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催返场的炫丝终于来啦!夏装收官&秋款上新,专柜桑蚕丝源头工厂直供,高货桑蚕丝连衣裙,连内衬都是桑蚕丝!还有夏秋过渡的马甲、外套。好货好价,赶紧预约!
本影评有剧透,介意慎读。
昨晚跟女儿小美去看沈腾、马丽的新电影《抓娃娃》,回家的路上一直在讨论。
小美说结尾太仓促,彩蛋也很潦草。
一个小孩被骗了十五六年,受那么大的刺激,发现真相以后还能高考700多分。他小十年都没训练,咋就能上体育大学?文化课七百多分,对于跑步来说,应该也没啥加持,不是白考了么?
“我就不理解他是怎么做到被骗那么多年,连最爱的奶奶都是培训老师扮演的,还能继续参加高考拿高分的。要是我,心态肯定崩了,要么疯要么嘎。
更恐怖的是按这个结局来看,老马的教育竟然还挺成功的:老大登了珠峰,老二成了运动员。”
以上是即将升初二的小美同学的原话。
我看网上很多人说对于一部喜剧,不需要过多关注逻辑和结局,笑就完了。
这话对,也不对。
先说对的地方。《抓娃娃》作为一部喜剧,肯定是好看的。
沈马+开心麻花+闫非、彭大魔,三强联手已经被市场默认为品质电影的保证。剧本上的小bug放在别人身上可能是大漏洞,但只要沈马组合出手,两人的演技就像强力胶,能补住很大一部分剧本的漏洞。
伟大的喜剧演员可以合理化一切荒谬的剧情,让观众的尬笑变成开怀大笑。
沈马的相遇,既是观众的福气,也是他们本人的运气,也许上辈子互相亏欠,这辈子互相拯救。
如果世间果然存在所谓的灵魂伴侣,我觉得这对算是。真的不要再去扯什么男欢女爱、传宗接代,两人在家庭生活上各有归属是件好事。在同一领域势均力敌的男女,做搭档肯定比做夫妻强,谁都不必委屈自己为家庭牺牲,才是真正的不留遗憾。
从好不好看、推不推荐这个角度,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好看、推荐、没收钱。
《抓娃娃》是一部男女老幼都适合的合家欢电影。没有暴力血腥激情戏,绝不是什么“低质强碱搞笑片”,更不至于成为文化悲哀。
陆川导演自称被盗号,后被平台打脸的这个评价,横看竖看都有那么一点“嫉妒使人疯狂”的味道。
再来说不对。既然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它一定承载着某种意义。任何好的文艺作品,都不应该一笑了之。
《抓娃娃》原定片名叫《资本接班人》。在开心麻花的“西虹市”宇宙里,《资本接班人》与《西虹市首富》形成了一组镜像,分别是穷人暴富与富人装穷。从两部影片所呈现的结果来看,富人装穷比穷人暴富更加残酷。
穷人暴富所考验的仅仅是金钱诱惑之下的真善美底线;富人装穷则碰触到了传统中式教育、中式家庭关系中的沉疴旧疾。
整个观影过程,经历过中式教育或者正在经历中式教育的观众,心里难免有一个摆锤,在悲剧与喜剧之间摇摆不定,甚至可以理解为披着喜剧外衣的恐怖片。
第一层恐怖,是马成钢“苦能养甜”的思维。
虽然绝大多数观众的家境,没有像马成钢那么富有,但马成钢这样的父亲,大多数中国小孩,尤其70、80后,都很熟悉。
他们吃过苦,知道吃苦的滋味不好受。却神奇地在生活好转后,将自己身上一切向好的变化都归功于曾经吃过的苦。
将苦难合理化甚至荣耀化,是老一辈父母的沉疴。一方面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崇尚吃苦有关,另一方面,吃苦是他们的舒服区,在那个区间里,父母可以牢牢掌控孩子的一切。
身处苦难、贫穷之中的孩子,从外界所感知到的温暖有限,精神上更加脆弱渺小,对家庭的依赖更大,也更容易被控制。
“吃苦”是一个控制面板,可以装下封建家长制所需要的全部按钮。比如忍耐、顺从、孝道、感恩、驯化等等,最终出品一个合格合规的孩子。
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从没被考虑在内。
这种集权化的家庭教育,以驯兽为目的,以规矩代替父母之爱,对孩子的身心伤害巨大。
第二层恐怖,是“我为你好”。
沈腾饰演的企业家马成钢出身贫苦,与第一任太太生下儿子马大俊。
有了钱的老马,早早地把大俊送去国外读书。结果大儿子西方的没学好,中式的忘光了,把“老大徒伤悲”读成“老大走伤悲”,“放弃”写成“放气”。
马成钢将马大俊视为失败的试验品,不允许他在外人面前叫自己爸爸,父子之间唯一的勾连就是钱,儿子只要不听话,就被威胁停信用卡。
“成王败寇”思想严重的马成钢,看不到马大俊身上的优点。收到二儿子被绑架的照片,第一时间认定是马大俊干的;倒是后妈春兰,说了一句“大俊干不出这事儿”。
马大俊消失的妈妈,以现实推测,可能性无非两种,要么去国外陪读飞了,要么年纪大了无法满足马成钢“练小号”的需要。
练废了马大俊之后,马成钢娶了年轻漂亮的二婚太太春兰 (马丽饰) ,生下二儿子马继业。
马继业长到三五岁,被姥姥姥爷惯得体重超标、不会自己吃饭,睡觉不仅要抱还要晃。马成钢痛定思痛,决定全家搬回老宅子,隐藏富豪身份,过赤贫的日子。
这个“贫困之家”,水面之上是奶奶半身不遂、父母不务正业。马继业靠捡饮料瓶补贴家用,被同龄男生霸凌。
水面之下则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帝国,一切为“太子”服务。大杂院里的邻居都是马成钢聘请来的员工,有保镖、厨师、各科老师。
连马继业的抽屉都带暗门,锁在里面的日记,转头就被父母拿走偷看。
监控无处不在,甚至包括厕所。
这么恐怖的事情,老马做起来毫无愧疚,因为他坚信这一切都是为儿子保驾护航。有了“我为你好”这柄尚方宝剑,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伤害,都变得硬气、合理甚至伟大。
第三层恐怖,精神控制的危害不是一下子显现的,它有时候甚至会伪装得既善意又强大。
马成钢把家里仅有的一千多块钱,交给读小学的马继业管理,告诉他这不是钱,是信任,观众跟马继业一样,产生了感动与使命感。
然而一转头,当马继业忍不住诱惑,买了平板电脑,准备七天无理由退货时,马成钢派人偷偷把平板放进电饭煲里煮了,导致马继业无法退货,小小年纪背负了沉重的内疚与经济压力,只能拼命捡瓶子卖破烂补窟窿。
当马继业因为每天跑步被体校老师相中时;当他帮小卖部老板娘关上收银抽屉时;当他高考模拟考707分时……观众甚至可能觉得马成钢的教育非常成功。
然而一转头,又看到为了让马继业产生更强烈的内疚感,马成钢故意扯掉鞋底;为了阻止孩子从事他喜欢的体育,偷偷给他腿上抹麻药。
可见被洗脑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像妻子春兰,前一秒还在暴怒反抗,后一秒就因为看到儿子的“优秀”而归顺。
亲密、亲子关系里的精神控制,动机往往藏在体贴关心之下,等被控制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形成惯性与伤害。
实施精神控制的父母,一方面通过强势的打压,摧毁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通过可怜的扮弱,激起孩子的内疚。
两重相加之下,使孩子形成服从性人格。像被强压的弹簧,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变成火焰,或烧毁他人,或摧毁自己。
片中有一个隐喻性很强的镜头。
马成钢给马继业腿上抹了麻药,又让员工扮演医生,告诉马继业不能上体校。
从诊所出来,马继业说腿不麻了,要自己走,马成钢把他按在轮椅上,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爸爸都陪在他身边。
说到兴奋处,马成钢松开了轮椅,儿子顺着斜坡往下滑。
中式教育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当父母沉浸在自己无所不能的自豪感中时,孩子已经悄然滑向深渊。
最后谜底揭开,马继业发现自己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里。
他拉开地下室的门,迎向阳光奔跑,父亲带着哭腔喊的那一嗓子“晚上还回不回家吃饭了”,也彻底揭开了中式教育的遮羞布——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父母既想让孩子强,更想让他们弱;精神控制的本质,是巨婴父母与巨婴孩子的伴生与寄居。
别的喜剧,仅仅内核是悲剧,《抓娃娃》看到最后,好像觉得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拍成悲剧。
与大团圆的结局相比,这部电影,我更倾向于主创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结局。
彩蛋里,马大俊为了摆脱不被父亲认可的阴影,登顶珠峰,在山顶拿下氧气面罩,大喊,老马,我再也不用让你瞧不起我了。 因缺氧而晕倒的马大俊有没有下山,观众可以自行理解。
马继业在马拉松比赛中,忽然开始捡瓶子,最后抱着一堆饮料瓶边跑边笑。这是阳光的笑还是疯魔的笑,观众也可以自行理解。
马成钢边看马继业跑马拉松,边喝人参枸杞,把儿子跑一半去捡瓶子当成一件好笑的事,跟太太春兰商量要给马继业生弟弟妹妹,到底是合家欢还是恐怖片,观众依然可以自行理解。
电影里的马成钢,纠结于到底应该穷养还是富养,却始终没明白,教育的贫富,不是经济上的穷与富,而是爱的贫富差距。
爱是放手、是让孩子活成自己、是平等、诚实、信任,有了这些,无论钱多钱少,都是富爸爸。
往期爆文推荐
点『赞』和『在看』让我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