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第226篇文章)
《雍正王朝》之所以是一部神剧,全在于越品越香,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饱含深意,蕴含着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职场潜规则。
在剧中,老四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虽然每一次出场都是高大上的形象,实际上很多动作背后,都藏着他至高无上的谋略。
这种谋略甚至骗过了众臣,骗过了兄弟,骗过了康熙帝,并最终登上了皇位。
今天我们回到剧集的开端,给大家分析一下,老四胤禛江南赈灾,为什么揭开了他夺嫡的序幕?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第226期:雍正王朝:老四胤禛如何奠定孤臣地位,看懂这段江南歌谣了吗?
一、
《雍正王朝》一开场就是一座龙椅,随着镜头往下推,是两边的对联,是皇冠上的珠子,是皇冠,是皇上……
这其实就是一幅江山社稷图,外面电闪雷鸣,里面众臣跪倒一片,就说明这个江山出了问题,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康熙帝的心情必然跟这天气一样,愁云密布,他盯着一副对联的下联仰望:
意思就是说,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谨言慎行,这样才能万国来朝,国家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要遵循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做人要仁、义、礼、智、信,不要轻视人民所从事的事情,且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
在这种情况下,众皇子得以出场,在这场朝堂议事上,只有老四胤禛的表现让康熙帝满意。
太子胤礽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还不忘跟郑春华鬼混,面对南方水灾,竟然毫无办法;老八胤禩顾左右而言他,只说好话,不提问题,也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老四胤禛,不仅发现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际上当时朝堂之上,或者讲在康熙帝的心目中,太子胤礽是坚定的皇位继承人,候选人是老八胤禩,老四胤禛从属于太子,根本没有入康熙帝的法眼。
他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就必须不走寻常路,也只有如此,才能争取一线希望。
二、
如果没有这场大雨,没有黄河的泛滥,没有国库的空虚,老四胤禛根本就没有机会。太子胤礽监理国事,老八胤禩都能掌管户部,而老四胤禛,当时没有具体负责的事务,仅仅有康熙帝的一句不走心的话:
仅仅是留心,老四胤禛就把这项权力发挥到了极致,不仅瞒着太子,也瞒着老八,私自就把户部账目查了个底朝天。
两个人跪倒在朝堂之上,一个鞋底是湿的,一个是干的,就给康熙帝留下了实干家的印象。
要知道,这时候的康熙帝还是相当维护太子胤礽的形象,虽然恨铁不成钢,但还是尽力维护:
这个烂摊子是你们这些阿哥造成的,自然也由你们这些阿哥来收拾,但是众人都退缩,只有老四胤禛挺了上来。
他为什么这样做?
其实他准确了判断了众阿哥的心理,先说老八胤禩,他为什么不敢接这个差事?
按照常理判断,老八胤禩掌管户部,出了这么大亏空,本应该由自己收拾烂摊子。同时江南是他的势力范围,去筹款再正当不过,但是坏就坏在他是以“贤”著称。他立身之本就在于这些拥护他的大臣,逼他们捐款,就等于挖自己墙角,这事不能干。
三、
但是如果这个差事让太子胤礽的人去干,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
干成了,则得罪一大批朝臣,这群人一边骂太子,一边聚集到老八胤禩身边。这事要办不成,灾情的灾民就不是灾民了,那就是一群义民,水淹的就不是黄河两岸,而是紫禁城,最后担罪的还是太子。
所以,老四胤禛接下这个差事,就是抗雷的活,只会让老八胤禩高兴,让太子胤礽难过:
太子胤礽越强调老四胤禛是自己的人,其实就越让老四胤禛坚定,自己不要成为他的人!那么怎么才能在这次赈灾的过程,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在康熙帝面前,同时具备夺嫡资本呢?
这就是老四胤禛的聪明所在!
老四胤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了这么一项高难度的差事,给康熙帝的印象就是,毫不为己,专门利人,为了江山社稷,在所不辞。
为了逼那些富商和官绅就范,老四胤禛使了不少手段,包括纵容灾民进城、截留任伯安书信、逼有钱人捐款等等。他能截留任伯安书信,必然也能截留那些弹劾他的书信,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他是在康熙帝面前刻意营造“一心为国”,宁可留骂名的印象,他回京后专门提到“孤臣”这个词,这就是在做铺垫。
四、
老四胤禛必须通过这些弹劾的奏折,来试探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试探了太子胤礽。
如果大家一致认为老四胤禛该罚,那么这个罪过会记到太子胤礽头上,毕竟他是太子的人。如果这个罪最后康熙帝没有任何处罚,那么恭喜老四胤禛,他已经脱离太子党,可以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参与到夺嫡之争了。
果然,康熙帝面对江南官员交上来的弹劾老四胤禛的奏折后,召集太子和上书房大臣商议,太子胤礽先是肯定了老四胤禛的功劳,又担心功高盖主,于是又否定了他的行为:
太子胤礽简直是神助攻,他也用“德”和“仁”来评价老四胤禛,可是他站的立场却是那些官员。对他们“德”和“仁”恰恰是对那些受灾百姓的“不德”,“不仁”,反观老四胤禛反而是“大德”和“大仁”。
太子的境界实在是低,他是想表明,自己才是太子,自己不认可老四胤禛的表现,你们大臣们怎么说?
而在场的三位大臣,表情各异,显然对太子此举不理解,康熙帝急忙转移话题:
康熙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接地气的真狗奶子沙琪玛才是真正有味道的,要想真正治理国家,还需要像老四胤禛这样接地气,不要人为跟百姓制造鸿沟。
五、
难道老四胤禛有未卜先知的特异功能,要知道这时候的他还没有把邬思道招纳营中呢?
他当然无法判断朝堂之上,面对众臣的弹劾,康熙帝和上书房大臣们会怎么说。但是他也有辅助之策,那就是江南歌谣:
那么这段歌谣究竟是谁编的,又是怎么传到康熙帝的耳朵里呢?
真的是江南那些灾民编的吗?显然不像,结合后来李卫推行新政时编的歌谣,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哪里编的出这么工整,又形象的歌谣,毕竟还有几个隐喻在里面。
会不会是江南那些官员编的呢?
显然也不是,这段歌谣一看就是歌颂老四胤禛的,受益人也是灾民,他们弹劾还来不及呢,哪有可能去歌颂他。
所以,这段歌谣只能是老四胤禛自己编出来的,然后想方设法送到康熙帝的耳中,他此举有何目的?
很简单,他就是要制造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是众多大臣在弹劾,一方面又是广大群众在歌颂。孰对孰错,一目了然,别忘了他前往南方赈灾的目的是什么,一切脱离目的的表现,都是假象。
就这样,老四胤禛在康熙帝心中的形象瞬间放大,也进入了他的考察范围,他回京述职,特意提到孤臣二字,康熙帝大为欣赏:
康熙晚期,社会腐败日益显现,有心刷新吏治,但力不从心,也不符合康熙帝“仁德”的形象。老四胤禛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太子胤礽也罢,老八胤禩也罢,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和决心。只有老四胤禛表现出来的,让康熙帝大为感动,也为大清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老四胤禛出奇制胜,不惜得罪众臣,在康熙帝心中牢牢刻上了“孤臣”标志,“孤臣”再演变就是“孤君”,他后来能当上皇帝,就是从这次事件开始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