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来源:传媒内参

来源|传媒内参

作者:刘松林

当前,网络微短剧正处在蓬勃发展期,推动微短剧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如何助推行业走向精品化、专业化?

9月3日下午,第二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网络微短剧主题研讨举行。本次研讨以“以融促新、以质促融:开拓‘微短剧+’多产业跨界融合长赛道”为主题,各主管部门代表、文联作协领导、业界专家和一线创作者齐聚一堂,给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有深度的思考。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整场研讨干货满满,很大程度为行业把了脉,也指了路。

管理:

规范与扶持两手抓

一个行业的发展,顶层设计非常关键,尤其对于网络微短剧这种新兴行业。

近年来,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的自身调节下,网络微短剧行业有了明显的积极转变。在本次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杨铮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精品化、专业化发展方面,谈了三点建议:一是要严格规范管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二是要提升内容品质,持续抓好精品创作;三是要着力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围绕创新和融合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是顺应时代之需、人民之需、行业之需。从推进网络微短剧迈向高质量发展出发,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循“新”出发,探索内容形式新路径;二是从“融”而行,拓展跨界融合赋能力;三是向“高”攀登,夯实高质量发展底色。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精品化这条路走起来如此艰难,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在很多方面它是理念问题,理念是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表示,根子的问题要从根子上解决,就必须从作品创作的环境抓起,首先就是大政策的引导非常重要。第二,推动它的管理,分类分层审核的制度。第三,要进行专项治理。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对于主管部门而言,一方面要“立规矩”,另一方面也需要“给扶持”。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电视剧管理处处长、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负责人夏斐在会上发布了“网络微短剧‘首亮微光’2.0扶持计划”。该计划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发起,北京各区委宣传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重点播出平台参与。他表示,北京局作为精品内容挖掘者、培育者和助推者,下一步将会携手多方资源为好创意、好内容、好作品保驾护航。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卫欣进行“虚实之间,大运河之梦”的通州区网络视听产业推介。他表示,“将继续加强微短剧和社会热点共鸣,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实现‘小体量’中的‘大格局’,透过虚实之镜,映照大运河的‘流’声、历史的‘映’记”。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北京市广电局策划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成果展示也在会上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平台:

扶持创新题材,发力“微短剧+”

作为微短剧的核心传播平台,抖音与快手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抖音短剧业务负责人王晨提到,“作为平台方,我们深刻知道一部爆款精品短剧的背后,所面对的挑战和需要的投入。”为了更好扶持整个行业发展,今年1月抖音推出“辰星计划”。面向影视、媒体、MCN机构和个人创作者,提出最高500万元和最高1亿的流量补贴,帮助推出优质内容和精品短剧。

在携手合作方不断推出精品内容的同时,抖音也在持续做好运营扶持,基于档期节点营销,匹配符合情绪价值的内容;题材上,将长期扶持创新题材方向;面向用户,不断优化内容体验,通过丰富短剧入口,让用户能第一时间或更容易找到并观看;优化了基础算法和推荐分发能力。

面向合作方,抖音上线了内容合作平台,能够帮助创作方一站式搞定短剧经营;流量层面,抖音为合作伙伴提供广告流量、自然流量、达人流量三大流量来源;经营层面,抖音通过内容合作平台,把短剧内容接入到原生容器和小程序容器,接下来进行多端分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变现。

截至今年6月,快手微短剧的用户达到3亿。快手星芒短剧业务负责人王海月表示,快手做短剧,主要的立意点是希望把好的作品、好的内容、好的故事传递给大家。

他分享道,在政策上,资金支持是重要部分,目前快手星芒的微短剧针对重点项目会提供50%的现金参投,除此之外会根据不同作品提供不同梯度的分账;在创新方面,今年快手星芒和可灵团队一起研究自制的第一部AIGC短剧,已经和大家见面。

未来,快手星芒在AIGC和“微短剧+”方面,将会实时进行内容的创新和探索。

创作:

重视内容和运营

行业的欣欣向荣离不开行业顶层的支持和平台的激励,同时也需要制作方和创作者的耕耘。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在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看来,微短剧的下半场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内容质量的升级;二是产业模式升级;三是营销模式升级;四是短剧出海,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如何推动微短剧从“走红”走向“长红”,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影视业务负责人曹映雪也分享了自身的做法,在创作方面精准定位受众,洞察目标人群的情感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运营方面,不断优化方案。通过剧场运营、话题运营等实现内容破圈。

微短剧从“量变”到“质变”,下一步怎么走?

遵循微短剧本身的创作逻辑,爱奇艺《大王别慌张》制片人靳今分享了“微短剧+综艺”的更多融合可能性。她总结了剧综联动的系列微短剧《大王别慌张》的创作经验,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是创新,让观众有超过预期的新鲜感;第二是遵循戏剧的创作逻辑,把综艺作为元素融合进戏剧逻辑;第三点就是重点把握内容和话题的当下性。

优酷《禄小斋的人间美味之旅》策划徐雨雨分享了“禄小斋LULU”这一阿里继“厘里”后推出的国内第二位、海外首位超写实大模型数字人的应用场景。她表示,微短剧《禄小斋的人间美味之旅》是“内容+技术”的融合与共建,更是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内容出海交流的见证。

《我的归途有风》总策划、华策副总编辑贾尧分享了该剧如何成为一场致力于精品化创作并赋能文旅的双向奔赴。他表示,《我的归途有风》充分展示了乐山当地特色和非遗传统文化,让观众对乐山的城市风貌与人文情怀有了进一步了解,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往打卡,是网络微短剧带动文旅消费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于如何制作好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大过年的》导演沈宏翔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到:首先讲人事,接下来是说人话,最后是动人情。

从管理、平台、创作三个核心环节出发,网络微短剧主题研讨活动通过与会者的深入探讨、真诚分享,为行业提供了思想干货,也给出了行动指南。相信,微短剧的精品化、专业化,也将会在各方合力下,积极高效地推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