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张颂文也救不了“降智”的谍战剧

◎李愚

近日,由曾舜晞、张颂文、陈都灵、王玉雯主演的谍战剧《孤舟》开播。《孤舟》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这是张颂文继《狂飙》之后再次出演大反派,剧中他饰演汪伪特工站站长周知非;另一方面,《孤舟》的监制姜伟、编剧兼导演林黎胜,是继国产经典谍战剧《潜伏》之后的再合作——姜伟是《潜伏》的编剧兼导演,林黎胜则是《潜伏》的第二编剧。

可惜,《潜伏》有多经典,《孤舟》就显得有多粗糙。原本紧张刺激的情报战变成充满荒谬情节的冒险,角色们在执行任务时频频出错。偶像元素的加入,让几个年轻主人公造型时尚,忙着谈情说爱,反而背离谍战剧的初衷。

“降智”桥段损害真实

《孤舟》将时空背景放在抗日战争汪伪时期的苏州,讲述了在1941年的苏州,百年望族公子、天才海归建筑师顾易中(曾舜晞饰)被迫卷入危局,与汪伪周知非(张颂文饰)上演双雄对决,在江南烟雨的迷离诡谲中书写一位我党青年特工的成长史。

谍战青年的成长史,这是谍战剧最常见的叙事模板之一。但不论谍战剧采用哪一种模板,高智商博弈都是谍战剧的本质属性。

这首先是谍战工作的真实性体现。情报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包括但不限于密码学知识、心理战术、伪装技术等。自然地,一部优秀的谍战剧应当尽可能贴近现实,展现情报人员面对各种挑战的高智商应对。

从戏剧冲突角度看,高智商博弈伴随着复杂的情节设计和逻辑严密的故事发展,能够有效增加剧情的不可预测性,让观众时刻保持紧张感和好奇心。同时,谍战剧的高智商博弈不仅考验剧中角色的能力,也考验着观众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让观众参与到解谜的过程中,增加观看的乐趣。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通过展示主人公如何运用智慧来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立体、丰满。

与高智商博弈相对的,就是“降智”。原本应该具有高智商、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情报人员被简化成依靠运气或者直觉行事的角色。这种处理方式忽视了真实谍报工作中所需的细致考量和谨慎行动,让人物形象变得单薄肤浅。

比如《孤舟》开篇,我党人士策划解救人员的行动,原本只是“编外人员”的顾易中,仅仅因为绘制拯救地点的地图,就被选择加入行动队。从常识角度看,地下党的行动要详细筹谋、严格保密,怎么可能行动之前才绘制地图,并且让身份不清的党外人士贸然加入行动?

“降智”也体现在,为了追求快速推进剧情,谍战剧将复杂的间谍活动和情报传递过程简化成近乎日常生活的交流方式,情报传递变得异常轻松,仿佛发送一条短信那样简单。这种简化处理削弱了谍战剧应有的紧张气氛,难以让人信服。

《孤舟》中,这种简陋的情报传递俯拾即是。比如顾易中成功救出表哥陆峥后,避开汪伪特工的监视,将火柴盒塞到陆峥口袋里,借此向顾父传递消息。整个情报桥段颇为幼稚且粗糙,把敌人刻意拍得太蠢,并且顾易中所要传递的情报也没有什么分量,一旦泄露反而会让自己置身于更大的危险之中。

“降智”还体现在剧情逻辑漏洞层出不穷,尤其是剧中人物在关键时刻做出不符合其身份、性格或逻辑常识的决策,比如经验丰富的特工轻易暴露身份,或是面对明显陷阱却毫不警惕,难以理喻。

《孤舟》中,我党根据地的地址应该严格保密,顾易中却能够一同前往;在根据地,顾易中被简单粗暴地认定为汉奸;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顾易中选择进入汪伪特工组织,哪怕周知非和日本人都知道顾易中大概率别有目的,竟然也同意顾易中加入……

《孤舟》的种种“降智”桥段,削弱了谍海浮沉应有的深邃与真实,令剧情游走于荒诞不经之间,难掩其失实之憾。此番编排,也致使几位主角形象难以稳立,风采尽失。

偶像元素喧宾夺主

《孤舟》采用“老带新”的选角配置,由张颂文保驾护航,曾舜晞才是故事的第一主角。除了谍战以外,顾易中与张海沫(陈都灵饰)和肖若彤(王玉雯饰)的感情纠葛,也是剧集的叙事中心。换句话说,《孤舟》是“谍战+偶像”这一范式下的创作。

“谍战+偶像”本身并无不可。谍战剧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尝试与其他类型的元素进行融合,比如请来流量明星、加入更多的爱情线,以期提升谍战剧在年轻观众群体中的话题量。

只不过,不论谍战剧尝试融入什么元素,其根本在于展现谍战本身的紧张、悬疑和智慧对决。这意味着无论剧情中加入多少偶像剧的成分,如果谍战部分不够精彩,作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偶像元素不是锦上添花而沦为喧宾夺主。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谍战剧未能妥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孤舟》很遗憾地重蹈覆辙。

首先,偶像逻辑压倒人物逻辑。为了塑造帅气、完美的主角形象,过分强调他们的英雄主义色彩,甚至不惜牺牲剧情的合理性和人物行为的一致性。

比如《孤舟》的顾易中,被周知非一枪命中,但就是能够大难不死;之后,顾易中大咧咧地进入汪伪情报组织工作,敌人却几乎不设防,令人匪夷所思……

其次,偶像化谍战剧过于注重感情戏本身的狗血纠葛,忽略了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建立和深化。即使安排了浪漫的情感线索,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和背景支持,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孤舟》中,观众看不出张海沫和肖若彤对顾易中的感情究竟是从何而起?肖若彤因为信任顾易中,就随意背弃组织的命令?为何一而再再而三,都是张海沫那么凑巧地“拯救”了顾易中?

再则,偶像化的谍战剧为了凸显偶像的男俊女靓,在角色的外表与服饰着墨甚多,脱离了所处时代的背景。《孤舟》试图通过增加偶像元素来吸引年轻观众,但顾此失彼,消弭了谍战剧的核心价值,即紧张的情节、合理的人物逻辑以及深刻的主题,最终作品失去谍战剧特有的吸引力。观众有那么多俊男靓女的偶像剧可以选择,何必在充斥“降智”桥段的谍战剧里看偶像剧呢?

《孤舟》的失利,映射了当下谍战剧创作的根本困境:缺乏根基坚实、逻辑缜密的剧本作为支撑。即便汇聚了演技精湛的演员阵容,融入了再多吸睛的偶像元素,若剧本本身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与精度,终究难以铸就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谍战佳作。唯有回归剧本创作的本质,精雕细琢每一个情节,深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谍战剧方能再现辉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