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暑期口碑最佳国产剧。

豆瓣已经涨到8.4,超越第一季的7.9。

还有一部剧,同一天上线(还抢先了7个小时),同样的画风,甚至剧名都只差两个字。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都蹭到这个份上了,今年还是头一次见。

唐朝异闻录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如果Sir不说。

点开看到这样的画面,说不定你还真以为是《唐朝诡事录》。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唐朝、探案、灵异。

虽然有抄作业之嫌,但抄的好,观众也可以一看。

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

两眼一黑!

(恐怖镜头,为了保护大家,还是不放动图了。)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不同于《唐朝诡事录》把重点放在探案,《异闻》走的似乎是民国恐怖路线,加入的民俗元素都是鬼戏子、冥婚、纸人、活死人这些。

反正就是国产网大拍烂了的套路,一股脑塞到唐朝里。

第二案讲冥婚。

红色的中式婚礼,红色的嫁衣,渗人的表情。

是不是很有国产鬼片那味?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每集片头都会出现的恐怖预警。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但就仅此而已了,这个镜头除了吓人,在后续的剧情里也没有和案件有太大关联。

而且,鬼新娘的海报形象还陷入抄袭经典中式恐怖游戏《纸嫁衣》的争议。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右图为《纸嫁衣》游戏页面,左图为《唐朝异闻录》海报

不得不说,确实挺像的。

更像的是,《异闻》就是个巨大的中式恐怖游戏现场。

都是拿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式恐怖元素,硬凑惊悚感。

纸人。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红白喜事。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僵尸。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但中式恐怖更为内核的个体的悲剧与某种文化传统或习俗禁忌,这部剧则浅尝辄止,流于表面。

大理寺少卿只是个善于输出“正义”的工具人。

所有案件最后只有一个简单粗暴的“仇杀”定性。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背后的故事呢?

点到为止,绝对不会超出你的预期。

更深的呢?

不好意思,这集已经结束了。

《唐朝诡事录》虽然不走惊悚风,它的“诡”也不单单是堆砌志怪元素,每个案件背后都关注着盛唐繁华下的诡谲以及对权力的隐喻和反思。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而这些,在《唐朝异闻录》很难看到。

也能看出,这部剧只是要个恐怖噱头。

它如果是纯粹的恐怖片还好,大家还有个心理准备,但是它又给你强行套上一个悬疑探案的单元模板。

如果说这部剧中恐怖的部分是一部粗制滥造的国产鬼片。

那么悬疑的部分就是一个质量堪忧的剧本杀恐怖本。

因为它短,且粗糙,悬疑与恐怖两者完全割裂。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对比《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两者有着同样的故事背景与单元案件的叙述手法,但《唐朝诡事录》每集长达40分钟,一案多集;而《异闻》,以短平快速通,每集约10分钟,三集就可以解决一个案件。

故事同样发生在长安,主角团是大理寺少卿+仵作+护卫的三人配置。

相比苏无名卢凌风这对“欢喜冤家”,以及编剧倾注心血的长安城生动人物群像,这三人更像是纯粹的剧情NPC。

发生了案件,过来输出一段台词。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发现了线索,过来输出一段对话。

破案全靠嘴。

而且仵作验尸,全靠眼睛看,真的很敷衍。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大理寺少卿整个探案过程更是永远站得笔直,一人独自杂志现场凹造型。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探案的各个层面都漏洞百出。

而悬疑,更是谈不上。

悬疑剧的节奏感,靠中式惊悚制造噱头后,破案线索的起伏并没有打破任何预期,全在观众的射程范围内。

比如前面提到的冥婚案,掉下的头颅成功埋下了“钩子”。

被父母配冥婚的女孩意外惨死,尸体不完整,她的父母杀了另一个女孩当“替死鬼”,把她的头颅缝到原来的尸体上。

其实是个挺惊悚的案件。

但是过短的体量、台词讲解式的断案和过度空心化的人物,凶手根本不用猜,悬疑氛围荡然无存。

观众就像在玩一部低质量的恐怖游戏,剧情太过无脑,只想不停点击鼠标跳过无聊且无用的对话。

同样在鬼戏子一案中,一上来就是戏子女鬼直接跳脸,但是人扮鬼的套路过于明显,恐怖的噱头自然惹人厌烦。

反观《唐朝诡事录》中的废驿谜案。

鬼气森森的官驿,似鬼非鬼的驿卒,着实诡异。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这个案子没有一次性讲完,穿插讲述,永远留有伏笔。

刚开始,好奇这个人究竟是好是坏;到后来,断定他是坏人,但好奇他究竟如何杀人;最后,脸没变,人竟然不是原来那个人了。

最后真相才揭开,原来是性格各异的三胞胎。

扑朔迷离,这才是好的悬念的“钩子”。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而《异闻》的一系列操作,是想靠短剧的形式(每集10分钟),截胡热度。

但观众哪还有那么好骗。

正牌和冒牌,一眼就看出来了: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只有恐怖,没有推理。

上个案件还没讲完,直接就开始下一个案件。

结束得猝不及防,让案件好不容易靠恐怖画面凑出来的一点悬疑感,直接消失。

而且还有一种作业抄得太快,错漏百出的滑稽。

在唐朝,大理寺少卿脱口而出就是“社会关系”“第一现场”“并案调查”等现代刑侦局用语。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更不要说这样的抽象台词,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

不像是在复仇

更像是在仇杀

一句台词暴露水平!画面抄袭、演员演技不如AI,这短剧成反面教材

那么Sir也可以形容这部剧是:

不像是在抄袭,更像是在碰瓷;

不像是在拍连续剧,更像是在拍短剧;

不像是在丢人,更像是在丢脸。

并不是说短剧就一定烂。

《异闻》最大的失误,恰恰是辜负了短剧。

它没有理解,短剧之所以短的原因,是因为提纯:追求高叙事效率,情绪的大开大合,极速反转。

但这部剧把精力都用去制造恐怖的噱头,以至于故事是残缺的,节奏是混乱的。

纯粹把短剧的短,理解成了偷工减料。

不用伪装了,现出原形吧:

野鸡是掺不进大雁的队伍里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