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如果知道18岁便是终点,你还会为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

文 | 阿布

上个周末,电影《只此青绿》在全国举行了20城限量点映——尽管正式公映要到国庆节,但仅仅是点映已经场场满座,吸引到资深粉丝提前“入画”——有的观众甚至坐高铁来上海看点映,看完后感叹:“10多个小时的高铁没白坐”。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电影领衔主演张翰、孟庆旸,主演刘洋也来到上海与观众见面合影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同名舞蹈诗剧已经演了500多场

电影《只此青绿》未映先火,一大原因是此前就早早火出圈的同名舞蹈诗剧——自2021年首次于北京国家大剧院“展卷”以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1000多天里走过70余座城市,演出超过550场,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还斩获了两项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其选段登陆春晚之后,覆盖人次更是超过80亿,在全国引发了“青绿潮”,让东方美学风潮震撼世界。

此番电影《只此青绿》以舞台版剧作的原班人马出演,故事围绕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潜心钻研,跨越近千年时空,走入北宋少年画家希孟的内心。

从舞剧到电影,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电影海报

饰演希孟的张翰向观众介绍了“听雨”水中舞的拍摄历程,尽管“从凌晨开始拍”“在水里泡了一天”“第一次感受人僵住是什么感受”,但在水里雨里跳舞“非常非常爽”,“非常享受,能正儿八经地在雨里跳舞,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在高规格的CINITY厅欣赏张翰的舞姿,甚至能看清每一个毛孔、每一个微表情,舞蹈的节奏感和美感也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在中式审美的加持下,堪称眼球盛宴。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右起:张翰、孟庆旸、刘洋

饰演“青绿”的孟庆旸说,“青绿”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连接展卷人与希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当谈及拍戏和舞台表演的区别时,她说:“舞者对于电影的拍摄,相对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镜头下会放大演员的每一个肢体、细节、眼神,细致到每一个毛孔。其实舞剧拍成电影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和突破。”

在电影中饰演磨石人的刘洋还分享了在片场第一次吊威亚的经历:“第一次下来没劲了”“第二次开始找桶吐”“几次下来,一直吐”,但是他说,“再吐100次也值得!”“拍摄的过程是艰辛而难忘的,而当自己看到电影的时候,感觉这些付出没有白费”。

能把自己最好年华的舞姿,以大银幕的形式永远定格留存,舞者们都非常高兴。而舞剧的老粉丝们自然已经准备好了要一刷再刷,他们说:“从剧场到电影,没想到有这么长的‘售后’,粉上青绿非常开心。”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千古名卷的秘密

《只此青绿》火出圈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非《千里江山图》这幅千古名卷莫属。

作为典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集北宋以来青绿山水之大成的杰作。为了保护原画,百年来仅展出四次,2017年展出后就再无缘得见。

可是在电影里,每个观众都成了“展卷人”——《千里江山图》在电影的放大镜下,得到巨细靡遗的展现。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展卷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画室中深夜伏案的少年画师希孟,“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的气魄;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希孟

看到了意象人物“青绿”领衔众舞者清冽起舞,翩若惊鸿;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青绿

看到《千里江山图》缓缓展开,一同“入画”,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看到了画中的采石人、织绢人,和他们一起,云游千里江山,做一回画中仙。

更妙的是,《千里江山图》的诞生,不仅是希孟热血与激情的结晶,也凝聚了无数优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织绢人……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与虔诚祈愿,图中的每一笔、每一色都承载着他们无数的汗水与匠心。

而电影把这些匠人都融于剧情之中,尽管未发一声,未著一词,却在无声之中将匠人心法与技艺都展示给观众,让人一窥“青绿山水”这种中国传统绘画,需要从一块块青金石、绿松石开始研磨成颜料,从一支松香中提取青烟,从养蚕织绢中成就画卷的载体……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采石人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唱丝人

“只此青绿,这很中国。”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但对他的生平却未必了解。

实际上,对于王希孟的生平,也只有寥寥数句可考——据说他18岁进入北宋的宫廷画苑,曾数次献画不成,宋徽宗亲自指导他的画技,后来他终于献出《千里江山图》,被徽宗赐予宰相蔡京,这也成了他唯一传世的作品——这寥寥数语,也是在蔡京对此画的题跋上看到的——“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甚至就连这几行字也有存疑,神秘的作者“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很难想象,完成这幅青绿山水长卷的时候,王希孟只有18岁,而且画作完成后不久就英年早逝了。电影里有一个提问:“如果知道18岁便是终点,你还会为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

18岁的少年,在“数以画献,未甚工”的失意时刻,是什么支持他继续自信地画下去,支持他“心中容丘壑,下笔绘山河”?电影给出的答案是:是他画作里的人物。即使屡试屡败,即使知音难觅,然而再不畅销的作者,也可以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共鸣——在他最失意的那一刻,画中人活了过来,那些他曾倾心描绘的人物,在大雪纷飞的寒夜里给画家带去温暖。

或许今时今日的《只此青绿》也和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孩子们收获国潮美育,失意人看到坚持就是胜利,纪录片爱好者看到手艺人的匠心独具,舞剧粉丝看到动人舞姿,而大家都能看到的是,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什么啊!老天给满救赎的机会,国足还是不争气!

深挖 | 被记者认为“智商太低”的小泉进次郎,会成为日本最年轻首相吗?

单月处置近2000个账号,抖音医疗发布新规严打虚假“神医”“名医”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未映先火,《只此青绿》凭什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