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前有《追风者》,后有《群星闪耀时》,都是以1930年代为背景、带有谍战元素的近代革命剧,均品质不俗。主人公的身份以及剧中所包含的元素虽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追风者》的主人公魏若来是个平民青年,《群星闪耀时》的主人公华桢(李现 饰)彼时是国民党高官的儿子;《追风者》是金融+谍战,《群星闪耀时》是警察探案+谍战……但它们又共同昭示着近代革命剧中一种新的叙事范式在崛起——以时代青年信仰的建立为主线。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华桢/向远生(李现 饰)

传统的革命剧更多直接展现革命先驱的英勇斗争,比如谍战剧的着重点在于情报战的斗智斗勇、险象环生,主人公的信仰建立往往在故事一开始已经完成、或者不会占据剧情太多篇幅;《追风者》《群星闪耀时》的新范式中,主人公从对革命的陌生、误解甚至抵触,到逐步接触、理解直至投身其中的过程成为叙事重点,谍战元素反而只是一个背景。《追风者》魏若来直到快大结局时才入党,《群星闪耀时》也将清晰地呈现华桢从革命的“闯入者”,到“局中人”,再到“同行者”的全过程。

这一叙事范式,更为“年轻态”。年轻的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伴随着思想觉醒、信念确立和人格升华,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年轻观众能够在角色身上看到自身的影子,更有共鸣,作品具备更强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这类作品往往也采用年轻帅气具有流量效应的演员出演主人公,比如《追风者》的王一博、《群星闪耀时》的李现,既增加剧集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也能吸引年轻的粉丝群体观看。

这一叙事范式的重点与难点是,如何有说服力地呈现主人公的信仰建立过程。编剧是成败的关键。《追风者》编剧翁良平受到不少好评,《群星闪耀时》的黄琛、蒲维也非常值得信任。二人此前合作的《隐秘而伟大》是一部口碑极好的谍战剧(21万人打出7.9分),这一次在《群星闪耀时》依然高水平发挥。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剧之间也有联动:十年后,华桢就是夏继成,孟多慈变成了沈青禾。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右图为《隐秘而伟大》,我党隐蔽战线的战士夏继成和沈青禾

由于出身与经历不同,华桢的信仰建立过程,与魏若来截然不同。当然了,在信仰建立之前,他们一定会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他们具备朴素的爱国情怀、善良、有正义感、英勇无畏等等。

华桢一开始只是帮恩师邓铭远(曹磊 饰)将一本书从南京送到上海,却遗憾发现恩师的友人在旅馆中被杀害。本只打算在上海“一日游”的华桢,成功阻止凶手灭口,救下这场危机中的唯一幸存者孟多慈(李祉默 饰)。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华桢帮恩师邓铭远(曹磊 饰)送书

后来,华桢得知,恩师邓铭远是共产党,与邓铭远、以及这起命案中的人有瓜葛,都可能惹来祸端。当时是“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正对共产党人进行大规模镇压与迫害。

摆在华桢面前的选择是:是否冒着风险保护孟多慈?当孟多慈用一条项链和23块钱雇华桢查案,华桢是否答应?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华桢最终还是答应孟多慈(李祉默 饰)

经过一番纠结后,答案不言自明:华桢没有明哲保身,而是选择勇敢地介入,承担起保护小女孩的责任,彰显了他深沉的同情心和坚定的正义感。他化名向远生,成为上海公安局十六铺分局第四警察队的一名基层警员。

如果说魏若来的信仰建立,经历了一个由“错”到“对”的过程,那么,华桢的信仰建立,则是一个脱离群众的“精英”走向“大众”的过程。

作为军政部次长的儿子,华桢出身权贵,他受过良好教育,英俊帅气,温文尔雅,但多少也有点“高不可攀”。如果说华桢身上有什么大的缺点的话,就是他不自知的“精英主义”,他一开始是脱离群众的,也不相信群众的力量。

他到四所只是“扮演”基层警察,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四所的一员,他在调查命案时也没有多少团队合作意识,他随时做好离开四所的准备。他要的只是“警察”这个身份去查案,而不是他相信四所的其他警察有能力帮到他什么。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华桢一开始是有点“高高在上”

这体现的是精英心态下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将实现正义的重任寄托在个人的英雄行为上,认为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现状。他没有意识到,解决一些艰难的问题,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组织合作与制度建设。只依赖个人英雄行为,反而可能导致行动的孤立、短视和有限效果。

虽然有精英心理,华桢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一度准备从四所辞职,原因是他发现深入调查会影响到四所其他基层民警生活,“四所的人都是靠当警察养家糊口的,我不想把这么一个小小的警察所卷进来,把他们原本的生活打乱”。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华桢不想连累四所

在他提交辞职后,与四所的另一名新晋民警骆珉敏(任敏 饰)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对话。华桢要求四所放弃查这个案子,因为四所没这个能力,而且还可能被处罚,“这么做毫无意义,值得吗?”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华桢认为,普通人就别冒险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

骆珉敏则回道:“可能你觉得不值得。这就像医生不能选择病人,军人不能选择战场,我一直觉得警察也是一样。”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骆珉敏(任敏 饰)真正把职业作为信仰

这段对话是两个人价值观的冲突。华桢的出发点是保护四所,但他潜意识里,认为四所这种基层力量“没有意义”,四所的队长陈浩(周游 饰)与骆珉敏所信奉的“匡扶正义、守护百姓”只是一种理想化、但幼稚的信仰。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陈浩(周游 饰)亦坚定地践行“匡扶正义、保护百姓”

这暴露出精英主义的另一种普遍倾向:认为社会变革和正义的实现主要依靠少数精英人士的行动,老百姓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华桢忽视了广大民众的主体作用和集体力量。实际上,民众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受益者,更是推动者,他们有权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诉求,争取权益,共同塑造公正的社会秩序。

有精英主义倾向、脱离群众的高官子弟华桢,从什么时候才逐渐走向大众?这无疑是他的“选择时刻”。

《群星闪耀时》的剧名来自茨威格著名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剧中翻译为《人类的选择时刻》)。华桢曾向陈浩阅读了序言中的一段:“这种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十分难得。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我想在这本书中,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这样一些群星闪耀的时刻,我之所以如此称呼它们,是因为它们宛如星辰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普照着终将消失的黑夜。”与《人类的选择时刻》的各种紧密关联与呼应,让《群星闪耀时》的剧本充满文学性,也极大升华了主人公的“选择时刻”。

华桢的“选择时刻”,可能是他从恩师手中接下这本书的时刻,可能是他从火车上折回去帮助孟多慈的时刻,然而,他信仰建立的关键时刻,一定离不开这一刻:在极度危险和痛苦的情况下,骆珉敏坚持抵抗,坚决不让歹徒逃脱。骆珉敏的坚毅不屈、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无私奉献、勇敢无畏,让华桢的内心深深震撼。他痛心于骆珉敏被如此残酷殴打,他恐惧骆珉敏会因此失去生命,他也是平生第一次意识到小人物的力量,意识到什么是信仰。

虽然这时的骆珉敏还未确立她的共产主义信仰,但她已经深深建立起一个警察的信仰:“匡扶正义、保护百姓”。为了践行这个信仰,她可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哪怕遭受非人的殴打也不放走歹徒,垂死挣扎也要留下证据。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骆珉敏誓死践行警察的职责

这就是信仰!它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认同,即使面临物质损失、挫折困苦,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也不为所动,因为个体在信仰中找到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和价值。

华桢意识到他错了。对于陈浩、骆珉敏这样有信仰的人而言,践行信仰,才是他们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华桢又有什么立场,傲慢地替四所的人做出“这么做毫无意义”的结论呢?

华桢收回辞呈,他决定留在四所。这是他至关重要的“选择时刻”,他意识到大众的力量,他开始走向大众。这是他向我党靠拢的真正开始。

《群星闪耀时》:一个时代精英如何走向大众?

望着骆珉敏空着的位置,华桢做出他的“选择时刻”

《追风者》与《群星闪耀时》,是时代青年成长大剧的成功实践。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青年,有不同的成长路径,他们的信仰建立过程也各不相同。编剧的核心使命,是让信仰的建立过程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从而抵达当代年轻观众。

有人说,如今是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与其说如今信仰缺失,毋宁说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更加宽泛。它可以是道德信仰,对于诚实、公正、善良等基本道德原则的坚信和践行;可以是人生信仰,对个人价值和目标的追求,或事业理想,或学术追求;也可以是社会信仰,致力于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公平正义等愿景……

如果你对信仰的建立无从下手,不必自责不必慌张。《群星闪耀时》给出这样的提醒:在人生每一个重要的“选择时刻”,做出正确选择,这或许就是你人生中的“群星闪耀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