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喂养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吃干硬的食物,要不就跟着大人一起吃饭。小孩子的肠胃脆弱而窄小,过早吃干食、硬食就很容易生病。其实流食,也就是稀、烂、软的食物最能养孩子娇嫩的脏腑。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因消化酶发育不完全,特别是淀粉酶很少,是不能吃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红薯、土豆、芋头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的。但是以前的人们并没有充足的牛奶、奶粉给孩子喝,另外还有母亲缺乳或母乳不足时,都是给孩子喂米汤、面汤等流食,孩子一样长得好好的。
我们知道消化的目的是将食物磨碎,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的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
西方营养学中有种叫“要素饮食”的方法,就是将各种营养食物打成粉状,进入消化道后,就是在人体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吸收。由此看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与食物的形态有很大关系,液体的、糊状的食物因分子结构小就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来滋养人体。
想想喂养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孩子出生时喝母乳、奶粉等液体的食物,不需要任何帮助就直接进入血液。6个月后,增添的稀饭、肉泥等同样在进入消化道后被顺利地吸收生成血液。
越细碎的食物越能滋养孩子的脏腑,固护孩子体内的阴气,但是现在许多家长图省事,孩子才几个月,就大人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孩子牙齿都没长全,胃肠又虚弱,哪能将食物消化、磨碎,只能是通过粪便排出来。所以,很多孩子的喂养问题都出现在10个月后开始增添固体食物的时候:以前不爱生病的孩子容易生病了,以前胖乎乎的健康孩子变得消瘦了、气色也暗淡了,这就说明孩子的胃、肠还没发育到能消化固体食物的程度。这时候孩子必须回到吃流食的过程中去。
大一些的孩子,生病后胃口不好,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家长也应给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糊状的、稀烂的、切碎的食物,能很快帮助孩子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