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非非马

FEI'S TALK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统治者是掌握网络暴力的人。”

——韩炳哲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1.

2024的国庆档影评区,竟是被一坨坨“屎尿屁”给占领了。反讽的是,这堆喊着“屎尿屁”在网络上“诛杀”异己的人,却又个个自以为有品位、有文化、有见识,高人一等。

这几日,电影《749局》和导演陆川遭遇到了激烈的“网暴式攻击”。其中虽也有正常、理性的批评之声,但却被淹没在一片“群情激昂”的“屎尿屁”声之中。

更有甚者,我在小某书上已经刷到多篇帖子,当事人控诉自己因为夸了749——甚至只是说了句还行、没那么烂,就被人追着骂。而且,骂得十分难听。以至于被网暴者、还有不少路人,纷纷怀疑这是否一场“有组织的攻击”。

向上滑动 阅览更多图片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由评价的权力。赞美自由,批评也自由。但正常的理性批评和情绪性的谩骂攻击是有差别的;而“组团”式的围追堵截意见“异己者”,那已经是赤裸裸的霸凌和网暴了。

我当然知道这些网络暴力在社交媒体时代是多么“寻常”,可我还是要说:这种“寻常”,不该被视为“正常”。

前段时间刚读了韩炳哲的《在群众: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备注:他更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倦怠社会》。)他有几个观察特别精准: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保持距离的激情,那它将变成一个丑闻社会。

如今随处肆虐的网络暴力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互相尊重的社会里。

而尊重,恰恰是公众性的基石。尊重消退,公众性也就倾塌了。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2.

国庆档的电影我也看了三部,依次是《749局》、《浴火之路》、《志愿军2:存亡之战》。

我很疑惑的是什么呢?前段时间的央视热播剧《凡人歌》,都大结局了也迟迟没在豆瓣开分,可10月1日才刚过,上述三部影片就在2号急急开分了。《749局》开分5(现在已掉到4.6),《浴火之路》开分6.5(现已为6.4),《志愿军2》开分7.5。两天过去,影片的单日票房数据排名和豆瓣评分排名对齐了。

我不禁想问:这豆瓣开分的“时间点”到底是怎么定的?还是说没有“标准”?又或者,这其实也可以是一门“生意”?因为,它有左右票房和收视的影响力。

坦率讲,我看完《志愿军2》后竟然上了7.5(现已掉到7.2),还是很意外。再看看高赞评论,我会认为很多观众给出高分,可能更多是出于对志愿军英雄本身的敬意和情感、出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影片在刻画牺牲和煽情上,的确做到位了,我自己观影时也有几次流下了泪水。

但是,是否流泪从来不是我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依据。因为,对于影视作品而言,煽情其实是最简单的技术之一。对,是技术,而非艺术。

当我看到开头没多久朱一龙就独自挥舞着红旗描绘我大好河山,那段戏的处理,从情节到布景到人物表演方式,都非常样板戏化。我叹了一口气,这早已被文艺届给批判摒弃的“样板戏风”,居然在今天被陈凯歌以如此方式给“致敬(搬运)”了?是啊,如今的陈凯歌早不是当年拍《黄土地》、《孩子王》的陈凯歌了。犹记得《孩子王》里谢园老师告诫孩子们的那句台词:“今后什么都不要抄了,字典也不要抄。”那个具有反思、批判精神的陈凯歌,早已不再。

我在《志愿军2》中看到的,更多是一位“慈父”。因为是慈父,所以多给儿子加了些戏,尤其以英雄戏为主。陈飞宇虽然在演员排序表上不如朱一龙张子枫辛柏青,可戏份却十分之多之抢眼。这位“打不死的阿瑟”,在战场上身手利落得让我以为在看枪战动作片,很是串场。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但就算我能理解慈父对儿子这抑制不住的关怀欲,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何一名如此资深的导演,会如此轻率地处理沉痛的战争创伤。陈飞宇扮演的孙醒,在炮火中身心均遭受重创,亲眼目睹了恶战之后全军覆没的惨烈、残酷与悲壮。这样的战争伤兵,就算身体幸存了,可他难道没有一点战后心理综合症(PTSD)?战友给他念一篇战事报道和阵亡战友名单,就轻易地唤醒记忆并身心恢复如初满格战斗力?我们的志愿军英雄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他们都是以血肉之躯抵御钢炮坦克的人,而不是神,对吗?

3.

至于说《749局》,它固然有它的不足和bug,不少批评也确有其合理性,尤其你放在世界电影版图中来看,它与一流制作仍有不小差距。但我个人也会认为:放在国产科幻电影序列里,它是一部至少及格的电影,相比于陆川的前作《九层妖塔》有了很大进步。我诚实的观影反应就是:2小时不出戏,一路紧张地追完了。我1号看的那场是满场,未见一人中途退场,映后更未听闻任何骂声。

我也问了我身边多位看过的朋友,他们不是资深影迷就是资深媒体人,反应都是:问题当然有,但也实在谈不上“超级烂片”。不理解怎么就被喷成这样了。

我完全尊重那些出于自己个人自由意愿给749打低分的观众,我只是反对网暴式羞辱式的攻击以及那种被人为操控的低分。Anyway,下面聊的是我个人观后,不喜勿喷。

《749局》和《志愿军》其实十分适合对照起来看。两部电影的主题都与英雄、牺牲有关。在《志愿军》里,志愿军们为人民为祖国(为集体)英勇牺牲的精神从何而来,是无需铺垫、更无需解释的。除了一个士兵角色在炮火之下临阵害怕过(但到了第二集,他就成功克服了他自己,从凡人变身英雄,壮烈牺牲),其余所有主要角色,个个都被刻画成为了集体牺牲不带任何犹疑畏惧的“必然性”英雄、“主动型”英雄。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而749里的马山,却是个“偶然性”英雄、“被动型”英雄。秘密军事机构749局,是个科研机构,异能儿童的培训机构,也是个纪律严明的规训机构。但马山却是个不愿被规训的孩子。“为人民为国家为世界(集体)而战”,在他这里并不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也无法说服凑效。19岁的他,需要的是退回到“个人”的立场去理解去思考去选择。大的概念对他是空泛的,但是他叔他婶、他朋友,对他是具体而实在的,是真正能触发、唤醒他的。

所以,“志愿军”背负的是传统的中国式英雄大局观;今天的“马山”却是基于家人亲朋(个体)出发的英雄牺牲观。从推崇赞美个人理应无条件地为国家集体牺牲,强化这种正当性,到强调个人可以只是基于自己的亲人朋友出发,“被动地”而非“主动地"成为拯救人民和国家的英雄,且不论其它,这至少代表了一种价值观的多元化。而世界需要多元化,需要差异性。这种最朴素的个人化情感,非常human,也同样值得肯定和尊敬。

故而,放到大陆的英雄电影版图来看,一个“被动型”英雄的诞生,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4.

《749局》宣传海报上有一个slogan,“生而不同,敢为不同。”看上去,这是一句老套的鸡汤,可你看看如今的网络上:在一片对749的攻击谩骂声中,一个人只是因为说了句“749好看”都要被追着骂。现实,就这么明晃晃地照进了电影。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电影中,长着小翅膀的童年马山,生而不同,却并不敢与众不同。因为伴随“异类”身份而来的,是同伴持久的霸凌。霸凌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你与我们不同。马山想要的,是消融个性,融入群体,在集体中寻找接纳和归属感,获得安全感。“敢为不同”,需要的恰恰是成为个体的勇气。

所以,生而不同,敢为不同,看似老套,却并不过时。它也许从概念上不够出新,但你又不得不说,它依然在我们社会中非常稀缺。这是749的悲哀、马山的无奈,还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5.

在对749的一片网暴式谩骂声里,也不乏一些所谓大V的声音。言语之间充满了愤怒的情绪,极尽嘲讽和挖苦。果然,社交媒体是煽动情绪和冲动的媒介。也如韩炳哲所言:愤怒的浪潮在调动和捆绑注意力方面是十分高效的。

所以,每一句情绪高亢的言语背后其实都写着一个词:快来看我!

但是,也正如韩炳哲所言:

愤怒的浪潮并不适合于构建公共话语和公共空间。

愤怒社会是一个丑闻社会,它缺乏平和,缺少自制。愤怒的浪潮所特有的不顺从、歇斯底里和难于驾驭,让审慎的、实事求是的交流、对话、话语成为不可能。

所以,自制对于公众性来说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尊重和距离对于构建公共性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而更强意义上的愤怒远不止一种冲动的状态。它应该是一种能力、能让现有的状态中断,并且开始一种新的状态,从而创造未来。

但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却并没有能力质疑现有的权力关系,它的目标只是个人——诋毁个人,攻击个人。

而遗憾的是,在今天,谁掌握了网络暴力,谁就能成为BIG Boss。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谢谢阅读。也欢迎看过国庆档的朋友不受舆论干扰地聊聊你真实的观后感。谢谢~

《749局》被网暴事件:谁是幕后Bos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