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又出了一部小爆款。
拿下播放量周冠军。
超过了《三体》《寄生兽:灰色部队》等大制作。
鱼叔好奇去瞄了一眼,果然不简单。
这是一部真实罪案纪录片,讲述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杀人案。
而且,案情让国内观众也很有代入感。
因为它不仅发生在亚裔群体身上。
更和东亚教育问题、原生家庭话题息息相关。
看过之后,除了震撼,也能引发不少思考——
《双面女儿弑亲案》
What Jennifer Did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以北的一座城镇。
这里七成以上的人口是少数族裔,其中大部分为亚裔,人们安居乐业,犯罪率很低。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祥和的社区中,惨案发生了。
2010年11月的一个晚上。
越南移民潘氏夫妇的家中,突然闯进来三个陌生男子。
惊慌中的夫妇二人,照着劫匪的话做,交出了身上所有的现金。
可还是没能逃过一劫。
他们被拖进地下室,紧接着,砰砰砰几声枪响……
妻子当场毙命。
丈夫重伤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生死未卜。
唯一的幸存者,是他们的女儿詹妮弗。
当时她被劫匪绑在楼上,没有大碍。
如此恶劣的罪行,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居民人心惶惶,都害怕自己是下一个受害者。
警方则苦于线索太少,无从下手。
监控画面虽然拍到了三名劫匪的身影,但模糊到难以辨认。
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个案子似乎不止是入室抢劫杀人这么简单。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动机存疑。
潘氏夫妇都在一家汽车零配件厂商工作,不愁吃穿,但绝对算不上有钱人。
从财力来看,显然不是抢劫犯的「最佳目标」。
何况,案发后屋内的手表、相机、首饰等值钱物品都没被动过。
这也不符合劫匪的通常做法。
那么,会是仇杀吗?
据邻里反映,夫妻俩平日里为人低调老实,极为勤恳节俭。
从未结仇,更没有掺合什么非法勾当。
因此,也可以排除仇杀的可能。
真实的作案动机,还是一团迷雾。
其次,为什么放过女儿。
按照女儿詹妮弗的说法,她之所以没被杀,是因为「很配合劫匪」,没有反抗。
但这不合逻辑。
留下活口,就等于留下了目击证人,对劫匪来说后患无穷。
于是,警方详细询问了詹妮弗案发当时的状况。
对方回忆自己是如何被劫匪绑起来,又如何拿到手机报警。
说着说着啜泣起来,完全沉浸在悲伤中,看上去也没有可疑的地方。
在旁人眼中,詹妮弗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学习成绩优秀,又多才多艺。
她爱好花样滑冰,差点要去参加奥运会。
还极其有音乐天赋,弹得一手好钢琴,赢得所有的比赛,让老师赞不绝口。
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怎么就惹上了无妄之灾?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进展出现了。
詹妮弗的父亲从昏迷中苏醒。
而他的证词,直接引发了核爆级的反转——
案发当时,女儿根本没有被绑在楼上。
相反,她在屋里自由地走动。
还和劫匪像朋友一样谈笑风生。
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父母被开枪射杀……
看到这,鱼叔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立刻想到了海报上詹妮弗的头像。
半边笑得天真灿烂,半边阴沉神秘,似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夜之间,詹妮弗从受害者变成了重大嫌疑人。
警方这一次派出了测谎专家,与詹妮弗展开对话。
果然,揭开了那个令人不愿相信的真相。
这一切的幕后主使正是詹妮弗。
她花钱雇人枪杀自己的父母,并伪造出入室抢劫的假象。
是什么令「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恶魔?
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症结就在于原生家庭矛盾。
詹妮弗在外人眼中的那些光环,其实都是父母十几年如一日极端「鸡娃」的结果。
她从四岁开始学钢琴,以及花样滑冰。
每天必须滑到晚上十点,然后回家继续学习到半夜。
可想而知,她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正常的童年。
她对父母的恨意,那时就已经埋下了。
但她没有向外发泄,而是选择伤害自己。
小学时她就有了自残行为。
胳膊上满是一道道刀子割过的疤痕。
随着詹妮弗升入中学,对父母的恨意也与日俱增。
她不被允许参加任何派对聚会,不能去朋友家玩,就连旅游都只能是和父母一起。
高中开始,詹妮弗变了。
表面上,她还是科科拿A,无懈可击。
实际上,所有的成绩单都是她自己伪造出来的,她只拿了B,排在年级下游。
在此期间,她偷偷交了个男朋友。
对方不学无术,关键还是个毒贩。
可詹妮弗沉浸在男方对她的「关心」当中,无比上头。
临近毕业,她嘴上应承父母,会考上多伦多大学读医科。
但由于挂了科,她连普通大学都没得上了。
为了瞒过父母,她干脆将错就错,假装真的在读多伦多大学。
趁这段时间,她和毒贩男友约会,去他家里留宿。
詹妮弗自以为能这样一直瞒下去。
直到一天,她谎称自己在一家医院做志愿者,却被父母发现她没有相关证件和制服。
终于,纸包不住火了。
父亲雷霆震怒,不敢相信引以为 傲的女儿竟然满嘴谎话,说着就要将她赶出家门。
在母亲的劝说下,才退了一步,改为禁足,没收手机,要求她重新读高中,重新考大学。
并且不得再和毒贩男友来往……
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詹妮弗心中的恨意,终于变成了杀意。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让鱼叔感到细思恐极的地方。
「鸡娃」很常见。
但「鸡娃」和「杀人案」的联系却不常见。
这个案子,就用最残酷的方式让我们看到:
极端控制狂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是走向自戕,就是走向伤人。
因为这对孩子的影响不止是巨大的压力,更是人格的残缺。
孩子的人生被迫与父母紧紧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孩子自己则变成了「空心」人,没有主见,不敢表达。
父母安排的人生,就算不想要,也全盘接受。
毕竟,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没有比让父母失望更恐怖的事情了。
就像《年少日记》当中,10岁男童跳楼自杀。
同样是因为高压、病态的家庭教育,剥夺了孩子的主体性。
当他得知父亲讨厌自己,母亲因自己而离婚时,整个天都塌了。
对他来说,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家人才能快乐。
詹妮弗则是另一种例子,她最终没有自杀,而是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她觉得只有父母消失了,自己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而她对于毒贩男友的依赖,与其说是「恋爱脑」,不如说是家庭创伤的一种自我代偿。
本质上是一个不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从一个依靠转向另一个依靠。
包括她雇佣的劫匪,也是男友的朋友介绍的。
其实临近案发前,她曾经动摇过,但男友又说服她继续杀人计划。
最终,酿成悲剧。
整个案件当中,最令人心痛的莫过于母亲中枪前,对劫匪的哀求:
「别伤害我女儿。」
但有时,最深刻的伤害正是来自于最亲密的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