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
今年国产剧情片第一次拿到这个分数。
中秋档至今,票房却只有5000万,到底是怎么了?
今天Sir聊聊它的“可惜”——
出走的决心
前段时间,首映礼上一幕上了热搜。
一名男观众提问,为什么片中把男性角色塑造得那么“不堪”,为什么要鼓吹女人离开男人——
电影把我们男同胞说的脱离实际
如果没有男的,怎么去提供稳定的住所
怎么提供经济来源,甚至没法生育小孩
真的是这样吗?
与此同时,不少女性观众表示,“适合带妈妈一起看”。
想看人数中,女性比例更是高达82.8%。
或许要承认,这是一部两性观感差异明显的电影。
同时又因为观众画像统一,拿到了相对较高的分数——因为不喜欢这部片的群体,从一开始就不会买票。
那么,抛开这种性别立场的争议。
Sir从电影的质量本身来谈——
《出走的决心》,值不值?
01
困境
真实事件改编。
2020年,一个56岁阿姨苏敏自驾游的故事刷屏全网。
她离家出走,操劳半生,决定好好为自己活一次,一个人、一辆车,走遍中国几百个城市。
热搜上,看到的是她在路上。
可她的“在家里”是怎样?她有什么样的过往?
电影更完整地还原了,在走上旷野之前,她走过了什么样的路。
李红(咏梅 饰),确诊中度抑郁了。
丈夫(姜武 饰)就一句话:她自己脑子有病,能怪谁?
“出走”的第一重,就来自于这个丈夫——
冷漠、自私、霸道。
一开口就能气死人。
没按照他的心意把鱼熬成鱼汤。
他一顿牢骚,还颐指气使地敲打窗户,“拿碟醋。”
李红永远在忙前忙后,而孙大勇不是看电视、打乒乓球,就是躺着发号施令。
自己从不搭把手带孩子,却要求李红不用纸尿裤,用每天都得洗的尿布。
妻子一休息他就指责:你就是懒。
虽然是夫妻,但生活上开始AA。
经济上要求对等。
但地位上却以自己为先。
亲戚来家里,为了面子,不断催促多上几个菜;等人走了,又怪李红菜做得太多,浪费钱。
吵架,动手,砸东西。
这令人窒息的一幕幕,占据了电影大半内容。
有人看得想打姜武。
也有人说他演得还不够好,因为——
感情不和,离家出走?
电影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出走”的第二重原因——
李红的一生,都被固定在他人设定的人生轨道上。
结婚前,她是女儿,是姐姐。
明明想考大学,却被驳回,因为家里有弟弟,机会要留给他——
你是长女,要顾家,要懂事
怎么能只想着自己
结了婚,她是妻子,是母亲。
被丈夫呼来唤去。
忍受不了要离婚,结果想到女儿,还是忍了。
女儿长大成人了,总归可以回归自我了吧?
结果,她又成了外婆。
带孩子,做家务,接送上下学,一切的任务都落到了她头上……
这一辈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出走的决心》将典型的女性困境,密集地编排在一起,犹如思维导图一样清晰。
在情感上,一幕幕的创伤、愤怒、委屈,向观众袭来。
一个细节。
在家里,餐桌上吃饭的永远只有丈夫和女儿女婿,李红总是在厨房里,处于画面的后方,被厨房的窗户死死框住。
要么,就是一个人缩在阳台的一角,被困于无尽的家务,被家里四处的杂物挤压,窗外春夏秋冬流转,不变的是丈夫打乒乓球的弹跳声。
用有些老套、简单,但是非常连贯、易于观众理解的戏剧结构,结合插叙的叙事手段。
让那些长久以来被主流社会所忽略的,总是被轻飘飘抹去的伤害具象化了。
这也是,最初56岁阿姨自驾游的新闻冲上热搜的原因。
互联网传播的规律,是反差感。
反差来自于——
她那么自由。
而我们常识里,她这个年纪的家庭妇女,是不可能那么自由的。
是的。
我们都太心知肚明困境在哪了。
但我们真的没有好好注视过困境,不是吗?
02
出走
这部电影从剧名开始就争议不断,最初的剧名《亲爱的妈妈》《婚姻往事》就一度遭遇大量网友反对。
大家太在乎,这样一个女性视角的故事,究竟会拍成怎样。
苏敏阿姨的故事当时一经报道,就引发广泛讨论,大家纷纷在她的账号下留言,感谢你给无数女性带来了活出自己的勇气。
《纽约时报》更是称她为“中国女权主义偶像”。
但电影最终没有拍成一个“大女主”的爽文故事。
实际上,出走的苏敏也并不是什么爽文女主。
那些她渴望摆脱的,依然如阴影一般挥之不去。
丈夫发现她通过视频账号赚钱后,就向她要钱,她下定决心离婚,但对方却开口要50万元。
经过多次协调,离婚费变成16万,苏敏才终于把婚给离了。
凭什么我还要给他钱才能离婚,说实话我也很意难平
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赚钱并不容易
但只有这样我才能顺利离婚
不管我以前受到什么委屈,这是很现实很残酷的
所以,聚焦“出走之前”,并非是停留在需要证明出走合理性的女性叙事起点,影片更多的是想通过回答为什么要出走这一问题,更深层次地讲述女性的结构性困境。
李红之前并非没有反抗过。
想参加高考,想通过结婚离开家真正自己做主,想带着孩子离婚。
只是反抗总是失效。
之后,就是永无止尽的等待。
电影里提供了一个镜像对比——母亲和女儿。
两代女性,分别面对各自的困境。
女儿晓雪一向支持和体谅母亲,她清晰地看清李红在这段婚姻中遭受的压迫,甚至直指母亲的懦弱。
可当母亲要自驾出走是,第一反对的却是她——
你走了,谁给我带孩子呢?
女儿有自己的焦虑:
失业了,她害怕成为家庭主妇,与社会脱节;
投简历,面试官关心的是她婚育状况;
找到了新工作,她必须卷,保证不会为了孩子请假、分心……
在这个节骨眼,母亲怎么可以出走?
原来,困境没有消失,只不过是代价一直在转移支付。
丈夫转移给妻子,企业转移给个人,女儿又转移给母亲……宛如一条“人吃人”的生态链。
这样就决定了。
李红要逃出的绝不只是家庭。
而上路仅仅是上路,目的地还远没有抵达。
03
在路上
不可忽视的是,《出走的决心》确实创造了国内女性主义电影的高光时刻——
当代女性的“娜拉出走”。
李红跳出女儿、姐姐、妻子、母亲的身份,发出“我”的呐喊:
我也想有我自己的事,我和你们是一样的
“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这是《玩偶之家》的台词。
女性现实的困境早已在互联网语境下被翻来覆去地争论过无数次,甚至反复引发舆论骂战。
女性议题也早已成为时尚单品,甚至是吸金利器。
Sir想说,如果不囿于女性主义来谈《出走的决心》呢?
这部电影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
在李红的婚姻史中,导演暗暗埋下了一条暗线——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史。
在彩礼问题日渐尖锐,“捞女”“凤凰男”等词条抢占热搜的今天,你也很难否认,个体婚姻与社会经济是高度相关的。
比如。
李红为什么会快速和丈夫结婚?尤其是在两人了解不深,家人也反对的情况下。
一个细节。
李红在电话中说:我们快点领证吧,这样就能离开家,搬到职工宿舍,住进新分到的房子。
所以,为什么那代人那么容易结婚,而今天的年轻人却恐婚?
一想到结婚要买房,背上房贷,头都大。
但如果一结婚就免费发房子呢?那估计你要多积极有多积极。
婚姻,作为那个时代唯一正确的生活模式,得到从经济到制度全方位的支持。
结婚不需要过多犹豫。
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和不适合的人组成了家庭,无法分开,只能凑活过下去。
李红为什么直到50多岁了才出走?
说白了,还是因为钱。
离了婚就没有房子。
后来厂子倒闭,她下了岗,打零工的她,赚的钱怎么也赶不上狂飙的房地产。
在郑州过了三十年,从来没离开过
当屏幕上密集、压抑的楼盘出现时,Sir感受到了电影不同的意味。
李红经历了下乡、进厂、下岗、城市化,直到2020年的口罩时期……
被困住的她,要出走了。
但面临反省、突围、重新上路的,何止又是她一人。
不也是每个被套住的普通人吗?
就像李红回到她最初的梦想——
青年在乡下的时期,就呐喊出想开大卡车,想云游四海。
再比如。
2020年李红出走,外面到处封城、封路。
但——
“山路,野路,总会有路。”
某种程度的“打破”,才让李红成功走出一条路。
而“出走”也不仅仅是离开家庭,更是离开城市,离开过去的旧秩序。
“出走”更大的价值,正是去打破当下,不被原来的生活所困住。
说了这么多。
最后Sir也要承认,电影是有不足的。
归结为一点——这是一部故事滞后于立意的电影。
好的立意,能够让它迅速引发同温层的强烈共鸣。
但好的故事,才能让电影渗透更多的人。
就比如《绿皮书》,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的我们,为什么一样会被打动?
《摔跤吧!爸爸》,为女孩们热血沸腾的,难道只有女性观众吗?
《触不可及》,身体健全的我们一样能感受到其中的困境与温情。
这是纯粹故事的胜利。
纵使,它们的立意本身也很好。
《出走的决心》全景式的速览了李红身上的女性议题,只是好像每一步都容易预判,缺少了故事本身的惊喜。
但即使这样。
也已经是国产女性题材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如电影中——
在路上,就很好。
一切正在发生,明天刚刚开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不爱吃鱼的小余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