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3年前,《两岸家书》总导演洪雷在福建闽台缘博物馆,看到正在筹备中的、收集了1000多封两岸之间书信来往的家书展,受到了很大触动,随即萌生了以家书为载体讲述两岸故事的想法。3年后,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于2024年5月在海峡卫视首播后,于7月18日起在东南卫视、bilibili共同呈现。该片首播当晚屏端收视即登省网第一,登上B站站内热搜榜,在线观看人数是同期其他内容的3倍。截至目前,《两岸家书》B站总播放量近4100万,弹幕达3万条,有3.3万用户追剧,其中中国台湾IP评论占10%以上。

通过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这部纪录片生动表现了两岸人民在近现代漂泊动荡的历史中也无法隔绝的血脉联系,构筑起两岸三百多年间绵延不绝的共同记忆场,受到了两岸观众的追捧,以及媒体、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这部优秀的纪录片是如何诞生的?影视产业观察今天带领大家探寻这3年间的创作故事,总结《两岸家书》的创作经验。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从12000多封家书

到20个故事中的300余年历史

要以书信载体串联起两岸家国故事,《两岸家书》创作团队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从数量巨大的家书中进行挑选。团队从康熙统一台湾到1949年后两岸民众分隔时期300多年间的12000多封家书往来中,精心筛选出千余封,化成了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整体来看,六集纪录片按照时间线推进,从大陆移民拓荒台湾时期(17-19 世纪)、殖民统治时期(1895-1945)到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1949年之后两岸民众分隔时期,直至两岸“三通”至今,片中故事构建起了台湾近现代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单集则聚焦不同的历史切面,将看似零散但有着相同内核的多封家书聚合在一起。例如第二期《迢遥漫漫回家路》从《台湾通史》编著者连横的家族故事入手,融入张我军、蒋渭水、林海音等爱国人士的家书,反映了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人民满怀离乡之情,盼祖国收复失地;两岸文人志士,誓不低头,将悲愤与志向抒发于诗文的历史画面。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第五集则从寻亲的角度切入,通过大陆老兵王德耀与大陆发妻刘谷香的家书,讲述了经历过1949前后历史巨变的两岸平民故事。1949年,王德耀接到一纸调令,与结婚仅 29 天的妻子分别。而因时局变动,近三十年未有音讯。1979年元旦,大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书信成为两岸沟通的重要桥梁。1981年,王德耀终于收到了刘谷香的来信。真情可抵岁月长。两人四年通信,写下两百万字情书后终得见面。《两岸家书》从个体的故事出发,折射出了两岸在近现代数百年漂泊动荡的历史中也无法隔绝的血脉联系,将观众带入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情感旅程。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评价的,《两岸家书》以个体文献书写年代沧桑,呼应了当代史学的“情感转向”,其从12000多封两岸民间家书中挖掘出20个感人至深的选题,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在个体、家庭微观的情感故事中折射出令人慨叹的历史变迁和家国命运,书写出两岸同胞间无法阻隔的血脉联系和共同记忆,有利于强化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用深沉的情感与动人的瞬间

触发年轻一代共鸣

《两岸家书》创作上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让历史“活”起来?如何将家书的故事表现得足够有吸引力,激发两岸民众的共鸣?为此,洪雷决定要组成由两岸创作者共同参与的团队,他找到了中国台湾影视导演,来自台湾视纳华仁(CNEX)公司的张钊维,搭建了高水准的创作班底。3年间,两岸团队翻阅了大量大陆和台湾专家学者的书籍,多次访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摄制足迹遍及台湾全岛,辗转京、闽、台、港、鲁、鄂等地,抢救性地寻访家书主人及后人。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面对大量的素材,如何进行取舍让创作团队颇费思量。最终他们确立了两个关键词:情感和瞬间。历史会变迁,但人类共同的情感是不变的。《两岸家书》记录和传递的都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着重关注和展示古今共通的情感世界,用情感打通历史与当下的通道。

例如第一集的主人公张士箱因冒籍被革除功名,入台重新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台南开枝散叶。从康熙十五年到民国三十二年,170多件保存完好的家书见证了张士箱家族的发展,以及台湾社会的成熟与蓬勃。为了生动再现跨越时空的人物场景和故事情节,团队在泉州数次调研,遍寻与张士箱相关的人和事物,最终第一集决定将张钧凯夫妇的寻根之旅作为打开这段历史的一把珍贵钥匙,用亲情故事串联起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两岸家书》以情感共鸣连结过去与现在,也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融入合理想象,雕琢出动人的记忆瞬间。洪雷表示:“我们会通过人物命运的几个瞬间串起他的故事,第一是对他的命运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比如张士箱的青衿;第二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瞬间,即很强的记忆点,比如第四集的‘一块银元’,从开头到故事进行中都有呼应,故事就从这一点一滴的瞬间展开。”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在每一集中,团队都为重点人物设计了两到三个关键瞬间。例如第六集中,往返两岸36年、自费背200多位台湾老兵骨灰回家的高秉涵,14岁被迫离开大陆,临行前母亲给了他一个石榴,当他在车上低头咬了一口石榴,再转头已不见母亲的身影,他用力将石榴摔碎,从此一生再也不吃石榴。片子以动画形式复现这一场景,石榴破碎的瞬间,在后期风格化的处理下既有生活细节又极具情感冲击力。

整体来看,《两岸家书》综合运用采访、动画重现、文献资料、音乐等视听手段,让曾经的故事变得可观、可感。叙事过程中古今画面交织,偏写意风格的动画场景让情境更具代入感,不时穿越台海的镜头将两岸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貌相映成趣;平实中带着些许古雅韵味的解说词,台湾知名演员张晨光略带沧桑而充满磁性的旁白,让情感更加浓烈和温暖;与片中故事发生年代相呼应的歌曲如《思想起》《雨夜花》《寒衣曲》等,起到进一步的氛围营造和情绪渲染作用。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两岸家书》透过跨越海峡两岸的家族故事和家庭书信将历史生动再现,重现斑驳字迹背后剪不断、离不散的至真至情,联通两岸民间共有记忆,触发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堪称一部兼具主题高度、历史厚度与情感浓度的纪录片。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台网联合

福建广电与哔哩哔哩的合作共赢

《两岸家书》的成功背后,离不开福建广电和哔哩哔哩间卓有成效的台网合作。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福建广电在内容创作上一直彰显家国情怀,不遗余力推进对台宣传与文化交流,陆续推出《台湾1945》《过台湾》《天下妈祖》等重大题材纪录片,连续多年举办IM两岸青年影展、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等,鼓励和扶持两岸影视精品创作。《两岸家书》再次发挥了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平台资源与福建地缘优势,从新的切口讲好两岸故事。

在《两岸家书》总导演洪雷看来:“两岸题材一直都在说,一直都需要表达,所以什么时候拍都不晚。我们做这部片子的初衷是想抛开一些政治宣教,讲事实,讲情感,讲人类共同的情感,用共同的情感来回答,两岸同胞就是一家人。告诉大家我们两岸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在双卫视平台播出的基础上,《两岸家书》在网端落户哔哩哔哩。B站是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和播出平台之一,自2016年起,累计播出了5000余部纪录片剧集,累计出品了超过150部纪录片,获得海内外超过250个奖项。2023年,有超过1.62亿人在B站观看纪录片。不可否认的是,一部纪录片在B站播放会收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度。

近年来,B站在台湾岛内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也持续扩大,成为他们认知大陆的一个窗口。

哔哩哔哩党委副书记、纪录片及精品短剧总监制张元表示,“B站是一个年轻人活跃度非常高的视频社区,我们也希望《两岸家书》通过被年轻人认可的叙事方式,讲述所有人都能够共情共感的故事,从而了解宝岛台湾近代三百多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们相信,节目一定能形成浪潮,也能让用户和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到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两岸家书》:用三年时间,构筑两岸三百多年共同记忆场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要实现纪录片的破圈传播,台网间的强强联手、精诚合作已成为重要的路径。凭借多平台、多渠道的破圈融合,《两岸家书》成功触达不同需求、不同场景下的用户,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