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海瑞是道德楷模,是海母按照经典儒家正统,教育出来的结果。海母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培养出这样一个儿子。

在大明的社会环境中,海母无疑是贞洁的,壮年丧夫,独立抚养海瑞长大,教育儿子考取功名。

最重要的是,她把海瑞培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完人,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清官。

海母是十分严格,甚至是无情的。

她在拥有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优良品德的同时,也将封建社会的糟粕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当然海母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人,她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规范,这是封建的荼毒,她也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

但是观众对这样一个海母确实无法共情的,甚至很厌恶。海家的一切悲剧也是来源于这个母亲。

一个”无不是“的父母,对于一个家庭影响有多大。

家国不分的大明王朝

中国社会有一套规范,天下本为一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伦理制度。

君父、臣子、儿子都有着自己各自的职责。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这套伦理关系,看起来是相互制约影响,儒家把希望寄托在强势主义上,即君与父身上,终究摆脱不了人治的局面。

可到了嘉靖一朝,这套关系突然崩塌了,君父二十多年不上朝,躲在西苑修仙。

朝中臣子不像臣子的样子,党同伐异。

胡宗宪说:“家国不分,是我大明致民之弊”。

大明的官员个个饱读诗书,却没有一个人相信儒家那一套,视为修身处事的准则。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唯有一人,将儒家经典视为教条、视为信仰,那就是海瑞。

为什么会形成他这样的价值观?

源于他的家庭。

海瑞四岁丧父,靠着母亲将他养大,在培养的过程中,母亲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

将他培养成了一个固执的人,同时家庭父亲的缺失,海母即是父亲也是母亲,让海家家庭角色混乱。

对于海瑞来说,海母俨然就是自己的“主人”,其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深刻影响着海瑞的一生。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使得海瑞有着高度的道德洁癖,他把儒家经典常说的“民贵君轻”奉为圭臬,一本《大明律》当成自己立身之本,处事原则。

当四书五经不能解决他的家庭关系的时候,他只能委屈自己的妻子与自己。

这是海瑞的家庭关系的悲剧,也是整个大明王朝的缩影。

角色不分的悲剧

嘉靖是国家的君父,所有人都要服从他,那么从海瑞的角度来说,海家的家长就是他的母亲,家中的一切事情都要服从她。

海母这个婆婆的做派和嘉靖几乎一模一样,自私至极,是个因一己私欲,故意不让小两口过好日子的恶婆婆。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国家的君父嘉靖“罪己”过很多次,他不是真的觉得自己错了,而是一种手段,让内阁、司礼监接锅,将罪责甩到他们身上,嘉靖这样的君父,永远都是圣明的、爱民的。

海母其实也一样,她一直要强调自己,在这个家的作用,永远排在第一。

海瑞年过四十,每晚都侍奉在母亲房间里,当然海家就无后了。

原著中,海瑞:“儿子正在壮年,儿媳也才三十出头。可母亲快七十了。是儿子侍母之日短,嗣后之日长。”

海母脸上露出了欣慰,也露出了慈祥。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海瑞没有儿子的原因,她心知肚明,但她把锅甩到“孝”上,把责任交给海瑞来背。

这和嘉靖的手段如出一辙,在家中她忌惮儿子对媳妇好,无时不刻地观察儿子的态度,每每海瑞对妻子的冷淡,她都会有类似于长舒一口气的表现,而一旦海瑞和妻子有感情升温的可能,她就会用各种方式横在两人中间。

海母只爱儿子,对家里其他人是不关心的,而且对儿子的占有欲很强烈。

一个40多岁的男人,日日在母亲房里过夜,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海瑞没有儿子,这个婆婆有很大的责任,之后李时珍给海瑞夫妻看病时,也看出来问题所在,两人并没有病,只是家庭的氛围,让两人之间疏离。

映射在海家的悲剧

海母本人固执,培养出的儿子,比她还要固执!

剧中的海瑞并不是不知道要变通,他想变通的时候比谁都机灵。

可他会毅然决然的选择顽固到底,只要认准的事,他绝对不会变通。

海瑞平时日常的固执,就可见一斑,这样的人真的很难有朋友。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就是唯二的朋友王用汲,出于好意,想送他丝绸的衣服,他不愿意接受,还要说教一番,亏得王用汲是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不计较。

海瑞的自尊心也非常强,有时不近人情,齐大柱的妻子去给海家送年货,他不肯接受。表面看来是不想连累齐大柱,但是他的自尊心在作祟,因为他熊心里瞧不上这个人。

海瑞对自己定位极高,他确实是道德完人。

但是与道德完人生活在一起的亲人朋友,却一定是最痛苦的。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为了自己心中的道德追求,海瑞可以放弃家人的利益,当道德追求足够高,这个利益甚至可以是家人的生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后的上疏了。

海瑞完全不顾妻子即将临盆,母亲年事已高,给嘉靖上疏。

他将海母和已经怀孕的海妻送去南京,住在已经从商的高翰文家中,本来住的好好的,海母却执意要走!

不顾儿媳怀有身孕的身体,爬山涉水回海南。

这件事的结果呢,就是海妻在回到海南前难产而死,凶手是谁?

海母和海瑞。

为什么海母会在剧比贪鄙成性的严党,会更让观众有这样厌恶感呢?

是海母的执意要走,让海妻赴险,是海瑞不顾家庭的上疏,导致难产无人敢治!

海妻就如同嘉靖统治下的百姓,生死无人关心。她必须接受承受了他们固执和自尊的最大反噬,并且不能反抗。

朝廷如此,家庭也如此。

角色不分的海瑞一家与家国不分的大明王朝,这是封建王朝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