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1994年的第一天,从星期六开始。

黄历上记载,值神朱雀,宜动土、栽种。似乎,昭示着好事发生。

那年3月21日,第6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有两部华语电影罕见地同时入围“最佳外语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香港选送)和李安的《喜宴》(台湾选送)。

尽管,这两部电影是在1993年就上映了,却于第二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让世界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力量。由此,拉开了1994年“电影大年”的序幕。因为,当年出品的电影,不论华语,还是外语,都有颇多经典涌现——

华语电影有《活着》《饮食男女》《爱情万岁》《蓝风筝》《阳光灿烂的日子》《大话西游》,王家卫一口气推出两部电影——《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而欧美电影包括常年盘踞口碑榜第一名的《肖申克的救赎》,以及在奥斯卡上打败它的《阿甘正传》,还有昆汀《低俗小说》、吕克贝松《这个杀手不太冷》等……

而今回望,如梦似幻。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1994年的经典电影。

尽管,一鸣惊人的姜文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要等到1995年才在中国内地公映,但其实,1994年2月春分时节就已经杀青,夏末制作完毕。

拍摄期间,姜文曾自称,经历了“多少次弹尽粮绝,又多少次起死回生”。在写给香港《电影双周刊》“导演的话”中,姜文说:

“有的人在悲观失望中离开我们,有的人疯狂地坚持着,更有的人被疯狂的人们唤作疯狗……”

1994年7月,《阳光灿烂的日子》混录完成,初见雏形。某天下午4点50分,姜文接到一通来自威尼斯影展主委会的电话,确认被提名。这使主创如同打了一针兴奋剂,加快了收尾工作——用一个星期做了20天的活儿。

当年10月12日,从威尼斯载誉归来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了一次内部放映。10月14日,又加映一场。

好评如潮。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姜文在拍摄现场给演员说戏。

踌躇满志的姜文,“导演魂”被彻底激起。当他向兄弟们谈及未来当导演的打算时,他们的反应是:

“卧槽,这个疯狗好像上瘾了。”

这段轶事,后来收录在姜文等人合写、关于《阳光灿烂日子》出炉前后的书籍《一部电影的诞生》中。姜文靠演员身份大红大紫,但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之后,他多了个“导演”标签——“上瘾”了。

在威尼斯期间,姜文和两名同样来自华语地区的导演“相见欢”。其中一个,是当年连续推出两部作品的香港导演王家卫,而另一位,则是来自台湾的蔡明亮(但他实质上是马来西亚人)。

在威尼斯电影节,《阳光灿烂的日子》主角夏雨斩获最佳男演员,憾失金狮奖;而王家卫凭借《东邪西毒》入围,却也没拿到金狮——金狮奖给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和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并列)。

三位代表两岸三地的导演,在威尼斯合了一张影。似乎,这是首次有三地导演齐聚一堂合影留念。

其时,王家卫还没有戴墨镜。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东邪西毒》原本是王家卫和刘镇伟联手成立的“泽东电影”首部作品。

1992年,徐克执导的《东方不败》大获全胜,香港票房收获3400多万港元。出于卖座的考虑,王家卫也从金庸那里拿到了《射雕英雄传》改编权。

拉来投资,找了演员,全部阵容敲定,剧组都已经成立了,剧本却还没踪影,杀青更是遥遥无期。王家卫自知难以交代,遂向投资方学者公司老板蔡松林建议先拍一版喜剧片顶上。

于是,刘镇伟在很短时间内,利用《东邪西毒》同阵容套拍了一部爆笑喜剧《东成西就》,无意中成为喜剧经典。最终《东成西就》斩获2600万票房,缓解了《东邪西毒》的制作压力。

因此,《东成西就》成为了泽东电影的创业作——而非更早立项的《东邪西毒》。有了《东成西就》,《东邪西毒》得以在比较宽裕的周期里拍摄。最终,《东邪西毒》花了王家卫两年时间,才在1994年制作完成。

但,王家卫也可以拍快片——同年7月上映的《重庆森林》,就是他在《东邪西毒》后期制作期间花两个月捣腾出来的。

1994年春,王家卫拍完《东邪西毒》之后,休息间隙,“我觉得应该为自己拍一部小电影。作为一个编剧导演,我有很多电影的想法,但一直没有开发出来。”他后来说。

有天,王家卫坐在咖啡馆中,几个故事概念突然“冒出来了”。原本有三个故事,前两个融入进了《重庆森林》,第三个成为1995年《堕落天使》的雏形。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不像《东邪西毒》星光熠熠(囊括了张国荣林青霞张学友梁朝伟刘嘉玲梁家辉张曼玉等一众当红明星),《重庆森林》中的大明星仅梁朝伟和林青霞,女主角王菲是刚入茅庐的“新人”,男二号金城武当时也才冒头。因而《重庆森林》成本很低,拍摄周期极短,是名副其实的“小电影”。

结果,《重庆森林》7月上映后,仅比9月公映的《东邪西毒》少了不到150万票房。199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上,两部电影再度“狭路相逢”,又是《重庆森林》大胜,包揽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核心奖项,而《东邪西毒》仅收获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等技术类奖项。

用了两年打造、群星云集的大片,居然“打不过”只花费两个月时间拍就的“小电影”,情何以堪!好在,都出自王家卫之手,否则这位导演要尴尬了。

拍摄《东邪西毒》时,张国荣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冲出亚洲,走向国际,渴盼能在欧美主流电影节获奖。公映之前,的确如愿于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提名,入围金狮奖,及最佳摄影奖。

但最终,仅摄影师杜可风获奖。

《东邪西毒》上映前后,刘镇伟便离开了泽东。那一年,他执笔编剧并执导了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这部电影虽然是1995年2月正式公映的,但拍好是在1994年下旬。

众所周知,《大话西游》在当年争议很多,新世纪来临后,却意外成为无厘头神作。

《大话西游》中,刘镇伟用了大量《东邪西毒》式台词,甚至于“至尊宝”这个角色名,都来自《东邪西毒》第一版刘嘉玲饰演的人物。

公映后,王家卫在影院看到周星驰扮演的“山贼至尊宝”,大笑。

他肯定想起了刘嘉玲被改掉的那个角色。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威尼斯载誉归来后,姜文的“导演魂”被彻底点燃,对拍电影这事越发“上瘾”,5年后,又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片《鬼子来了》,差点导致自己的导演生涯就此终结——因为,成了禁片。

事实上,在1994年,就有一部知名的禁片——张艺谋执导的《活着》。

1993年,张艺谋本想找余华改编《河边的错误》,拍成一部惊悚片。那时,余华刚到北京,生活拮据,当即答应,顺便把另一部发表在《收获》上的小说拿给张艺谋看,那就是尚未出版单行本的《活着》。

张艺谋拿回去看了一宿,改了主意,决定拍《活着》。《河边的错误》直到30年后才被搬上大银幕,由魏书钧执导朱一龙主演。

《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活着》则去了戛纳电影节参赛,还拿到了评审团大奖,葛优也收获了人生第一个国际级影帝桂冠(也是目前唯一一个)。

但乐极生悲,《活着》在戛纳获了大奖后,国内被禁了。

表面的原因是,电影未获准前往戛纳参赛,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在大银幕上呈现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像,才是关键所在。因而,在获奖当日,张艺谋还被禁止出国领奖。而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张艺谋也被禁用外国资金拍片,甚至于——稍有不慎,还面临不许再拍摄电影的危险。

张艺谋还想在国内拍电影,所以,他从未谈及《活着》被禁原因。后来的他,改弦易辙,从善如流,专攻商业大片,擅国家级盛会,终成一代“国师”,也终究泯然于世。

20年后,《活着》的编剧芦苇有一次在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时,罕见地谈起了这部电影的被禁,他说:

“《活着》被禁,合理不合理,大家自有答案。”

最终,华语地区仅有香港台湾公映了《活着》(1994年6月),2020年之前,《活着》还能在国内流媒体平台上看到,但之后也消失了。

余华曾说,他靠小说《活着》“活着”。但张艺谋没办法靠电影《活着》“活着”。

一个未经官方认证的事实是:文字的尺度要比影像大。

原因是什么?或许是后者影响力更大,所以,尺度才更小。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除了《活着》,1994年还有一部国产片也无缘内地只能在港台上映——那就是田壮壮的《蓝风筝》。

实际上,《蓝风筝》拍摄于1992年,也是描述了一个关于特殊年代的故事,但拿了香港和日本资金,所以尺度更大,以至于审查部门领导同志质问田壮壮:

“这电影拍给谁看的?”

由于有日资,得以顺利参加1993年的东京电影节,并获得最佳电影及最佳女主角奖(吕丽萍)。也因为这样,导致中国代表团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

虽然都是表现特殊年代,但相比陈凯歌《霸王别姬》的人性化,张艺谋《活着》的戏剧性,田壮壮的《蓝风筝》则有冷眼旁观的凛冽,更具冲击力。但由于表面上去很隐忍,因而,审查部门的同志在“拍给谁看”的质问后面,还补了一句:

“谁能看得懂?”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因而,《蓝风筝》始终未获审查通过,在国内断然不可能公映的,没办法,1994年8月25日,在香港上映,但场数有限,最终仅得100多万票房。

田壮壮因此片付出代价惨重——被禁当导演8年。那是这位导演正值创作力巅峰的八年。

尽管在国内被禁无法上映,但后来《活着》和《蓝风筝》一直在国内影迷中间流转,以前是DVD碟片,后来是“种子”——因而成为很多影迷心中的心头好。在豆瓣上,《活着》评分9.3,《蓝风筝》8.9分,都是名副其实、有口皆碑的佳作。

不过,1994年的国产片中,评分最高的电影并非《活着》,而是一部往往会被忽略的《背靠背,脸对脸》,评分9.5,14万人评价,入选豆瓣电影Top250第179位。

《背靠背,脸对脸》由黄建新、杨亚洲联合执导,黄建新、孙毅安编剧,根据刘醒龙小说《秋风醉了》改编。与1992年的《站直啰!别趴下》、1995年的《红灯停绿灯行》,组成了黄建新导演的“都市百态三部曲”。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流行写官场小说,而且都是基层的官场,像刘震云就有“官场 ”系列小说,比如《一地鸡毛》,1995被冯小刚改编为电视剧;而刘醒龙,也是那一代官场小说的佼佼者。

《背靠背,脸对脸》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官场“最细毛血管”的县市级文化馆,描述了一场“馆长争夺战”的隐秘幕后。尽管没有《活着》《蓝风筝》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揭露,但对中国官场有着极辛辣的讽刺意味,如同一部当代版“官场现形记”。

新世纪后,黄建新以主旋律电影的监制、导演为工作重心,从2009年《建国大业》,到近年的《长津湖》系列,算是开创了“新式献礼片”的流派。

从针砭官场,到大唱赞歌,仍受观众认可,这多少有赖于黄建新扎实的导演功底。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5-

1994年的法国戛纳,除了《活着》,另一部华语电影也大放异彩——《饮食男女》。这是李安的第三部电影,也是“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推手》《喜宴》。

《饮食男女》是首部作为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导演双周”开幕片的台湾电影。“导演双周”由新浪潮主将特吕弗于1969年创办,只做展映,不评奖,但有极高的权威度,入选其中,代表着被业界认可。

展映后,搞了个美食节,来宾络绎不绝,相当火爆,以至于李安不得不到后厨帮忙做菜——《饮食男女》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1995年第67届奥斯卡上,《饮食男女》也入围了“最佳外语片”,这是李安连续两年被奥斯卡提名。

《饮食男女》先后被好莱坞翻拍过两次,一部是纯黑人版的《灵魂大捕贴 Soul Food》,另一部名为《玉米粉圆饼汤tortillaSoup》,描述墨西哥裔的父辈关系——由此可见美国人对于李安这碗“灵魂鸡汤”有多喜爱了。

因而,李安打入好莱坞也就水到渠成了。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6年后,他也终于凭借《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多个奖项(包括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

尽管《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但《饮食男女》仍然被认为是李安至今最好的作品。巧合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最佳作品,《蓝风筝》是田壮壮最佳作品,《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最佳作品……《活着》也是张艺谋最佳作品——虽然没有获得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那年的戛纳,《活着》没拿到的金棕榈,花落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这位当时刚满30岁的“好莱坞痞子”,拍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和以往几乎所有电影都不太一样,很多观众也从它开始认识到什么是“非线性叙事”。由于突出表现,在这部电影推出后,昆汀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并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数十名模仿者。

《低俗小说》票房收入累计超过2亿美元(这是独立电影第一次突破过亿美元票房大关),并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6-

然而,《低俗小说》没有赢得1995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它输给了《阿甘正传》。

但《低俗小说》还不是那年奥斯卡上最“憋屈”的,《肖申克的救赎》才是。

很多年后,不少影迷还在为《肖申克的救赎》抱不平。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文化影响太大了。相对于《阿甘正传》的美国精神内核,《肖申克的救赎》彰显了普世价值的人性张力。

2013年,英国天空电视台做了一项调查,在所有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失之交臂的电影中评选最伟大的一部,《肖申克的救赎》胜出。它也成为了互联网电影评价网站IMDB的TOP250第一名,评分达9.3,较第二位《教父》高0.1分。同时,也是豆瓣电影TOP250排行榜的首位,评分9.7,高于《霸王别姬》0.1分。

中外双榜第一,当之无愧的世界最佳。所以《肖申克的救赎》虽然没能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却成了观众心中的“无冕之王”。

梦回1994|“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这并非说《阿甘正传》不好,它在豆瓣电影TOP250的排名第三,在这个榜单前10中,1994年还有一部排名第五的电影——9.4分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而在IMDB的TOP250榜单里,《低俗小说》排名第八)。

在130年的电影历史长河中,1994年有3部电影排名前10名,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这一年,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中外影人们纷纷抵达了自己的巅峰。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对比那年电影人的创作力井喷,如今佳作寥寥。30年后的中国春节档,喜剧片扎堆,又有哪一部堪比昔日?尽管拍摄技术上有质的进步,尽管获取了越来越高的票房,但在内涵上完全无法同日而语。

当然,全球范围内,不止华语电影没落。无论北美,还是欧洲,无一能媲美30年前的辉煌。

为什么?

或许,就像杜琪峰在2023年柏林电影节所说(当时他担任评审团主席):

“电影的世界,好像在渐渐消失。”

电影世界的消失,是使得王家卫开始拍剧的缘由吗?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繁花》大结局,恰好,定格在1994年。

似乎,在提醒我们,“繁花”的时代早已终结。

撰稿 | 杀手LEON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