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最近,抖音突然开始流行慕容云海告白挑战。

不少网友听着十五年前的台词,在评论区回忆青春。

怀念起了那个叱咤艾利斯顿,酷炫狂霸拽的慕容云海。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然而饰演慕容云海的张翰,却在十五年后因为一个又一个扑街霸总角色,成了内娱男演员中的“第一油物”。

但慕容云海另外两个好兄弟,却在演员道路上混一个比一个好。

饰演叶烁的魏晨,已经凭借《八佰》《三大队》跻身电影行列。

饰演端木磊的俞灏明,也凭借《那年花好月正圆》和《他是谁》中的反派角色,被认证成实力演员。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这哥仨的现状对比,反映出内娱演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演员转型的成功与失败”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演员转型”的定义。

有部分观点认为演过不同题材的剧,塑造过不同人设的角色,就不能算定型,更何谈转型。

但其实“转型”转的并不是角色类型,而是演员在路人观众心中的荧幕形象。

比如提到白百何,首先想到的是“小妞”形象。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让白百何一战成名。

《滚蛋吧!肿瘤君》再次巩固了白百何在“小妞电影”中的地位。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接下来的《分手合约》以及《被偷走的那五年》彻底让她成为“小妞”形象的代表。

之后白百何也演过《门锁》这种与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题材。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但她在观众心里的形象早已定型,一两个其他角色很难打破观众的印象。

细看白百何的作品,其实她靠这个形象接过很多戏。

类型化对她来说,甚至算得上一个优点。

既然如此,那演员为什么还要转型?

首要原因是拓宽戏路,提高竞争力

演员之于观众,就像商品之于市场。

成为类型化的代表固然能在单一赛道上获得较高关注,但也缩小了受众范围。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当某一类型作品逐渐式微,演员被市场选择的机会也会随之变小。

武打演员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武侠片和功夫片兴盛的时代,就连二三流武打演员,一年都能上好几部戏。

现在别说二三线了,就连张晋、谢苗这类本身实力过硬的演员,也只能在网大里面做主角。

所以,只有成功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演员才有更多选择权。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而对于前期专注偶像剧的流量演员来说,不转型几乎就是在自寻死路。

这里所说的偶像剧也包括披着现实主义的皮,演着偶像剧情节的剧集。

当然,这么说并没有任何看不起偶像剧演员的意思。

只是偶像剧区别于其他剧种,对演员的年龄和形象要求,更加严苛。

一部《长相思》火起来,直接就给饭圈换了一批“老公”。

可见内娱演员补货速度之快。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更可怕的是,如果不转型,可能一辈子都要在偶像剧里度过。

之后可选择的戏路也会越来越窄。

年轻时还能仗着颜值演男女主。

再不济也能混个男二女二。

再大一点就只能演男女主的爸妈。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再再大一点就只能演男女主的爷奶。

而一旦演上了爸妈,那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如果到了该演爸妈的年纪,还坚持演少年少女,那纯属就是为难观众也为难自己。

刘晓庆和蒋雯丽被全网群嘲的“丫头文学”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靠偶像剧大火,但后期转型成功的演员也不少,比如陈晓。

当年陈晓凭《陆贞传奇》火速出圈。

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长着一张偶像剧男主的脸,却不趁年轻多拍几部。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如今证明,他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即便演过很多偶像剧,观众也并没有类型化他的荧幕形象。

去年他在《尘封十三载》的表现,又让观众和市场看到了更多可能。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所以很多演员急于在三十多岁转换赛道。

毕竟内娱哪个演员不想像张译、秦昊、王景春、范伟一样,再大年纪也能演主角呢?

并且刚出道的演员前期提咖位还可以靠数据和流量。

但到了后期,想提咖位还要靠路人盘和奖项。

然而众所周知,影视行业的鄙视链不仅局限在话剧、电影、电视之间。

就连电影的类型和电视剧的剧种之间也存在鄙视链。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虽然偶像剧的存在是影视文化多样化的证明,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各大奖项中都比偶像剧受重视,这也的确是事实。

原因无他,偶像剧的深度和厚度,和现实题材剧集是有一定差距的。

演员老在偶像剧里打转儿,很难进入下一个提咖阶段。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因此,内娱演员转型的首选之路就是参演站在偶像剧上层的作品类型。

比如悬疑、谍战、历史、主旋律及其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在具体操作上,有人选择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先在同类作品中,成功塑造一个和之前出圈程度差不多,但不同类型的角色。

再开始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挑战更加复杂的角色。

最后尝试现实主义题材或主旋律作品。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魏晨虽然没怎么演过主角,也不是科班演员出身。

但他作为演员的进阶历程,其实挺符合这个路径的。

他以演员身份大火的作品是《一起来看流星雨》。

之后在《匆匆那年》中以乔燃这个角色再次出圈。

随后开始攻入主旋律作品《八佰》《金刚川》。

直到今年参演《三大队》,实现从偶像演员到演员的转化。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不过,走这种路径前提是每个阶段都需要匹配对应的资源。

没有合适的角色,再怎么规划也白搭。

上面这种转型路径算是比较常规的。

还有一种路径是先在目前固有的类型之外,找到更适合的戏路,再在角色中突破。

眼下通过这个路径取得一定成果的演员就是唐嫣。

她靠《繁花》中的汪小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角色类型。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甚至实现了口碑逆袭,路人盘也扩大了不少。

但之所以说她取得了一定成果,是因为转型能否成功看的并不是一部作品。

因为很多角色的成功不只是演员个人的成绩。

更离不开角色本身的适配度和导演的调教。

演员有没有转型成功,看的是后续能否持续输出被观众认可的另一种荧幕形象。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内娱公认朱一龙是近几年转型比较成功的演员。

《镇魂》出圈,是朱一龙演艺生涯走入新阶段的开始。

但以他的年龄走流量小生的路线显然是自寻死路。

因此他在《镇魂》之后接的几部剧类型各异,但都不是偶像剧。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其中包括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导演的宅斗剧《知否》;

盗墓题材的《重启之极海听雷》;

以及央视和新丽投资出品的谍战剧《叛逆者》。

从挑选合作团队以及后续的接戏类型上,就能看出朱一龙在转型之路上早有打算。

随后就在韩延的引荐下,出演了《人生大事》。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并凭借此片拿下金鸡奖最佳男主。

这部作品可以看作他第一阶段的成果。

后续《消失的她》与《河边的错误》持续输出的角色,同样得到了观众认可。

也正是因为后面这两部作品,让他的转型之路成功得毫无争议。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除了上面两种比较迂回的路径之外,还可以一步到位。

直接通过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实现转型。

大部分演员要走这条路,会首选参演正午阳光和新丽出品的剧集。

资源比较多的,一般会直接跨到院线电影。

不过事实证明,不是演了就能成功。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演员能不能转型成功,取决于一个根本因素:演技。

如果没有演技,就算演《战狼》也不可能转型。

在这件事上,张翰最有发言权。

2009年,张翰在《一起来看流星雨》中演霸总的儿子。

2022年,张翰在《东八区的先生》中演霸总。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中间2017年的《战狼2》并没有给他的演员生涯带来任何改变。

而没了年轻人灵气,还演霸总就只剩下油腻。

本以为一部《东八区》至少能让张翰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没想到,他仅仅转了题材,却没转演技。

他在年代剧《珠江人家》里再次拿出了油出天际的霸总演技,给观众添了一波吐槽素材。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其他流量演员演完正剧,依旧原地踏步的例子在内娱比比皆是,咱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朱一龙能转型成功,其实还是靠提升演技。

虽然《消失的她》质量有争议,但朱一龙的演技没有。

他的三部电影作品,塑造的是三个不同的形象。

面恶心善的痞子殡葬师莫三妹;

心狠手辣的渣男何非;

在疯癫和清醒之间来回摇摆的刑警马哲。

细看每一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人物,没有演技支撑,很难立起来。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因《镇魂》出圈的另一位演员白宇,能成功转型凭的也是演技。

《沉默的真相》刚开播时,观众普遍认为白宇演技和廖凡、宁理相比,还欠些火候。

虽然没拖后腿,但一些桥段能明显看出表演痕迹。

剧情进展到后期,江阳这个角色逐渐复杂。

可没想到演员演技却肉眼可见的进步。

直到今天再次重温这部剧,依旧会被江阳丢钱包那段戏搞到泪崩。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其实很多路人盘很大,演啥观众都爱看的好演员,也会有转型焦虑。

毕竟老演同一种形象的戏,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只不过他们有演技打底,转型只需要一个契机。

就像大家认可范德彪,也同样认可王响一样。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总之,演员转型不是什么坏事,没必要避而不谈。

但不管往哪个方向转,提升演技才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还有哪些大家认为转型比较成功的演员,可以在评论区提名!

今天就说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梅子

别演了,观众都看吐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