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北初心没有变过 写剧本是另一种满足

  伊北觉得童瑶和陈晓都跟《小日子》的原著人物很贴合。

  由陈晓、童瑶领衔主演的都市家庭伦理剧《小日子》于近日收官,这部作品改编自作家伊北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新时代小夫妻是如何平衡家庭关系与亲子关系的故事。

  从《小敏家》,到《熟年》,再到近期热播的《小日子》,接连三部影视改编作品的成功让伊北成为家庭题材领域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近日,作家伊北接受南都娱乐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的心得体会。 采写:南都记者 余晓宇

  谈《小日子》

  用悬疑包装家庭故事的内核

  《小日子》创作于2020年,讲述的是关于城际、代际,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冲突。

  伊北告诉记者,他很早就有过写这个故事的想法。他的许多朋友都经历着相似的迁徙路径——在中小城市长大,再到大城市生活,靠着父母半生的积累才能负担高额的房价,在大城市立住脚。他观察到,当这份沉重的亲情在子女结婚生子后介入到夫妻关系中,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干扰到夫妻关系。“一个正常的家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是大于亲子关系的。但在中国这一轮城市化的迅速过程当中,这种亲情关系有时候大于了夫妻关系,从而带来了矛盾。”

  原著从一条神秘的匿名短信开篇,以女主角顾茉莉的视角展开,和伊北的其他家庭题材小说相比多了几分悬疑色彩。这条悬疑线的设计灵感源自伊北朋友的类似经历,在他看来,这个故事如果用正面全知的视角来写,会非常宏大。“如果以这种悬疑的方式一点点地剖开,相对比较有趣一点。”

  在《小日子》出版时,伊北曾说过,这本书在他的作品序列中很像镇江菜——水晶肴肉。那是他在江苏读书时爱吃的一道凉菜,焖煮到酥烂的猪蹄肉外边裹着一圈像水晶一般剔透的卤冻。“它本身还是肉,但是在形式上创新了之后,是不是可以给人一个最起码视觉上的新奇。”伊北向记者解释,《小日子》的内核还是讲述家庭的故事,只是他在创作时对“烹饪手法”做出了一些改变。

  这是伊北第三部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的作品,在筹备过程中,制作方曾几次登门拜访,与他从主题、人物和剧作结构进行沟通。

  电视剧的选角,在他看来也和原著人物十分贴合。“童瑶演的茉莉看上去就像一个江浙沪的富家独生女孩。”陈晓更不必说,剑眉星目大长腿,和原著中的外形描写如出一辙,还和朱劲草一样都是安徽人。

  伊北还记得,陈晓在第一次见到他时就主动找他探讨角色。“因为(小说)是以女主的视角(展开),等于男主的所有感受都是隐藏的,所以他也在跟我探讨朱劲草这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他痛苦的点是在哪儿,他跟父母的关系、跟茉莉的关系。”

  相比《小敏家》和《熟年》,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剧集,《小日子》的体量都偏小。从小说到电视剧,要将女主的折叠视角展开成正面全知视角,改编起来也是考验。伊北坦言,开播之前他也担心这部只有26集的生活剧能否在同期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好在,从结果来看,它的表现还不赖。

  谈创作

  发表渠道只是载体 创作初心始终如一

  毕业之后,伊北先后在出版社和文学杂志担任编辑,业余时间的写作便以散文随笔居多,也有过不少作品发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北觉得这样的创作并不能完全满足他的表达愿望。

  “我是觉得写那些随笔散文有一点太囿于事实了,你是受制于这个事实的,我的愿望还是很想虚构,你的自由空间更大一些。”在他的认知里,现实生活是非常庞杂的、无序的,“但是创作小说,你可以理出一个你的逻辑,理出一些你看到的意义,而且尽可能地勾勒出生活的样子,这也是我创作小说的一个初衷。”

  怀着这样的初心,伊北在2016年开始重新写起长篇小说,一直写到了现在。与创作早期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把阵地转移到了网络阅读平台。

  还在文学期刊工作的时候,伊北就已经发现期刊的预订量在逐年下降,这也意味着读者群体在不断缩小。当决定重启长篇创作时,他也曾陷入选择的两难。“一条可能还是传统的路子,写长篇,然后寻找发表的渠道,然后另外一条是到网站上去发。”

  文学期刊刊登的小说以中短篇为主,留给长篇小说的版面十分紧张。“我曾经在文学期刊工作过,排期是非常长的,可能你这个稿子通过了,都要排个一两年,这个周期很慢。”伊北表示,在网络平台连载,“快”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你可以第一时间就得到一个基本的曝光,不至于压个一两年还不见天日。”

  他坦诚表示,希望迅速得到读者的反馈。“因为尤其是对于初期的写作者,需要不断地鼓励,你才能继续坚持下去,尤其是这种长篇,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或者永远都是一些负面的反馈,对自己的创作信心也是一种消磨。”

  考虑到自己的作品和动辄上百万的超长篇网络小说差别太大,他选择了和自己作品风格更接近的豆瓣阅读。“当时也没有编辑邀请我,都是陌生的,就在上面写了。”伊北笑道。

  谈及选择网络连载对自己的影响,他也说其实会有压力。“因为你不能断更,尽量不要断更,每天都要提供新的创作。”某种程度上,这种方式也对伊北的文本表达有所塑造。“你需要吸引读者,自然而然地就会想方设法在故事中增加它的可读性,每天留下一些钩子。”他说,“这种创作方式跟电视剧有相似之处,这种(网络连载的)文本天生可能就跟影视有一种亲缘关系。”

  近两年,伊北又回归到传统文学出版的道路上,他的最新作品《花路》便是直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他认为,不管是哪一种发表渠道都可能诞生出好作品,比渠道更重要的是创作者的态度。“最终,哪个作品能够流传下去,能够成为一个经典,这个并不是由你的发表渠道来决定,这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

  和他的创作初衷一样,伊北的豆瓣签名至今未变:“我想我说故事的初衷就在于抵抗人生的无意义。”过往作品以家庭题材居多,但他也一直在创作不同类型的故事。他透露,手头正在写的新书描写的是2000年代的校园友谊。

  “这个年纪的人我没有写过,但是那个年纪又有一些他们的特点和想法,包括他们的情感认知已经成人化了,但是又没有完全独立出来,在将要迈入社会又没有迈入的阶段,承受着高考的压力和家庭的变化,其实是很值得书写的。”伊北说。

  谈影视改编

  理想状态是每一个环节都能加成

  《小敏家》和《熟年》的接连热播,再到如今的《小日子》,由伊北的小说改编的三部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很感谢《小敏家》。”他直言自己是幸运的,《小敏家》不是他第一个售出的影视版权,却是让他在观众、行业和市场面前打开知名度的第一部播出作品。“没有作品的呈现,对作者肯定是有影响的,等于是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但《小敏家》播出之后,肯定市场上就认识你了,是吧?你就不用再反复解释你是谁,所以说有播出的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很重要。”

  写作至今,伊北售出的影视版权不少,尽管是版权热销作者,但他不得不承认:“你是头部也好,腰部也好,其实在整个产业链条上都是比较弱势的。”

  现在,伊北在选择合作公司时也会评估对方的基本情况和以往作品。“做过什么、有没有这个实力,然后将来的改编方向也会问一问,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凭直觉,因为你要看最终操盘的人是谁。”他诚实表示,很多时候也要看运气,在这个充满着不可控的影视行业,能做的只是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就像老话说的,人各有命,每个作品也有它的命运。”他提到自己第一部售出版权的作品《爱情定制》,那还是在2013年,当时的合作方说要请安建导演来执导,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拖到了版权到期也没能启动,没成想安建导演却在10年后拍了他的《小日子》。“这就是缘分。”伊北感慨。

  在能力范围内,他也会给予改编作品最大的支持。

  “其实作为原著作者,肯定是希望有一定的还原度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强求。”伊北对于影视改编的态度很包容,“我的底线就是著作权法的底线,就是法律的底线,著作权法有一条叫保护作品完整权,只要是改编的作品,对于我的名誉没有重大的损害,我基本上都还是宽容的。”

  他打了一个比方,原著小说对于影视方来说是一个原材料,影视方要用它炒一道成品菜,就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一些处理。“比如一棵芹菜,他会把叶子摘掉一些,叶柄他会给它摘掉,再开始处理素材,做成自己心目中的一道菜,这道菜代表了他自己的一个审美喜好和他的制作水平。”

  对他而言,影视改编最理想的情况是——“我可能在小说中有贡献,然后导演有贡献,编剧有贡献,演员有贡献,如果每个人都能为整个文本作品加成,最后出来的会是一个相当好的作品。”

  正在拍摄的《六姊妹》,是伊北第一次做编剧,改编的也是他自己的小说。这是一个上世纪发生在淮南的家庭故事,因为背景是伊北的家乡,制作方主动邀约他做这部戏的编剧。“写的是我家乡的事情,我也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去把编剧工作做得更落地一些,做得更好一些。”伊北被说服了。

  《六姊妹》的剧本创作长达两年,比原著小说创作周期还要长一倍不止。这对伊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作为编剧深度参与到一部作品的创作中,给予他的是和创作小说不一样的满足感。

  他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在片场,他听到邬君梅在表演时说到带有淮南地方色彩的“安泰日子”。过后,邬君梅告诉伊北,这个词是梅婷特别提醒她要说的。“文本里有,梅婷老师觉得这个词特别重要,也特别好。我就觉得这也是一种惊喜,因为如果不是我自己编剧,或者是没有我原本的小说,可能其他编剧写就会没有(这个说法)。”

  他笑称,自己已经体会到了剧作家的幸福,虽然不执着为所有作品编剧,也愿意在机会合适的情况下参与更多剧本创作中。“写都市情感的,写当下生活的,可能其他编剧来也可以加分,我会放手让他们去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