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今天聊聊美剧《万花筒》。

片名Kaleidoscope (2023)。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我们可以将本剧看做是Netflix的一次花哨实验,非线性的创作形式很有趣,但故事却平淡无奇。

以往观众习惯按部就班地看完电视剧,但《万花筒》通过随机顺序出现在每个Netflix用户面前,让观众拥有了更多选择。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在实验性质上确实非常有趣,但它并不足以成为我们看电视的又一次剧变。

关于故事情节,《万花筒》讲述了一个跨越二十多年的抢劫故事。故事包含了新仇旧怨、猛男越狱、劫匪集结、复杂的保险库和更为复杂的计划,甚至还融入了源自真实世界的灵感。但让人遗憾的是,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亮点,缺乏令人惊叹的情节发展或深刻的内涵。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本剧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无论以什么顺序观看,整个故事仍然合乎逻辑,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有了更多的自由和互动性。

观众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观看这部剧,只有一个规则:必须在最后观看季终大结局《白色》。这种规则的确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增加了观众的期待感。

对于每个Netflix用户来说,集数顺序都是随机的。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严格来说,这并非Netflix首次为不同观众推出不同的剧集顺序。

在此之前,已有观众注意到《爱、死亡和机器人》第1季的剧集顺序因人而异。有人认为这是Netflix基于从观众的观看历史中收集的个人信息,但Netflix对此予以否认。

而《万花筒》是首次将剧集顺序的差异作为一种独特的营销策略。这一策略无疑极具吸引力,因为它使得每个观众的观看体验都充满了个性。由于这种独特的观看体验,观众们有动力将自己的观感与以其他顺序观看该剧的其他人进行比较。

《万花筒》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它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的线性叙事模式,增加了剧集的趣味性,也使得观众能从不同方式理解故事。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万花筒》一共九集,每集以不同颜色来区分,而不是常规的数字,每集讲述了案件发生的不同时间段的故事。

观众在欣赏这部剧集时,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按照打乱的顺序观看,只要最后一集观看《白色》即可。或者也可以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逐步揭开案件的神秘面纱。

第1集《黑色》是总览或者概述,

第2集《黄色》发生在抢劫6周前,

第3集《绿色》发生在抢劫7年前,

第4集《蓝色》发生在抢劫5天前,

第5集《橙色》发生在抢劫3周前,

第6集《紫色》发生在抢劫24年前,

第7集《红色》发生在抢劫后的隔天上午,

第8集《粉色》发生在抢劫后的半年,

第9集《白色》是实施抢劫的当天。

除去第一集的总览和最后一集的抢劫过程,每位观众都可以以不同的顺序观看到剩余的七集。这种随机性看起来很有诱惑力。

每一集都围绕着抢劫案展开,但发生的时间点却各不相同。这种设计让观众在最终揭晓结局之前,能够不断地填充细节、拼凑线索,感受到持续的紧张感。

《万花筒》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抢劫案的全过程。每一集都像是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片段,即使观众随意打乱顺序观看,也不会影响他们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理论上来说,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的作品。无论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人物顺序编排的选集形式,只要最后将各个部分汇聚到一起,就能够让观众按照任意顺序完成观看。这种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无疑为未来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万花筒》的抢劫部分故事是受到真实事件桑迪飓风的启发。

曼哈顿市中心在这场飓风过后失去了价值高达700亿美元的债券,这也成为了该剧的灵感来源之一。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剧中主要角色名字设计巧妙,其中一些名字是回文的,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独特的魅力:鲍勃(Bob)、萨拉斯(Salas)、雷/利奥·帕普(Ray/Leo Pap)、艾娃(Ava)、纳赞(Nazan)、汉娜(Hannah)。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遗憾的是,《万花筒》尽管在叙事结构上大胆创新,却未能完全激发观众对角色共鸣。

不论观众选择何种观看顺序,剧中角色似乎都被困于一场无法逃脱的等待,等待抢劫开始。

其中的情节布局宛若一块散落的拼图,随着剧集逐层推进,那些看似精心设计的节点逐渐显现,然而它们所带来的往往是淡淡的释然与领悟:“哦,现在我懂了。”而非期待中的醍醐灌顶般的惊喜:“啊哈!一切原来如此!”这样的叙事效果略显平淡,缺乏意料之外的高潮迭起。

劫匪们智取保险库,运用精妙手段确实引人入胜,且不乏扣人心弦之处,但历经七集铺垫,难以满足观众对剧集进程所付出的情感。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万花筒》在其非线性叙事手法上,与Netflix颇具颠覆性的互动剧集《黑镜》系列的《黑镜:潘达斯奈基》相近,这部互动剧作几乎将传统的观影体验升华为一场虚拟现实与叙事抉择交织的视频游戏。

看到这类创新实验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但在实际效果上,《万花筒》的非线性叙事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实验阶段。

按“随机”顺序看完这部剧集后,再选择按时间顺序重新观看,实在是一种极为有趣的体验。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非线性观看无疑是《万花筒》的一大吸睛亮点,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每当一集帷幕拉开,创作者就必须面临一项艰巨任务,即确保每个角色无论在哪一集开场都能够迅速且清晰地自我介绍,以免观众因首次接触该剧的某一集而感到迷茫。

这样一来,角色的发展空间便遭到了无形的挤压与限制,因为在每一位观众眼中,他们观看的每一集都有可能是自己对剧集故事的初始印象。为了适应这种随机化的观看模式,剧中的角色不得不始终保持一种原型状态,不能过于偏离最初的设定,也无法拥有足够的时间跨度去展示丰富的性格转变或心灵成长历程。这无疑是对编剧功力和导演智慧的严峻考验,他们需要在有限的叙事空间内,创造出既能独立成章又能串联全局的人物形象,以此维系住观众的好奇心与追剧热情。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万花筒》以其非线性叙事的创新模式吸引了诸多关注,然而,这一核心卖点却未能掩饰其内在故事创意的匮乏。透过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剧本的刻板措辞、频繁出现的老套桥段以及冗长繁复的背景铺垫,均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剧集魅力。

本剧的观看体验较为一般,但噱头足以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你让我极限二选一的话,我更喜欢看到《纸钞屋》一样情节紧凑、人物鲜明且构思精巧的故事,而不是《万花筒》一类倚重噱头而轻视实质内容的剧集。

非线性叙事实验——《万花筒》

非线性叙事创新吸睛,

角色受限于观看模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