希望尽可能把他们体现到我们的故事里。

用“最笨”的方法写最动人的故事,《日光之城》编剧于小千分享创作幕后

记者:小卡片道具很特别,请您分享这背后的故事吗?

于小千:这是我们剧本创作期间做的小卡片,每一张卡片就是每一集情节的要点,这个创作也是我们每一步都是经过很多专家的认证,其中既包括文艺创作方面的专家,也包括民族宗教方面的专家,我们争取做到既能在艺术上有所表达,同时在贴近西藏现实原型的基础上能够兼顾。做卡片也是随时根据大家的意见,根据我们对题材认识程度的加深随时做出调整。这个项目最大的难题在于我们怎么能够真正地让故事从人物出发,从情感出发,去讲普通人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我创作个项目,对我也是很大的提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