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做法事

1. 潮汕风俗

对,潮汕习俗对红白事一向看得很重,有的父母凭子女而贵、或富有人家更大讲排场,互相攀比;图中所示,为桃陈乡、陈运臻老人逝世,农历2014年10月25日出殡及10月29日"头七"请众多和尚、道士、道姑到祠宅做法事,诵经、超渡、礼佛;此二日特请潮阳巿胪岗恒华专业摄像人员,对出殡时的盛大隆重的场面、家奠法事的现场进行数码拍摄记录,图中所示正是此次拍摄后,刻录成DVD影碟;那天的场面、规模盛大,估计陈家子女俱为私营企业者,属大富,非大贵者也,才敢这样大操大办;若大贵之家,就算有胆子顶风操办、谅他们也不敢录像,想留把柄给中纪委不成;。

2. 潮汕小吃做法

叉烧包 所属菜系 小吃 基本材料 叉烧肉,盐,花椒,葱,姜,酱油各适量,面粉。

做法: ①叉烧肉切小块,葱姜切末,加酱油、盐拌成陷;面粉中加糖、温水、发酵粉,省二小时,至面团发起时,加香油、白糖。 ②将面分成份,擀成中间厚、两边薄的皮,将叉烧肉块及葱姜末包成包子,上屉蒸15分钟即可。

菜头粿(萝卜糕) 基本特点 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 基本材料 萝卜、腊肠粒、虾米粒、香菇粒、芹菜粒、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米浆、薯粉 民间小食。又称萝卜糕。

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制作时先将萝卜刮去粗皮,刨成丝,下鼎锅炒软,加入腊肠粒、虾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同米浆、薯粉拌匀,然后入蒸笼内(先用布垫于笼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为熟。

又法:萝卜丝不经炒过,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调匀再入蒸笼蒸熟。食用时将菜头粿切块,下平底锅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即成。

菜头粿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 肠粉 基本材料 淀粉、甘栗粉、盐、辣椒酱及香菜 制法 ①将淀粉加温水调成糊状,倒入甘栗粉、盐,再加水拌和揉透,静置2小时; ②将面团搓条,摘成胚子,再揿成皮子,卷成卷儿;上笼后搁置2至3分钟,用旺火沸水蒸一刻钟左右,出锅后,撒辣椒酱及香菜点缀即可。

艇仔粥: 荔湾一带有小贩用小艇经营粥品,传统的艇仔粥制法是将处理好的鱼片、虾仁、海哲丝、炒花生、炸粉丝、姜丝、葱丝等粥料放入碗内,然后舀取煮沸着的白粥冲入碗内而成。艇仔粥快捷便当,饶有风味,鲜香味美,解渴充饥,深受人们欢迎。

生滚粥: 将预先煮好的粥底加入新鲜肉料逐碗滚熟,就是"生滚粥"。生滚粥是一种统称,根据用料不同,有牛肉粥、肉片粥、鱼片粥、滑鸡粥、上什粥、田鸡粥等。

粥底是放江瑶柱、大地鱼或猪骨煲出来的白粥。 蟹黄灌汤饺 原料: 1、制皮用料:面粉500克,酵面25克,烫熟面(用50克面粉用沸水50克和匀)适量,碱1.5克,清水100克。

2、制馅用料:琼脂膏1000克,猪瘦肉末200克,鲜虾肉末150克,熟虾肉末75克,水发冬菇丁50克,蟹肉末50克,味精、精盐、生抽、熟猪油、芝麻油、胡椒粉、白糖各适量。 制法: 1、将中筋面粉500克等各种制皮用料和成面团,擦至纯滑,然后用湿毛巾盖好静置15分钟。

2、将制馅的各种用料拌匀,置冰箱中冷藏1小时,备用。 3、将面皮摘小剂,再擀至极薄,包入馅心1份,捏作饺形,放入垫有荷叶的小笼内,以大火沸水锅中蒸熟即成。

特点:本品色如蛋黄,皮薄,软韧爽滑,鲜美香郁,为茶市中的广式点心佳品。 马蹄糕 原料:马蹄粉750克,马蹄肉250克,白糖250克,猪油15克,食用红色素少量。

制法: 1、将马蹄肉切成薄片。 2、马蹄粉加白糖、清水拌匀,分成8碗,其中4碗加少许食用红色素,调匀待用。

3、取方盘1个,刷上猪油一层,将一碗没有色素的马蹄粉倒入,上面铺放一层马蹄片,上蒸笼蒸7分钟左右,取出然后再倒入一碗在红色素的马蹄粉蒸熟;按此方法一层层铺上、蒸熟、取出,即成。 特点:本品红白相间,口感甜脆爽口。

鸡仔饼 制作方法 将糖肥肉切成如白豆般大的粒状。杏仁、核桃肉和榄仁均切成如红豆般大的粒状。

把白面粉、沙糖、绿豆粉、肥肉粒同放台板上拌匀,再放入榄仁粒、瓜子肉、核桃肉粒、芝麻、南乳、幼盐、绍酒等,搓成团块的馅料。 制饼皮方法是,白面粉与麦芽糖混和搓成粉团,再分成小粉团,每件小粉团分别捏成圆粉皮,包入一份馅料,接缝处要包密,以免馅料散出。

包好后,放入鸡仔饼模型中,用手压实,然后将模印轻轻敲打,鸡仔饼即脱模而出。最后把鸡仔饼排放在铁烤盘内,饼面涂一层蛋黄水,放进已烧热的烤炉中,以250度炉温,局约15分钟,饼呈金黄色时,即可取出。

说潮汕小吃 对待吃,向来有两种态度,一是“吃好”,一是“好吃”。“吃好”,是要吃得饱,并且要有营养,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好吃”是讲究食物的味道,是一种享受,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小吃是属于“好吃”的食物。

什么是小吃,小吃是正餐以外的零嘴儿,也即“点心”,点到心而已,不会点到肚子里。面对正餐以外的小吃,你可以选择吃,也可以选择不吃,你不必在乎其量其质,只求其美味。

从这个角度上看,纯粹意义上的美食,应该是小吃一类的食物。 过去,潮汕人习惯用“吃好未”来跟人打招呼,这说明那时有没有吃的是一个问题。

如今,可不大有人这样跟人打招呼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已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希望吃得更加有味道,更有情调了。

因此,现在来谈论温饱以后的消费,谈小吃,谈美食,便是时尚的话题。 回顾汕头举办潮汕美食节的历程,也可以看出在吃的消费方面发展的趋势。

1988年,汕头开始举办潮汕美食节,至今已举办了8届。起初,活动的重头戏是作为正餐的潮菜,在各个酒楼交流烹饪技艺并进行品评。

当然,面对的是业内和高消费阶层。1999年,第五届潮汕美食节开始尝试以潮汕小吃为主打戏,在酒店的风味厅,面对公众集中展销潮汕各地的小吃,竟意外地受。

3. 潮汕家常菜的做法

三菜一汤:两荤一甜一汤

玉米排骨汤——广式靓汤材料:排骨、玉米、黄豆、胡萝卜、香菜做法;将所有材料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煲2小时,开盖放盐和鸡精,撒上香菜,上桌。 卤水五花肉鸡蛋材料:生抽、老抽、蒜头、姜、麻油、姜油、八角、茴香、香菇、香油、冰糖、白糖、五花肉、鸡蛋、豆腐做法:1)卤水:将生抽、老抽、蒜头、姜、麻油、姜油、八角、茴香、香菇、香油、冰糖加水煮沸,放置一夜; 2)烧开一锅水,将五花肉过一下水,捞起拭干,油锅放油,加白糖,把五花肉倒入炒糖色; 3)将五花肉放到卤水中(要把油去掉),小火煲45分钟; 4)鸡蛋煮开,剥皮,与豆腐一起放入卤水卤15分钟,大功告成! 白斩鸡,也叫白切鸡材料:鸡腿、姜、葱、蒜头、香菜、麻油、醋、糖、盐、鸡精做法:1)煮一锅水,放姜,沸开,将鸡腿放入,水再次沸开时熄火,不要加盖,让鸡腿在热水中浸泡15分钟,鸡腿捞起到另一个锅里用凉水浸泡15分钟;再将姜水煮开,鸡腿放进,熄火,浸泡15分钟,换凉水浸15分钟;再重复以上步骤一次,即总共浸泡6次,3热3凉; 2)将鸡腿捞出斩件; 3)葱、姜切末,放两勺香油、一点鸡精和油,炒热,淋到鸡腿上,即上油; 4)蒜头切末,加醋和白糖,搅匀,淋到鸡腿上,再放几棵香菜,完成! 糕烧番薯——潮汕甜小吃材料:红番薯,也就是地瓜、白砂糖、葱段做法:将红薯去皮,切块,用白砂糖腌一夜,一定要用waitrose的白砂糖,我试过其他的绵糖甜度都不够; 葱白切段,放油里炸到金黄,再把葱捞起扔掉; 将腌好的红薯放到炒香的葱油里小炸一下; 去掉多余的油,放入腌好的糖浆和少量水,小火煲到熟即可。

4. 关于潮汕民间传说故事

潮汕民间故事,在潮州府志、县志和潮汕史籍中,已有不少记述。

现当代潮人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大都是“五四”以后,在全国民间文学运动的影响带动下开展起来的。“五四”前夕,即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附登《歌谣选》。

两年后,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1923年冬编印了《歌谣周刊》,并从单纯刊登歌谣扩大到登载民间故事等多种民俗学资料。但最早刊载民间故事的,还是《妇女杂志》,该杂志1921年(第一卷)就刊出了民间故事的很多资料。

民间文学运动初期,1921年1月,顾颉刚在《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发表了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当时学术界射出的一道强光,许多学人从心里感到惊异佩服。(1)1927年以后,随着北方一批民间文学的专家、教授到中山大学任教,南方的民俗学活动也活跃起来,他们组织了民俗学会,成员有顾颉刚、容肇宜、董作宾、杨成志、钟敬文等先辈,并编辑了《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

潮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就是在全国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揭阳林培庐,可谓此项活动的先驱。

林培庐(1903—1938)原名植桐,揭阳桃山苏坑(今揭阳登岗镇)人,早年就读于北平国立平民大学(6年),毕业后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民俗学的研究,先后在本地和香港、天津、绍兴、山西等地报纸主编民俗周刊、旬刊与民间文艺特刊等,并编著《耒臿集》、《揭阳乡土记》、《潮州七贤故事》(包括《潮州前七贤故事》、《潮州后七贤故事》、《潮州历代文人故事》)、《民间世说》、《岭东畲歌集》、《潮州民间文学概论》、《岭东文学史》、《揭阳乡土地理》等。这些专集,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结集兼而有之,内容十分丰富。

林培庐的《潮州七贤故事》,由著名民俗学研究专家容肇祖、周作人、赵景深等为之作序。容肇祖在《序言》中写道:“捧诵之余,钦佩无量。

故事之造成,地方风俗之习惯与崇尚,即可于说话之间,粗得一些梗概。”他的另一本书《揭阳风土记》颇受推崇,周作人评道:“自有民俗学以来所未之有也。”

林培庐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民俗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与林培庐同一时期在民俗学活动中辛苦耕耘、并有建树的潮人,还有编著《潮州习俗》、《潮州俗谜》的杨睿聪,编著《潮州歌谣》的丘玉麟,编著《潮歌》的金天民,另有揭阳的黄昌祚、徐志庵,潮阳的姚亚民等。

正是这批民俗学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潮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研究的热潮。 潮汕地区全面开展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4年5月,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关于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潮汕各县市都成立专门机构,培训骨干,派出专人,拨出专款,发动群众,用两年时间完成普查、搜集、整理编辑任务。据统计,全地区所属9县市177个乡镇,开展普查的170个,占96%,共挖掘征集民间故事3761篇,经回炉筛选之后结集12本近百万字;采录歌谣8894首,谚语5738条(经鉴别、合并、筛选和剔除重复的,整理出谚语3000条选本。)

另汕头市“集成办”积累有谚语资料2000条左右。(2)各县市分别把搜集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整理后编成县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先打字油印综合本,复审后再按门类分别出书。

当时统辖各县市(县级市)的汕头市,再从全地区的资料本中筛选较精萃的,按三个门类编印成三本书。 在搜集与整理民间故事过程中,由于某些故事涉及鬼神、封建伦理道德、色情、封建迷信等内容,因此本地报刊发表了学者与读者的文章,对民间文学的“精华与糟粕”、“继承与批判”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明辨是非,划清界限,统一认识。

各县市民间故事集编印以后,普遍开会总结,或请学者、干部、教师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他们还在报刊上宣传、评介县市出版的民间故事集,如陈诗侯的《揭阳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陈创义的《瑰丽的潮阳民间传说》、马风的《出土明珠光熠熠·〈饶平民间故事〉(第一辑)》、李纯的《澄海民间传说艺术特色》、蔡泽民的《潮州民间故事的多功能作用》、蠡测的《花开两朵,再表一枝。

读〈饶平民间故事〉第二辑有感》等。这些评价文章,都以鲜明的观点,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材料,从各个方面述说了民间文学的主题、题材、思想性、地方性、艺术特色和作用,有宣传、总结意义,也有指导阅读赏析的作用。

民间故事传说经大量搜集和整理之后,如何对它开展研究,是民间文学工作者、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上述报刊民间文学的讨论与评介文章,虽有一定的研究意蕴,但它的侧重点在评介及对某些问题的界定,就研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早有专家指出,如果把民间故事传说的研究局限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上,就会落入旧研究方法的窠臼,就会千人一面,成为“民间故事传说特点”的解读。当然也不能获得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民间故事传说产生于不同时代,它反映了不同区域历史。

Posted on Categories 未分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