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开播了。
其中柳姨娘的声音引起了不少网友们的讨论。
观众纷纷表示这种配音差别太大,观感很差。
难道配音真的能决定一个演员的好坏?
换个配音,就被网友群嘲了?
《庆余年2》上线就爆。
但即便是原班人马强势归来,似乎也很难复制当年的辉煌。
观众们对演员的表现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他们除了讨论换角,还讨论了很多关于柳姨娘这一角色的配音问题。
《庆余年2》中的柳姨娘仍旧是赵柯出演,但是观众们发现柳姨娘的声音变了。
第一季中柳姨娘的配音很贴脸,非常灵活。一颦一笑,配着声音,表现出柳姨娘的风韵和富贵。
但是在第二季里,柳姨娘的声音却有些粗犷,让观众很跳戏。
观众们听着感觉像是糊嘴。
一时间,不少网友又讨论起了配音的问题。
在前些年的国产剧中,演员的脸+别人的声音的现象还到处可见。
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剧开始尝试同期声和原声配音。
所谓同期声,就是演员边拍戏边录音。但它对场地、收音技术要求都很高,因此一些影视剧不得不后期配音。
后期配音又分为两种,演员本人配音和专业配音演员配音。
微博上不少演员也通过原声台词的话题、花絮证明自己的演技或进行新剧宣传。
但作为演员,好台词的标准不应该仅仅是吐字清晰、发音饱满、顿挫适当,还应该用台词表现出角色的形象和情绪起伏。
国产剧滥用配音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坑,不仅拉低了演员的台词水平,也降低了我们的接受底线和期待值。
难道配音真的是观众不买账的主要原因吗?
配音,最大背锅侠?
配音演员对于一部剧的贡献非常大,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配音演员的地位和待遇。
此前,配音演员的名字往往会被放在片尾字幕最不起眼的位置。
但最近的网剧《恨君不似江楼月》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案例。
配音演员为明星背锅也是难免的。
季冠霖在采访时提到:一部戏成功了,大家会说这个演员演得好,但一旦受到质疑,就是配音的错。
季冠霖在《千古玦尘》为周冬雨配音就引发了网友不满,认为配音不“贴脸”,很容易出戏。
王子文在《何所冬暖,何所夏凉》中的配音也被认为是刻意冷淡。
那么,配音“不贴脸”,到底是谁的锅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配音“贴脸”是指贴合角色,不让观众出戏,而一个角色既包括导演编剧的设定又包括演员的演绎。
所以从角色上看,选角不合适也是声音“不贴脸”的原因之一。
比如周冬雨活泼、古灵精怪的长相和《千古玦尘》中清冷的神的形象并不贴合,《有翡》中赵丽颖的设定是少女,却画了浓妆、略显疲惫,和年轻的声线明显不搭。
另外,演员对角色诠释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演员演技掉线,而配音老师把台词说得声情并茂,结果就是两人在相反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拉也拉不回来了。
Randy Mora
从制作流程上看,电视剧的后期和前期也常常处于割裂状态。
其实,配音演员也只是卑微的打工人,对于配音工作没有话语权。他们不能决定自己为什么角色配音,也不能决定配音方式,一切都要听从剧组安排。
有时,剧组为了保密,并不会告诉配音演员剧情和上下文语境,为了赶进度,不同角色也要分开配音。配音演员不了解前期拍摄状态,造成配音创作规律混乱。
而若能给予配音演员们应有的尊重,配音效果就会有显著提高。
原声,成为实力标准?
放眼世界,只有国产剧在本国演员演完之后,还要另找一批本国配音演员来配音。
如果说同期收音面临的是成本有限和工业流程尚不成熟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演员连后期配音都鲜少参与呢?
主要还是成本问题。
因为如果让演员本人来配,一是他同期收的那些声音需要做修音,花钱花时间,二是他可能不如配音演员熟悉配音方式和技巧,会让整个配音过程变得比较慢和艰难。
所以,不如直接让配音演员通配,省钱省事。
演员配一部戏可能需要一个礼拜,但配音演员最多两三天就行了。
沈磊为34集的《仙剑奇侠传1》配了3天,40集的《步步惊心》配了一天半,58集的《花千骨》配了2天。
配的都是男主哦。
演贝的泛滥,直接带来的就是标准的降低。
台词功底本身是演员“声台行表”的入门基本功。
如今却变成了演技好的证明,仿佛只要原声出演就能吹嘘了。
这种标准的降低会让演员的自我要求也越来越低。
演员张晓晨在知乎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他说,找配音演员配音虽然可能会给角色加分,但其实反而让演员本人陷入了一个舒适区。
在拍《海上牧云记》和《天盛长歌》的时候,由于剧组是现场收音,反而会让演员的精力更加集中,不敢说错一个词。
“它逼着你去向角色靠近附体,你会下更多的功夫在戏和词上,全组几百号人凝视你时,不因为台词耽误大家的时间……这感觉找好了,你就更进一步。”
不过,相比于以前,现在这种状况已经改善了很多。
影视寒冬之下,制作方纷纷收紧资金,为了节约成本,会尽量减少对配音演员的使用。
毕竟,演员的合同里本身就规定了要同期配音,所以何必在另外花钱请配音演员呢?
也正是因为资金收紧,演员的接戏频率也大不如以前,在几个剧组之前轧戏的情况少了,也就有更多的时间,也更愿意去打磨正在拍的这部戏。
而且,这几年来艺考的门槛越来越高,台词有口音的演员可能初试就会被pass。
2010年以前,我们能听到很多明星轻松进入各大院校的故事。
比如杨幂在面试环节唱了一首跑调的《南泥湾》,还能因“不怯场”的评价进入北电,但现在,这样的故事几乎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在“科班出身”的门槛拔高的同时,很多剧组和娱乐公司还会请镜前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为演员培训演技。
声台形表是演员们必须及格的基本功课。
但如今,声音台词交给配音演员,动作戏交给特写剪辑,大场面交给特效,情绪戏交给BGM。
演员四门功课,只剩下了有脸就行。
但是,随着行业的精品化,“原声自由”迟早会实现。
作者:丛夏&疏风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