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阿勒泰》迷你剧登录央视CCTV-1黄金档。
辽阔山野,漫天星空,琐碎杂事,稀松日常,勾勒出无数人神往的美丽北疆生活。
它的原著作者李娟曾说: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但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
李娟对阿勒泰表达的深深眷恋,总是让人恍惚。
让人忘记阿勒泰壮美广阔的背面其实也有来自大自然窒息的压迫感,它同时有并不算宜居的客观环境,和躲不开的具体生活困难。
可是李娟,不管境遇是糟心还是快活,她的文字始终雀跃,永远像草原上奔腾的小马。
或许她无意中揭示了一种生活智慧:
你永远可以在乏善可陈的日常里,寻找闪烁的微光。
李娟一家是生活在阿勒泰的汉族人。
李娟,妈妈和外婆,靠在村庄里开小卖部和做缝纫活为生。
开小卖部能谋生,生活却拮据。
心思活络的妈妈决定跟着转场的牧民到牧场上去经营店铺,因为牧民更有钱,赚钱更快。
三个女人跟着牧民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
牧场之所以更赚钱,必然是因为比起村庄,生活起居更不方便,物资更加匮乏,且人烟稀少。
说穿了,就是去更艰苦的环境中赚血汗钱。
但即便是做好了吃苦准备,困难也超乎李娟一家的想象:
当他们舟车劳顿到达牧场,天下起了雨。
等她们手忙脚乱把货卸在湿答答的沼泽地里,司机就驾车匆匆离去,三人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里,以天为盖地为庐。
好不容易翻出了一块棚布来遮挡暴露在雨中的商品和被褥,妈妈准备做饭却找不到火柴,又只好掀开刚搭好的棚布到堆积的物资里找火柴。
找到火柴了,又找不到干燥的地方生火做饭;天气也冷极了,下完雨又下冰雹,最后干脆下了起雪。天黑透了,柴火也找不到。
来到牧场的第一天在狼狈和极限拉扯中结束。而这样的狼狈和极限拉扯,还会贯穿接下去在牧场的每一天。
过了几天,李娟和妈妈终于东拼西凑搭起了仅供栖身的小棚。牧场随即送上一份厚礼:“连续两月天天下雨,雨停了又开始刮狂风”。
三个人只能在不是日常漏水就是屋顶直接被风掀走的帐篷里生活。
更可恶的是,那一年因为正好举行七年一度的大型弹唱会,来牧场的生意人和牧民很少,生意也不好,钱也没怎么赚着。
总之,能想象的和不能想象的绝望,都经历了。
但日子总是要过,最不值一提却最百爪挠心的的困难是:帐篷永远四处漏雨。
因为没有足够的容器来接雨,只能另想办法。
最后,她们用绳子把一只只零碎的塑料袋挂在顶棚上,哪里漏水就挂一个。
等这只袋子里的水都装满溢出,在溢出的地方之下又挂上一个塑料袋,就这样循环着最终把水引到帐篷外。
乍一看,小棚里四处是错落有致的瀑布,十分有趣还实用。
李娟对这个创意满意极了,不断列举出各种相对用脸盆接水的优势,令人捧腹。
当然这样的“专利”也有bug,比如进店的客人如果正好站在某个马上就要溢出来或爆掉的水袋下,就会随机收获一场酣畅淋漓的“洗礼”。
这样恶劣的环境,她却永远是诙谐轻松的,好像故意藐视困难,又好像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困难。
因为她总有各种“小聪明”来打倒困难。
另一次,她乘坐四处漏风的破旧小客车,外面冰天雪地的,被分配坐在汽车引擎盖上,又颠又冷,人都要失去意识了。
哪知道下一站等待上车的乘客里有一群小朋友,她一把抱过其中最敦实最胖的小男孩,把他放自己腿上坐好抡紧——
“沉甸甸的温暖严严实实罩了上来”!
又一次出其不意地跟严寒握手言和。
她的智慧,在于每次与看似没有尽头的困难搏斗时,总能抓住手边一切能利用的,步步为营,最后勉强打个平手。
哪怕只是不断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呢?串起来就足够淌过生活的河流了。
李娟的妈妈是个很有主意的女人,她并不甘于维持现状。
为了生计,也为了多挣点钱养老,她似乎总在带着一家人四处迁徙。
这一次,李娟一家又来到深山草场的森林旁支起帐篷开了野店。
虽然同样是方便了牧人,困住了自己,但此行的目的很明确:
打听到深山森林里有野生木耳,李娟的妈妈想一边做小卖部生意,一边进山采摘拿到县上卖。
采摘野生木耳的难度百转千回,但极有本事的妈妈还是辗转成功了。
第一年,晒干的6公斤木耳拿到县里全部卖空,80元一斤。
城里的人逐渐知道了这种好东西,开始纷纷求购。
野生木耳的价格从80跳到100,再跳到150,200,300,400,到最后一票难求。
李娟一家属于采摘木耳的先头部队,自然尝到了甜头。
正当生活看似在恒久的平静后终于要扬帆起航,浩劫却在临近。
越来越多来山里讨生活的人看中木耳的商机进山采摘,当副业,甚至当主业。
尽管木耳的价格水涨船高到300-400一斤,因为竞争商家众多,李娟家的收成反而下降了,第二年收入大打折扣。
不愿服输的妈妈再一次剑走偏锋。她趁冬天人迹罕至时进山采摘,打一打时间差。
零下40度的天气,进山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满脸冻疮,手上脸上都是渗血又凝固的口子。
但即便这样,木耳的产量终究还是极其有限的。
更不幸的是,人类过度涉足原始森林,导致第三年爆发了一种新型瘟疫,所有的牛羊牲畜被宰杀,森林也因为争夺利益打架滋事的事件日益增多,而被管制起来。
到了第六年。木耳彻底消失了。
木耳生意的兴盛和戛然而止,像一出荒诞剧,李娟一家见证了全程。
这看似突然的变革,其实早在暗中埋下了伏笔。
正如李娟写到:伴随着木耳到来的事物,在你终于感觉到它的到来时,它已经很强大了,已经不可回避了。
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对生活在山里的人来说,与世间万物唇齿相依,是究极的生存之道。
在木耳消失后,李娟一家稍作整理,又轻飘飘的挪到了山上,过回原来的生活。
对她们来说,生活就是在得势时努力抓取,失势时轻轻放过。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过就完了。
李娟说,我出于年轻而爱上了麦西拉。
出于年轻而爱上一个人?那会是怎样的心境?
他们在乡村舞会上相遇。
“麦西拉就像个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软和清净的心,还有一双艺术的手。”
这段感情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她甚至没告诉过麦西拉。
但这并不妨碍她对麦西拉的暗恋单方面热烈汹涌。
因为这份爱与其说是对麦西拉本人,不如说是对阿勒泰生活的美好期待:
在这样美丽着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话总是令人难过的,所以我就有所渴望了,所以麦西拉出现了……
麦西拉的出现,正好托举了她关于爱情的渴望和想象,这就够了,她不是一定需要回应。
她那么洒脱,是因为在她心里有一幅画,这副画上的阿勒泰万物可爱:
画中除了有她喜爱的美丽男子,还有很多东西都让她驻足和欣赏。
她会花半天时间观察变幻莫测的云朵,用几千字描述一场石头上的午睡,也会扒开草丛静静观赏一汪清澈的泉水:
“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然后看到泉底的砂石,最后才看到水。它更像是一汪清澈的空气。”
因为她把自己鲜活而充满爱的内心,投射在阿勒泰的现实中,把阿勒泰的一切也变得更生动。
这种信念,甚至能让她过滤现实生活的挣扎,穿越恐惧,在心中只留下欢快轻松的种子,连恐惧也像是故意装腔作势的可爱憨憨大反派。
心看到什么,外界就呈现出什么。
李娟的阿勒泰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阿勒泰本来美丽,更是因为“这个阿勒泰”早就存在在她心里了。
所以,一个人喜欢过怎样的生活,重要的并不仅仅是一定要到达某个地方,得到某个人或物,而是首先要有一颗愿意去感受美好的心。
或许只要心中有阿勒泰,哪里都能变成阿勒泰。
我们向往李娟的阿勒泰,不仅是向往阿勒泰本身,更是向往那样豁达又明朗的心境吧。
在《我的阿勒泰》这部迷你剧中,有一个场景戳中很多人。
李文秀倚着大树问妈妈:你看,我虽然笨手笨脚的,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妈妈一边牵着骆驼一边看着她说:
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这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牛吃,有人用便叫有用;
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虽说这样的台词有些理想化,但这又何尝不是大部分生活于都市中的人的精神追求。
如果说,阿勒泰是我们心中的向往,其实我们向往的,不仅是那样的无忧和自由,更是一种对内心的治愈和消解。
原来,去过不被定义的生活也是一种意义,原来,人生真的不必追求“事事有用”。
文章最后,祝愿每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阿勒泰,希望我们的人生,都能收获内心想要的自由。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曹植《洛神赋》
作者 | 37度2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