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影剧联动”四种模式,是什么在影响口碑与热度?

在轰轰烈烈的“春节档”到来之前,影版《花千骨》悄无声息的上映,并且不出意料的以豆瓣3.2的评分沦为了“开年第一扑”,没能收获和当年电视剧版比肩的热烈反响。近年来,以“影剧联动”的方式全方位挖掘IP的价值,似乎已经成为了内娱影视市场的常态,但“同IP不同命”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创作者想要双赢,有哪些内容逻辑是必须注意的?

解读“影剧联动”四种模式,是什么在影响口碑与热度?

热播剧改影容易“水土不服”,“情怀杀”需要匹配好内容

一直以来,在内娱影视市场,“影剧联动”都不算是什么新鲜事。2010年,由徐静蕾主演的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和王珞丹主演的剧版《杜拉拉升职记》先后播出,拉开了这种开发模式的序幕。2015年后,IP的概念在业内炙手可热,网文的版权交易费也是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各大流媒体平台飞速发展,逐渐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在这两个条件的影响下,电影与剧集的联动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大势所趋,风口之下,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骨感的,“剧改影”或“影改剧”看似自带前作流量,是个稳赚不亏的好买卖,其实细想下来叫好又叫座的并不多,大部分要么靠“情怀杀”收割了观众,却好评寥寥,要么干脆票房(收视率)和口碑双线“溃败”。

为什么“影剧联动”发展到今天,会呈现出这种“尴尬”的态势?让我们把其简单的分成四种模式,然后逐一分析。

第一种模式,一本网文IP知名度极高,在读者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业内自然会想要“一鱼两吃”,把讲过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载体再讲一遍。

在这一类型的“影剧联动”中,有三个容易影响作品口碑的问题经常出现。第一,原著的内容体量和载体的时长不匹配。众所周知,大部分所谓的“大IP”,也就是网文小说,字数都达到了近百万,想要将故事完整、精彩的还原出来,必然是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在电视剧里,创作者有机会一点点塑造人物,将各种情节慢慢铺开,而在最多不超过三个小时的电影里,显然就不会有这种充裕的“操作空间”了,所以容易出现故事交代不清楚,整部戏像赶场一样跳跃式快进的问题。除了剧情被压缩到莫名其妙的影版《花千骨》,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微微一笑很倾城》也没有逃过这个魔咒,口碑远低于剧版。

解读“影剧联动”四种模式,是什么在影响口碑与热度?

反之也是亦然,如果原著的体量不大,由电影改编成电视剧同样会难度增加。例如《七月与安生》原著小说字数不到两万字,改编成电影尚且需要进行润色,改编成长篇电视剧需要添加的内容有多少可想而知,一旦编剧业务能力有限,“注水”就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法,最终让剧情拖沓无趣,观众失去耐心。

第二,也是最直观的问题,先出现的版本大火之后,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特别是电视剧“先行”的作品,长时间的视听轰炸,使得观众已经和演员建立了深刻的情感链接,例如在许多人眼中,夜华和赵又廷、何以琛和钟汉良之间已经画上了等号,哪怕影版选角的知名度同样不低,也会让剧粉觉得不够合适。

第三,电视剧和电影的受众并不完全重叠,热门剧改编电影容易出现题材带来的“天花板”。其实纵观近年来的电影市场,最能打的作品基本上都涵盖在这三种类型里:工业化视觉大片、能带给人情绪价值的现实主义煽情“爽片”、“合家欢”喜剧。而剧集市场最青睐的大IP则以古偶和甜宠为主,都不是大荧幕影迷的类型取向,所以除了原著IP和演员的忠实粉丝,对于路人群体来说,他们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的买票进场的动力。

“影剧联动”的第二种操盘模式,在近几年才开始比较常见,那就是非大IP改编的原创剧爆火,片方借着热度顺势推出电影版,例如《想见你》《爱很美味》和《一闪一闪亮星星》。这类影剧联动有一个优势是基本上都由原班人马出演,但问题却并不比第一类少。

首先,这类电影的出现,往往是出于功利,趁着剧版观众的热情未退,拍摄电影吸一波票房红利,所以速度自然是越快越好,内容也很难精雕细琢。就拿剧版《想见你》和《一闪一闪亮星星》来说,在剧本质量方面绝对堪称现偶中的TOP级,所以长尾效应绝佳,让不少剧粉念念不忘,影版虽然可以延续之前的人物设定,但仓促上马,往往剧情逻辑、情感厚度,甚至CP氛围都不及前作,能吸引眼球的只剩下了“遗憾补完”。

解读“影剧联动”四种模式,是什么在影响口碑与热度?

但是,制作方又不可能完全放弃剧粉之外的受众,把创作方向彻底限定在原剧的续写和补完,所以只能选择重开一个独立于剧版的新故事,两头都想讨好的结果就是两头都不能满意,粉丝骗自己喝下了“情怀”这杯酒,感觉半醉不醉有些尴尬,路人更是大呼“上当了,这剧情也值得拍成电影?”,所以影迷们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就是,上映不到三天,《一闪一闪亮星星》的票房就暴跌了83%,只留下了“张万森,下雪了”这一网络名梗。

“影剧同拍”品控稳定,“IP宇宙”操盘门槛高

虽然一提到“影剧联动”,口碑上方的阴霾总是挥之不去,但在2023年年末,影版与剧版的《三大队》先后上线,分别拿下了豆瓣7.8和7.1的高评分,不仅打破了这一“魔咒”,也预示着内娱的“影剧联动”开发即将迈入全新的阶段。

和之前的影剧联动项目相比,两版《三大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背后的出品方联系紧密,都属于“万达系”,而且几乎是同时立项,影剧同拍,上线时间也是前后就差了一周。这一IP最后之所以能在双线上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和这种相对新鲜的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解读“影剧联动”四种模式,是什么在影响口碑与热度?

过去的影视联动,几乎都是前作已经爆火,在市场中拿到了正向反馈之后,才开始布局其它版本,这种模式固然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但也容易让创作者滋生出割韭菜、蹭热度的心态,既然拍成什么样都会有人看,那又何必精雕细琢呢?

反观影剧同拍的模式,没有任何红利可吃,只要一个版本口碑不好,很容易把另一版也带进“沟”里,双双扑街,创作难度骤升,所以出品方在选题和组盘上肯定会慎之又慎,如果不是IP题材与两种载体的适配度都足够高,幕前、幕后都集结了业内一流班底,轻易也不会开机,《三大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同时,两版作品由同一出品方操盘,比起让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分别开发,显然在内容品控上会更加的平均稳定,不容易给人以大跌眼镜的两极化观感。

另外,影剧同拍在营销上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两个版本同时上线会形成集合效应,互相反哺热度,将IP的存在感拉满,一旦各大社交平台上开始刷屏式讨论,“秦昊和张译谁演的更好?”“两版剧情有哪些区别?”,势必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加入追剧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内娱不常见“影视联动”模式,容易成为高口碑作品的“摇篮”,那就是“IP宇宙衍生剧”。如上文中盘点的,目前的影剧联动大多数集中在影剧互相翻拍和原班人马“剧改影”,“IP宇宙衍生剧”则是在同一个世界观背景下创作全新的角色,全新的故事,和电影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交替拓展IP宇宙,“漫威宇宙”中的《神盾局特工》《幻视旺达》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衍生剧的优势是既可以延续IP的知名度与情怀价值,又能保持陌生感和新鲜感,防止“一个故事听两遍”带来的审美疲劳。但这种开发模式,不仅考验编剧的原创能力,也考验IP沉淀的死忠用户体量,只有有野心、有视野,敢于“放长线钓大鱼”的创作者才会选择染指,目前内娱的成功案例,只有电影和网剧都口碑不错的“唐探宇宙”。

综上所述,这两种模式都有一个同样的特点,那就是虽然容易产出精品,但从工业的角度来看,操盘门槛极高,所以未来会不会引领内容市场,成为下一个风口,还需要拭目以待。

其实,无论是哪一类“影剧联动”,只要制作方秉持着严谨认真、诚意满满的创作态度,都有可能规避掉模式中先天的“短板”,赢得观众的认可与鼓励,而像影版《花千骨》这种处处透露着敷衍的作品,就只能被网友讥讽为“吃相难看”了。相信随着内娱影视工业的不断成熟,市场中必将浮现出更多优质、耐看的“影剧联动”作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