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在谈正片之前,先说下围绕电影喧喧扰扰的场外争议:涉嫌抄袭+过度营销。——都是自作聪明、先入为主的浅见。

翻拍本不是新鲜事。没人会认为刘伟强是比马丁·斯科塞斯更有经验的导演,但后者却改编了前者的《无间道》。

电影大师尚且如此,作为仅有一部作品问世——还是以母亲的真实经历为依托的新人导演,想在第二部导演作品中重现自己心中的经典,有何不妥?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热辣滚烫》改编自十年前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

因此指责贾玲原创匮乏未免略显苛刻。换个角度想想:有原作优良的剧作打底,成片效果差不到哪儿去——这也可视为新人导演本着对创作和观众负责的保险之举。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至于减肥营销的奇观化、娱乐化,光批评这一部电影真没啥意思。自打有了抖音这一低俗、娱乐化的平台后,所有电影的宣发都已经基本如此了。我就脑补出这样一副场景:假如再有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你猜它要怎么宣传?

将朱丽叶·比诺什握拳划擦石墙的镜头放出来,然后让一堆影院观众(托儿)“嗯——”“啊——”“哦——”地集体表演呲牙咧嘴、一惊一乍的现场反应......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

电影营销就到了如此反智的地步,呜呼奈何!

就影片的核心价值而论,“100斤”还真就是最大卖点。因为减肥=拳击=新我。《热辣滚烫》不是原创作品,而且很多影迷对原作《百元之恋》的剧情了然于胸,倘若从情节上来宣传并不是个好主意。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此外,电影还由“减肥”引发了“辱女”争议。“肥胖真的会引起自卑吗”——这么想的人,是过度敏感了。

首先,就日常经验和生活事实看,胖人是较容易自卑,无论男女(我小时候班里就有辱骂胖同学的风气)。所以胖女孩中当然有自卑的。但是不能反推出:所有该自卑的,必须是胖女孩。这犯了起码的逻辑谬误。

胖人可以不自卑不减肥,但不代表乐莹也不能自卑和减肥。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更何况,乐莹自卑是因为她胖么?——是因为她废,是她排斥这个世界的同时,又被这个世界排斥。

要是拍减肥就算“冒犯”,那《百元之恋》也“辱女”,因为安藤樱也是由胖而瘦。任由主观感受至上的“自由心证”来理解一部电影,正常的理解力就不存在了:凭什么《肖申克的救赎》中敢越狱的是安迪而不是瑞德呢?是“辱黑”吗?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1994《肖申克的救赎》

争议谈完,说回电影。

和她自己比,贾玲是有进步的。《热辣滚烫》比《你好,李焕英》更像一部电影。

时过境迁,回看《你好,李焕英》的大获成功,我们必须要承认:它赶上了疫情暂时稳定后的报复性消费,而影片题材也契合了普遍的悼亡情绪、击中了普世亲情这一人心最柔软的那一面。可与此同时,电影的形式却非常稚嫩:无非就是在“穿越+反转”的主架构中,塞进一个个小品段落。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2021《你好,李焕英》

我们不妨回忆下:抢购电视机、排球大战、影院偶遇、游园划船、文艺汇演......以上一个又一个场景,究其本质就是喜剧小品,整部电影缺乏起承转合的成熟戏剧架构,而像“绿茶婊”、“拉肚子”(沈腾)等低俗笑点更令人颇为尴尬。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王琳饰演“绿茶婊”

影片《热辣滚烫》的前半部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它的一众配角都充当着喜剧工具人的作用,比如乔杉、李雪琴、马丽和魏翔。与上述人等有关的段落,基本仍处在小品的水平。

诚然,贾玲需延续以往的喜剧人设,为电影增强笑点,但问题是《百元之恋》并非一部喜剧片,插入这么多互不相干且流于表面的人物,不但题材嫁接上出现水土不服,更会拖慢剧情推进的节奏。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但从好的一面来说,新添的这些闲杂人等倒也增强了乐莹投身拳击的动机。在《百元之恋》中,同事的强奸和爱情的幻灭成为安藤樱踏上拳坛的最大助推。

而《热辣滚烫》中,强奸戏被删除、爱情元素被削弱,贾玲先后用“四重打击”来促使乐莹洗心革面、死而复生:

1. 闺蜜的背叛(偷情男友)

2. 妹妹的利用(过户房产)

3. 爱情的破灭

4. 远房表妹的构陷(靠剪辑过的视频当众羞辱乐莹)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可以说,在给出主角脱胎换骨的理由上,贾玲比原作花费过更多的心思,深怕主人公的蜕变不能令观众信服。通过结尾的闪回,也确实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煽情效果。可惜,就剧情线的扎实程度而言,依然不及原作:闺蜜线和房产线都处理得过于潦草。

跟妹妹翻脸的那场戏,就能看出导演执行力上的差距:同样的姐妹摔打场面,在原版《百元之恋》中有着屏气凝神的爆发效果,张力十足;然而《热辣滚烫》却搞得像小孩子过家家那般——这大概也跟贾玲、张小斐过往深入人心的喜剧形象有关,观众很难在此刻入戏。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原版中,姐妹的战斗场面是见血的

关于人物与线头过多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乔杉、李雪琴的戏份可以删除,而许君聪的戏份可以减少。

删除闺蜜线是因为三重打击其实足够,不一定要四重。闺蜜和前男友这俩人就在一头一尾出现过,太鸡肋了,而且“前男友”(乔杉)和“新男友”(昊坤)属于爱情线的叠加。

删减许君聪的戏,是因为这个形象同时囊括了原作中的冷酷店员(不给拾荒者留食物)+强奸女主角的同事这两个角色。强奸戏既然已删除,那这个人的剧情功能便大减。许君聪无法胜任两个角色的任务,便只是以猥琐的形象提供小品段落,既无聊又赘余。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许君聪试图融合两个店员角色,但并不成功

其实有了杨紫表妹的那条线,许君聪这条线便可进一步加以弱化。如今观众感到情节杂芜、节奏略慢的原因是:贾玲在打造两条新故事线(闺蜜线和表妹线)的同时又保留了原版的故事线造成的(只删除了拾垃圾的老太太一角)。

分析完剧作和人物上的瑕疵,接下来谈谈影片的优点。

对我来说,电影最重要的是视听语言。所谓“电影感”,是指镜头确实达到电影级别而非处在电视剧水平。正是在镜头设计层面,《热辣滚烫》较《你好,李焕英》有了质的突破。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最了不起的一场戏来自乐莹在职场节目受挫后,万念俱灰地返回出租屋的远景固定镜头:随着乐莹拾级而上,感应灯光忽明忽暗且不断位移变换——这象征着主人公内心陷入行将崩溃的巨大摇摆和挣扎之中。

此时,街道景观也从狂风大作、垃圾飞舞到暴雨倾盆,预示着情形将进一步恶化,危机一触即发。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终于,乐莹家的窗户“啪”地弹开,此时观众会下意识地预感到“大事不妙”,却又不明就里——这是个伏笔。直到结尾我们通过闪回得知:此时,乐莹正在房间另一头的窗台上预备自杀。并且,真的实施了。

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还能记得乐莹被中介第一次引到这间出租屋时,两边的窗户就是瞬间同时弹开的,中介的解释是这里“通风好”。

这一分多钟的长镜头从设计、寓意到实施都相当完美。原版并没有,完全是贾玲的原创,必须给她一个大大的赞。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能有一个镜头让人记住就算成功。何况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些匠心独运的镜头语言:

想想电影开场,是怎么展现一个废人的“躺平”的——贾玲仅用她的一只脚就完成了整个动作:先用脚趾头摁灭电视机的开关,旋即又勾起被子搭在身上,这一气呵成的动作愣是将那句“懒到勤快了”的台词传神地体现出来。

别太小看这样的细节,好电影正是由这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地方浇筑的。

此外,还有一些段落也值得称道:乐莹在赛前与过往的自己镜中对望,比赛第二回合时的移动长镜头。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当然那个长镜头原版就有,只是没现在这么长。贾玲让摄影机环绕拳台几周无疑大大增加了自己的难度:因为这样拍就杜绝了任何“作假”的可能,你必须像个专业拳手一样真刀真枪地跟对手比划,才能让观众信服。

无论身材还是拳技,贾玲做到了。这样的“抄袭”,又有什么问题呢?

反观在前作《你好,李焕英》中,贾玲还没培养起良好的镜头意识。还记得那组从天“儿”降,砸趴妈妈(张小斐)的镜头吧?如此重要的穿越情节却处理得毫无想象力,就跟周星驰在《功夫》里一掌打趴火云邪神的镜头一模一样。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周星驰《功夫》

不光是这一幕,女排比赛中那个头顶秃了一块、退场又返场的大姐,也有《少林足球》中试图救场的田启文的影子。

严格说来,《你好,李焕英》的情节才是七拼八凑、到处体现出“抄袭”感。而且,它的镜头是真的没创意,回到过去就是“黑白变彩色”——这就是我刚讲的“电视剧级的处理”。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你好,李焕英》的配角致敬很明显

衡量一部电影、一个导演“真诚”与否,最大的标准应该是跟其前作相比,他(她)的能力有无进步。对比前作,贾玲值得表扬。何况,截至目前,她也只拍了区区两部电影。

通过这仅有的两部作品,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贾玲的创作态度的确是真诚的:第一部,她将所有未说出口的爱献给了自己的母亲;第二部,她将最大的爱献给了那个曾经一直不够爱自己的自己。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不光是在两部电影中倾尽了自己的情感,两部作品的主题也有相似之处——《你好,李焕英》中的贾玲想帮母亲“赢”回自己的人生,“哪怕赢一次”这层意思,出现在排球比赛的台词中:“只要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就会有光彩。”虽然那场比赛母亲最终也没赢,这和《热辣滚烫》的结局一样。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贾玲是个不服输的人,我能够理解她为什么会选择翻拍《百元之恋》。这不是偷懒取巧的投机行为,我相信这部电影曾深深触动过她。

在《百元之恋》的安藤樱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桀骜”的气质,这与贾玲的过往经历和惯常人设不符,于是她便将“桀骜”置换为“讨好”,使角色更符合自身的气质。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百元之恋》安藤樱

因此说什么安藤樱的“丧燃感”贾玲无法复制也是废话,当然没有一模一样的角色,否则何必翻拍?

贾玲出演的是胆怯、自卑的“讨好型人格”,不论内心是否情愿,总在他人的要求面前轻易放低身姿、放下自我。因此贾玲从始至终保持的那种怯生生、小声说话的表演是对的。

闺蜜希望她出席婚礼,她吐出一句“我X”后出席了;

妹妹希望她放弃房产,她离开家又反回头去签字;

昊坤想让她办卡练拳击,她说“其实我挺喜欢拳击的”;

老板要她去拿烟、陪他坐下喝两杯,她闷头应允;

远房表妹让她上电视节目,她踟蹰再三,在对方的不断软磨硬泡和“感动”之余答应……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乐莹一直都在满足别人的希望,可是换来的是什么?自我的空无、他人的利用、一个虚假的世界:

原来15年的闺蜜情是假的,最好的朋友劈腿自己的男友;

原来姐妹情是假的,妹妹从来都看不起自己;

原来昊坤的爱也是假的,是自己自作多情。就连昊坤口口声声的“爱好”、“拼搏”也是假的,三万块都不值;

远方表妹的关心还是假的,只拿自己当转正的敲门砖,为此而弄虚作假,当众将自己的伤疤暴露在众人面前......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这真是个虚实难分的虚假世界,活在这样一个世界,究竟为的什么——这层意思、这份高度,连原版《百元之恋》也未企及。当然,贾玲到底呈现出几分,是另一个问题。

如何在一个虚假的世界努力求真,唤回自我?乐莹终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拳击。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拳击只是手段,所以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开始寻找自我、接纳自我并爱上自我。

正如乐莹和父亲吃饭戏的点睛台词:以前,“我”会把大小苹果全留给朋友,结果一个朋友都没有;如今的我“看心情”。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影片结尾,当昊坤再度邀约乐莹吃饭时,那个曾经的“讨好型人格”不见了,她直言不讳地说“我不爱吃牛蛙”。至于什么时候答应对方吃饭,“看心情”。

即便不从女权意识出发,这场戏的处理也比原版妙:安藤樱面对渣男一直哭哭啼啼,反复强调好想“赢一次”——这还是把拳击当成目的而非手段。当她最终半推半就地与渣男握手言和、消失在夜幕,说明她的“自我”仍有渣男的一席之地。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贾玲的处理干脆利落得多,乐莹轻飘飘地反问昊坤:“不是已经赢了么”——这说明:胜负不再重要,她已经靠拳击确立起“新我”,而跟代表“旧我”的昊坤一刀两断。

改编得漂亮。

最终,《热辣滚烫》给我这样一种感觉:贾玲是真要跟过去的那个“自我”说拜拜了。

小品演员无疑有着“讨好型人格”——她必得讨好大众,充当他人放松、减压的“开心果”甚至“小丑”。可是,这真是她想要的、真是她的“自我”么?

说肥胖营销“辱女”的家伙们都省省吧......请问贾玲是靠什么火的?不论是《女神和女汉子》还是“6plus”——我说的直白点:那身肥肉是不是她一直以来的最大卖点和最大笑点?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看这种段子笑得前仰后合,不认为笑话胖女人是“辱女”,结果人家靠着惊人毅力减肥100斤,反而“辱女”了,照贾玲的小品台词讲:“这都什么情况?”

虽然,喜剧的真谛就是放低自己、甚至低到尘埃,这才好让观众在普通的自己身上发现“优越感”,继而发笑。

可是,这种“讨好”对当事人来说,总有玩够、玩累的一天——哪怕她是靠此形象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这一形象成为沉重负担)。对此,成熟的观众应表示理解而非责难。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如果对贾玲的“变身”感到气馁甚至动怒,我猜:会不会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作祟:

这是我的“爱豆”、我的“小丑”、我的“减压阀”啊!你这种搞法:突然变美变瘦,要我情何以堪!你不再来讨好我,我的优越感还从何建立!本来整天笑你是肥婆挺开心,这下比我都瘦,我连减十斤都难,真正儿岂有此理......

当然,这都属于秘不示人的心声,说出来则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说法:“你减肥关我什么事!人不要太自恋哦!”

是啊,自恋有很多种,贾玲那是一种,满足于虚幻的优越感也是一种。

我想:对待这样的观众,贾玲其实就像是勉强应付昊坤的乐莹那样:嘴上虽仍旧客客气气,内心已经不care了吧。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作者| 纪扬;平台| 看电影看到死

首发|混沌不开窍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一回,贾玲并不care观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