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作品改编影视热”背后的冷思考

随着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先后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和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的热播,“亦舒作品改编影视热”的话题再度被人们提起。

从电影《喜宝》,到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承欢记》《玫瑰的故事》,这些亦舒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每每播出,都引发关注且要经受人们“亦邪亦正”的品评。

而在这股改编热潮背后,改编中存在的“水土不服”、女性主题的表达等话题,都值得人们思考。

身为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女作家,亦舒的小说叙事风格独特、展现主题深刻。

在言情小说盛行的年代,她的作品如一股清流脱颖而出,受到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追捧。

同时,亦舒还是个高产作家,作品高达三百多部,作品中关于都市女性角色的塑造成为最大看点。

从独立的子君,到浪漫的玫瑰,再到自强不息的承欢,这些女性角色被人们称为“亦舒女郎”。

长久以来,无论是亦舒本人还是她笔下的“亦舒女郎”,始终存在争议,而正是这些争议的存在,让亦舒小说被反复改编成影视作品。

因为对于影视作品而言,有争议就意味着有关注度,有关注度就意味着能够拉动票房或收视。

在深谙此道的影视投资人眼中,亦舒作品这个自带流量的原著IP,自然成为优选。

从已经播出的亦舒作品改编剧来看,针对剧中女性角色的讨论,几乎每次都能成为热点话题。

“亦舒作品改编影视热”背后的冷思考

以《玫瑰的故事》为例,出版于1981年的小说中,玫瑰秉承爱情至上。

而剧中的玫瑰有爱情、有事业、有婚姻,堪称完美。

该剧编剧李潇认为,对“亦舒女郎”的认知应该更多元、更有想象力。

她认为,亦舒笔下的人物,决不会是那种乖顺的、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女性,而是有领先时代的先锋性。

无疑,编剧的角度更贴近当前社会女性所表现出的追求清醒而独立的特质,也传递出主流价值观中,女性在当下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但这样的改编也引发一些书粉的不满,认为“剧改太失败”“被‘爆改’的亦舒让人意难平”“颠覆原著中的女性”。

不可否认,亦舒小说戏剧张力不强、故事简短,改编成影视剧情节天然张力不够,改编难度较大。

同时,把亦舒小说中的上个世纪香港社会的女性故事,按照当下人们的眼光来重新演绎,难免出现“水土不服”。

改编作品中既要保留原著精髓,又要兼顾当下社会现实进行本土化改造,这是对编剧水平的考验。

近年来,文学作品改编影视掀起热潮。

虽然一些改编剧存在“悬浮”“魔改”等问题,但也有《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这样的成功案例。

由此可见,好的改编剧,一定是能够充分发挥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补性。

编剧在把握文学作品的核心基础上,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的改编,才能与当下观众产生共鸣。

(来源:今晚报 作者:刘桂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