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到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真实还原德国军官的军服(上)

老周摘要:1970年代火爆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部抗德神剧。但影片里对德国军官的军服细节表现非常到位,军衔、勋章,臂章,帽徽,都非常真实准确还原了当时的情况。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图1:《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德国军官的军服细节非常到位1970年代火爆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部抗德神剧。但影片里对德国军官的军服细节表现非常到位,军衔、勋章,臂章,帽徽,都非常真实准确还原了当时的情况。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影片一开始是德军在一处戒备森严的地下会议室召开军事会议,主持会议的德军将领介绍了战局,也就是这部影片的主线“劳费尔行动”的背景。这段背景介绍的台词,很多人都印象深刻:“诸位,向你们宣布一项重要的消息,我们东南军区司令莱尔上将已经接到了命令,A军团今天晚上开始按计划从巴尔干撤退。请坐吧,先生们!”大家坐下之后,他接着说:“贝尔格莱德的丢失,俄国军队从北方向我们推进,在南斯拉夫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游击队。我们在巴尔干的处境很危急。现在我们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莱尔上将的部队撤退之前,敌人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A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损失二十个师。目前保卫德国,就指望这二十个师了。”图2:戒备森严的地下会议室里举行的军事会议,细节很到位,连笔记本上都有纳粹德国的帝国鹰图案这两段话在翻译上有些瑕疵,德军只有在国内才设有军区,占领区是没有军区的,东南军区应该是东南方面军,死了也不是劳尔上将。劳尔上将应该是亚历山大·勒尔空军大将(也有翻译为一级上将),劳尔勒尔是音译上的差异,他指挥的部队是驻扎在塞尔维亚和希腊,下辖22个师的德军E集团军群。德军部队编制中没有军团。德语中的字母E,音标是[eː],发音很像英语的A,所以出现了翻译上的错误。当时德军确实有A集团军群,不过当时驻扎在波兰南部和斯洛伐克,并不在巴尔干地区,和剧情对不上,E集团军群从主官名字、驻扎地点和兵力规模就完全对上了。至于这位主持会议的德军将领,从他的三片矢车菊图案的领章和红色肩章看,这可是陆军元帅的军衔标志。虽然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但应该就是当时担任东南方面军兼F集团军群司令的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元帅。魏克斯是1943年1月晋升元帅,纳粹德国的第十九位元帅——这位演员的相貌和魏克斯元帅十分相似,有点特型演员的味道,所以他的身份应该可以确定了。图3:德国陆军元帅军衔标志图4:对比一下剧中这位德国军官的领章,确定是陆军元帅图5:左为魏克斯元帅,右为剧中的演员,是不是挺像的?接着重点说说他的勋章,领口处是骑士十字勋章,历史上的魏克斯元帅确实也获得过骑士十字勋章。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口有两枚勋章,黑色十字形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金色圆盾形的是金质战伤勋章。铁十字勋章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赘述了。战伤勋章是1939年9月1日(正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日)设立,授予在作战和执行公务时负伤、致残的军人和公务员。战伤勋章外形为椭圆形,图案是橡叶圈花纹内M16铜盔与交叉的佩剑。战伤勋章分为黑色、银质和金质三种,一次重伤或两次轻伤,可获得黑色战伤勋章,获得黑色战伤勋章之后再受伤两次或因伤致截肢或失明,可获得银质战伤勋章。受伤达到五次或以上,或因伤重度伤残,可获得金质战伤勋章。 魏克斯元帅佩戴着金质战伤勋章,说明他的元帅军衔,确实是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搏杀而来的。图6:这位元帅领口处是骑士十字勋章,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口佩戴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金质战伤勋章图7:三种版本的战伤勋章,从左到右依次是黑色、银质和金质接着出场的是剧中的大反派,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和他的副手党卫军上尉比绍夫。准确说党卫军是没有上校和上尉的,党卫军的军衔和国防军完全不同,标志和叫法都不一样,自成体系,冯·迪特里希的军衔是党卫军旗队长,相当于国防军的上校。军衔标志是两侧领章都是一片像树叶。党卫军只有旗队长以上,才会是两侧领章都是军衔标志,旗队长以下,都是右侧领章是两道S状闪电(SS就是党卫军的字母缩写),只有左侧领章才是军衔标志。比绍夫的军衔是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相当于国防军的中尉,所以他的领章右侧是两道SS闪电,左侧是两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图8: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请注意两人领章的军衔标志,冯·迪特里希的两侧领章都是像树叶,比绍夫右侧领章是两道S状闪电,左侧领章是两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电影里将比绍夫说成是党卫军上尉,是个BUG,可能是翻译上的错误,党卫军的军衔比较复杂,不熟悉的人很容易搞混。党卫军里相当于国防军上尉的军衔是一级突击队中队长,领章上的军衔标志是两组共四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和剧中比绍夫领章上的军衔标志还是有差异的。图9:相当于国防军上尉的党卫军一级突击队中队长,领章上的军衔标志是两组共四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和剧中比绍夫领章上的军衔标志还是有差异的图10:这才是比绍夫的军衔标志,两条银色饰边和三颗四角星,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相当于国防军的中尉当然,如果说旗队长,一级突击队中队长,确实太拗口,普通人也搞不清级别高低,所以称之为党卫军上校,党卫军上尉,更容易让观众理解,也是可以的。虽然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都是党卫军,却都穿着国防军经典的M36田野灰野战军服,只是帽徽上是党卫军的骷髅头标志。在中国人看来骷髅头是很恐怖的图案,令人不禁有些毛骨悚然,但是在西方骷髅头有两种意义,一是带给对手死亡,有震慑敌人的意思。二是表示自己不惧死亡勇于献身的意思。所以在西方国家有很多部队都会用骷髅头来作为标志,这种传统甚至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还有不少西方军队采用骷髅头作为部队的标志。图11:党卫军的骷髅头帽徽标志两人军服的左臂靠近手腕处,还有一条黑色袖标,这是帝国保安总局的SD袖标,表明两人不是一般的党卫军,而是帝国保安总局的军官。纳粹德国的帝国保安总局,在二战期间是个令人谈虎色变极其恐怖残暴的存在。其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2年由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创立的党卫队保安处,是纳粹党最早的情报机关。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清除反对纳粹党的政敌。随着二战爆发,逐渐负责肃清占领区反对德国占领的抵抗组织。1936年6月,纳粹德国对警察系统进行了全面调整,由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兼任全国警察总监,全国警察分成穿着制服的普通警察(缩写:ORPO)和没有统一制服穿着便衣的安全警察(缩写:Sipo)两大类。普通警察包括保安警察、农村警察和地方警察,安全警察则分为刑事警察和政治警察——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1938年,在安全警察的基础上成立了帝国中央安全总局(也翻译为保安总局,缩写:SD),盖世太保成为安全总局的第4处,而帝国保安处(国内)和帝国保安处(国外)则分别是第3处和第6处,刑事警察则是第5处。安全总局的局长就是原来保安处处长海德里希。可见,帝国保安总局和党卫队的渊源非常深厚,所以党卫军(也就是武装党卫队)里负责情报和安全保卫的人员就自然九同时成为帝国保安总局第3处和第6处的人员。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就是这样,所以他们都佩戴着帝国保安总局的SD袖标。图12:帝国保安总局的SD袖标图13:这张图可以比较清楚看到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佩戴的勋章,还请注意两人左臂上的SD袖标冯·迪特里希佩戴的勋章,在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佩戴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银质战伤勋章,左胸口袋上方佩戴的是银色近战勋饰。近战勋饰是1942年11月25日由希特勒亲自下令设立,授予多次参与近距离作战(通俗说就是肉搏战)的所有人员,近战勋饰大多数由优质锌材质整体熔铸(少量铝材质),还有一种高品质铜锌合金镀金的特殊版本,勋饰长约95毫米,高约25毫米。勋饰中心部分顶部是第三帝国的国徽鹰饰紧抓住万字饰,主体是一个交叉的刺刀和手榴弹图案,背景镂空。两侧和底部各有2片相对排列的橡树叶片装饰。左右橡叶饰框外侧由2枚对角排列带钩装饰,并有2枚橡树坚果点缀装饰。向外延伸各由4片完整橡树叶片菱形叠压排列组成翼型装饰,近战勋饰分为铜质、银质和金质三个级别,铜质授予参与超过15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银质授予参与超过30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金质授予参与超过50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这种近战勋饰含金量很高,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先后有1700万人参战,铜质勋饰办法了36400枚,银质勋饰办法了9500枚,最高级别的金质勋饰只办法了403枚,能得到金质近战勋饰的是在战场上九死一生,都被誉为“来自地狱的勇士”,是真正的“兵王”。图14:近战勋饰分为铜质、银质和金质三个级别冯·迪特里希能够获得银质近战勋饰,说明他参加过30天的近距离战斗,很可能参加过1943年或者1944年东线与苏军的恶战,银质战伤勋章和银质近战勋饰,表明他是一位在战场经历过殊死战斗的真正军人。最后,冯·迪特里希左臂鹰徽上方还有一枚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这是为了纪念参加过1940年4月纳尔维克战役的人员而于1940年9月颁发,是纳粹德国颁发的第一枚战役纪念章。纪念章为长盾形,上部是一只雄鹰,双脚站立在一个纳粹花环上,中间有德语“纳尔维克”字样,主体由雪绒花、铁锚和螺旋桨构成X形状,代表这次战役参战的部队包括陆军的山地兵和海军、空军伞兵,还有“1940”则是表示战役发生的年份。纪念臂章分为一金两银三种版本,金色是海军版,授予参战的海军人员,陆军版和空军版都是银色的,区别就在于陆军版衬布为绿灰色,空军版衬布为灰色。图15:冯·迪特里希左臂鹰徽上方还有一枚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图16: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的三种版本,从左到右依次是陆军版、海军版和空军版为什么海军是金色版?因为在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海军打得最为惨烈,进行了两场激烈的海战,总共有10艘驱逐舰被英军击沉,幸存的两千多德国水兵被迫弃舰上岸,利用缴获挪威军队的武器,组成一个“水兵陆战部队”,加入到德军第3山地师的战斗序列,参加了陆上作战。冯·迪特里希能得到这枚纪念臂章,显然他是参加过纳尔维克战役的。当然,他不会是海军,也不会是空军的伞兵,只能是作为陆军参战。看来冯·迪特里希和挪威颇有渊源,影片开头的军事会议上,提到冯·迪特里希时,就有人说他正在挪威执行一项重要任务,魏克斯元帅马上说:“上校冯·迪特里希上校已经到达萨拉热窝!”最后来说说比绍夫的勋章,他在第二颗纽扣处佩有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佩戴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黑色战伤勋章和金质德国国家体能奖章。图17:这张比较清楚看清比绍夫佩戴的勋章黑色战伤勋章级别要比冯·迪特里希的银质战伤勋章要低一个级别,说明他负过一次重伤或者两次轻伤,好歹也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并不是只会在后方看家护院,忙着抓人的鹰犬。国家体能奖章也叫国家体育奖章,并不是战功荣誉勋章,而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这是1913年德国国家体能训练委员会所设立。最初只有金质和铜质两种级别,后来增加了银质奖章,1942年还增设了战伤版。铜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18岁到32岁男女公民,银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32岁到40岁男女公民,或者获得铜质奖章8年后再次通过五项体能测试金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40岁以上男女公民;或者获得银质奖章7年后再次通过五项体能测试。战伤版则是授予负伤之后还能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军人。图18:德国国家体能奖章分三种级别,从左到右依次是:金质、银质和铜质比绍夫获得金质体能奖章,说明他年纪已经是在40岁以上,不过这位演员看上去很年轻,没有40岁以上的中年大叔,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体能非常好,能够通过五项体能测试。所以尽管不是战功勋章,但比绍夫还是很得意地佩戴在胸前。相比冯·迪特里希,比绍夫确实要差了一大截,所以他来萨拉热窝一年多,对瓦尔特的抵抗组织毫无办法,但冯·迪特里希一来,就立即让瓦尔特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下篇我们将顺着剧情发展,介绍出现的德军军官的军服以及相关细节。【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至今唯一健在的元帅夫人李刚,现在已96岁高龄,孙女是个知名歌手

2023年11月7日,叶剑英元帅的夫人吴博同志因病离世,举国悲痛。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曾经为创建新中国的立下汗马功劳的十大元帅今已与世长辞、名垂青史,他们的夫人也渐渐离去,成为历史中的身影。而被毛主席赞到“大事不糊涂”的叶剑英元帅,而吴博是最后一位妻子。除此之外,叶剑英的另一位曾经的妻子,李刚,成了如今唯一健在的元帅夫人。她和叶帅的爱情故事如何?又为何分离?其后辈如今又怎样呢?知名歌手,竟是元帅后人2014年,《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来自香港的选手叶晴晴和搭档登上了舞台,在一曲动人的《思念是一种病》中,三位导师纷纷转身。虽然在竞争激烈的重重选拔中遗憾谢幕,但这位清新甜美的歌手给观众们留下了深深印象。而好奇心催动着大众们挖掘每一位选手的资料,叶晴晴也不例外。除了获得过香港诸多唱作奖项外,叶晴晴的家世更是让普通人大惊——父辈在政界、商界声名显赫。尤其是祖父更是开国元帅叶剑英。可既有如此显赫家世,叶晴晴为什么还选择当一名普通歌手呢?其实,叶晴晴最早攻读的是心理学专业。从大学毕业后,她便回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参与自闭症儿童行为治疗。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了音乐的力量。面对“来自星星的孩子”,起初的叶晴晴有些手忙脚乱,只能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同事的经验来进行。可一次休息间,叶晴晴戴上耳机,放着音乐。突然,身边的孩子扯下耳机,自己戴上。没有吵闹,没有哭喊,看着面前孩子听着音乐露出天真的微笑时,叶晴晴顿感欣慰,也明白了音乐抚慰心灵的重要作用。之后,叶晴晴便用音乐传递着自己的爱,去温暖特殊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温暖。在这一过程中,叶晴晴也深深爱上了音乐,于是决定成为一名职业歌手,用自己的歌声将情感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音乐承载着爱飞往每个人的心中。而他也始终没有主动透露自己的家世,她不愿倚靠先辈的名气为自己开路,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在乐坛打拼,如今也已崭露头角。在叶晴晴的家人中,祖母李刚备受关注,因为她是如今唯一健在的元帅夫人。名门之后,却与校长相恋1927年,李刚出生于一个名望显赫的家庭。祖父李续祜是清末湘军将领,辛亥革命后回乡兴办县学,为抗日救亡、地方教育做出重要贡献。兄长李普也在国家危难之际投身抗日救亡,以笔为刀枪,激励着每一位战士、每一位国民团结抵抗侵略者。李刚也在家庭的熏陶下立志参与革命。1946年,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可人民遭到的压迫还未推翻,于是李刚毅然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参与彻底推翻压迫,实现民族解放的事业。此后,李刚先后在延安大学、华北联大、华北军大学习,也正是在华北军大,她遇到了叶帅,一段伉俪佳话就此谱写。二人初次见面于一次学生代表会议上,身材魁梧,谈吐儒雅的叶帅立刻让李刚为之倾慕,而发言时见解独到,充满年轻活力的李刚也给叶帅留下了深刻印象。结束学业后,李刚前往尚未解放的北平军管会工作。不久后,叶剑英也调任北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再次见面的二人有了更多深入的交流,彼此间也产生了难言的情愫。可是,阻挡二人迈向更进一步的,是年龄。30岁的年龄差距如同一座大山横隔在两颗跳动的心之间,二人都为此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终于,1948年,在友人的撮合之下,二人正式结婚了。风度翩翩,功勋卓著的叶帅,年轻活力,满腔热情的李刚,终于走到了一起。可惜,浓厚的情意,却抵不过时间的蹉跎。历经坎坷,如今安度晚年婚后,李刚为叶剑英孕育了一子,二人生活也算是幸福美满。可或许是年龄的代沟,或许是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夫妻二人之间的沟通渐渐减少,感情也逐渐减淡,矛盾、争吵,取代了新婚时的甜蜜与温情。1955年,在深思熟虑后,叶剑英和李刚正式离婚。可是,早已习惯彼此的二人仍生活在一起,爱与责任让他们早就难舍难分,李刚照顾着叶剑英的生活起居,成为他坚强的家庭后盾。1961年,李刚又为叶帅诞下一女,家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妹”,为叶、李二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亮色。后来,在文史馆工作的李刚也坚定地站在叶帅身后,为他照料家庭,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进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篇章后,叶帅也退出了领导一线,终于有时间陪伴家人。经过数十年的风雨坎坷,相濡以沫的叶、李二人早已离不开彼此,他们的感情相较于曾经的纯真,更增添了一份饱经岁月洗礼之后的坚贞与醇厚。身边人看到二人温馨和谐的相处,也都建议二人复婚,可在叶帅的考虑之下,最终也未达成。1986年,这位为新中国建立、建设、改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元帅,溘然长逝。在子女们悲痛的哀思中,在全国人民沉痛的哀悼中,叶剑英元帅光荣的姓名,永远流传在青史之中。李刚也从工作岗位上退下,一边参与整理叶帅资料的工作,一边在子孙满堂的欢乐中安享天伦之乐。如今,李刚近百岁高龄,她的一生如同一本共和国史书,她见证了国家的成立、民族的解放,又在小家的悲欢离合之中体会着大家的跌宕起伏。后记李刚与叶帅跨越年龄鸿沟的爱情故事动人,而二人以爱和责任维系家庭同样令人动容。抛去政治身份,二人像是一对普通的恋人,相识相知,相恋相爱,在琐碎间感悟爱,在责任中体会爱。虽然没有走到最后,但两人纯真的革命友谊依然令人触动,而后代们也继承了红色思想,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与国家做出贡献。

1989年古月受邀参加国宴,上将杨白冰打了个招呼,吓得他连忙站起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89年,古月参加国宴,上将杨白冰过来打招呼,吓得他立马站直了。1989年,在中南海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的国宴上,古月作为最特别的宾客,吸引了在场其他嘉宾的注意。甚至还有一位将军亲自前去和他说了一句话。将军的话让古月十分惊讶,他当即起身连连摆手说:我叫古月,不是毛主席本人。将军说了什么话,古月又是个什么人呢?古月是一个特型演员,但他真正踏上演艺事业之路,还多亏了他的姐姐。“古月”其实还是个艺名,他的真名叫做胡诗学,1937年出生在武汉。他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他的父母都已经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只剩他和自己的姐姐相依为命。等到了古月十岁那年,他的姐姐被文工团选中,当时还是小孩子的他很舍不得自己唯一的亲人,就一直跟着姐姐,最后也被文工团录取不过当时的古月最开始也不是从事演艺工作,而是文工团内的一名干部,虽然在文工团耳濡目染了许久,但是也没有什么当演员的想法。如果没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恐怕我们就一直见识不到古月活跃在大银幕上了。1967年,古月因公出差,在当时的火车上一个人一直盯着他看,仿佛是看到了什么熟人一般。就算是认识的人一直看自己心中也难免会有芥蒂,更何况是陌生人。于是古月就问人为什么要一直盯着自己看?那个人仿佛是才回过神似的,对着他连连道歉,说你长得和毛主席实在是太像了,就好像毛主席坐在我身边一样。听到这话,古月也觉得人说的确实不错,只是也没放在心上。直到回到文工团后,才学着毛主席的样子打扮了一番后,让同事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和伟人相似。这一打扮可不要紧,在同事们看来,面前的这人梳着中分头,拿着香烟叉着腰,简直是和毛主席一模一样。不过在当时古月也没有什么演戏的兴趣,他兴之所至模仿一下毛主席,也不过是偶然的行为。时间就这么来到70年代,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逐渐的发展了起来,影视行业也逐渐繁荣起来。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相关部门就想扶持一下发展中的电影产业,准备将大量的题材搬上荧幕。不过在选角上就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当时准备的题材很多都我们国家,我们党的故事,这就要求了不仅要在剧情上还原历史,还要尽可能的在人物上做到一模一样。为此,相关部门特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可以饰演领导人的演员们,而在其中最重要的角色便是毛主席的扮演者。当时的文化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符合条件的演员,最后选出了包括古月在内的二三十位演员的资料一起送到了人大常委。当时的人大常委的委员长是叶剑英元帅,看到古月的照片后,叶帅也觉得他十分符合条件,就将他和其他的两个人一起选中了。虽然成功入选,但是想要成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对当时的古月来说,还是十分的困难的。因为他连一部戏都没有演过,虽然对于毛主席很熟悉,但是想要完全模仿毛主席的神态,气质也是相当的不容易的。更何况,他目前还是候选人之一,之前没有这个机会就算了,如今都走到最后一步了,他自然要更加努力,争取成为那个独一无二。古月想通这个道理之后,也就不再畏手畏脚,而是沉下心来,投入到对毛主席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的研究中。很快就到了面试的那一天,准备得十分充分的古月,在面试的时候所做出的一言一行,都很符合叶帅等人记忆中的毛主席。到场的导演编剧也都很惊讶于古月的表现力,就这样他通过了所有考核,然而,对于他的真正考验,还在后面等着他。1989年的国宴上,上将杨白冰和古月打招呼,古月受宠若惊立马站直了。因为外形酷似毛主席,古月一出现就吸引了众多宾客的关注。他是怎样开始投身于演艺事业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古月在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的选拔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包括叶剑英等老革命的高度认可。不过这也仅仅是开始而已,作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要学习的东西可是很多,当时的古月不仅没有演过戏,对于演戏的种种规矩也不是很清楚。在他出演首部电影的拍摄时候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头。因为他还是个新人,所以难免会遇到许多没办法预料到的问题。虽然说是长得很相似,但是气质神态之类的,可不是几天的锻炼就能够做好的。为此,古月可没少被导演批评。在一次拍摄的过程中一个听头拍摄了许多次都没有通过,不是用力太猛,就是演得不像。接连几次的卡壳后,导演也不由得有些生气,看着古月语气也不由得变得带着刺。不过面对这些困难,他也没有什么不满,只是连连对人道歉,等到下班之后就马不停蹄的泡在档案馆和图书馆里。作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古月自然是被相关部门授予了能够查阅这些资料的权限。为了演好毛主席,他不仅在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当中,不断地阅读毛主席的著作和言行记录,更是旁听了一些工作会议,切身地体验到了毛主席在工作生活时候的真实情况。就这样,通过在工作时间和课余时间兢兢业业的学习,古月的演技也是慢慢的成长起来。面对镜头,也不再像是之前透露着新人的气息,而是显得老练而成熟。在一次次的拍摄当中,古月平生的第一步电影就这么完成了。1981年,电影《西安事变》如约上映。这部电影里虽然毛主席的镜头不算多,但是古月还是完美的将剧本和历史上的毛主席还原了出来。在电影中看见毛主席的镜头,而且还演得如此高度还原,观影的群众也不由得很惊讶,还有一些群众则是表示,自己仿佛是看见了毛主席又回来了一般。影片结束之后,古月的名气也是一炮打响,没过多久,就马不停蹄的参演了另一部电影。这次的拍摄就顺利了许多,一是古月已经有了拍摄经验,二是通过大量的学习,他逐渐的抓住了毛主席的精髓,饰演起这位领袖也是慢慢的得心应手了。不过,虽然在演艺这方面进入正轨,但是古月的生活也不算是富裕,尤其是在北京,生活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当时的演员不像是现在只要出镜,不管演得好不好就有大笔的钱拿,古月他们的工资相对固定,拍多少戏拿多少钱。而且他们都很敬业,除了拍戏之外也没什么想法,自然也就拿不到太多钱。不过虽然赚得不算多,但是古月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因为他的妻子张燕也是辛勤持家,不仅事业蒸蒸日上,而且把家里也弄得井井有条。于是这对夫妻的生活就慢慢稳定下来了。随着古月参演影片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是逐渐的在群众中传播开来。有一次他去陕北地方拍戏,当地的群众在革命时期和毛主席有过很长时间的接触,也和毛主席达成了深厚的情谊。听说了有人来演毛主席,就不由自主地向着拍戏的场地凑过去。这些群众看到古月的样子立马就惊呆了,因为实在是太像了,无论是样貌还是气质都和记忆中的毛主席别无二致。拍摄一结束,古月看到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的群众也没有什么架子,只是站在他们中间亲切的攀谈起来,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着自己不是毛主席,只是他的特型演员而已。一些村里的老人看到这幅场景也不由得感叹着,这个演员虽然不是毛主席,但是这种行事作风来也和毛主席别无二致了。群众觉得他很像,那么其他见过毛主席的人们,又如何看待古月呢?1989年,古月出现在国宴上,上将杨白冰激动得主动走过去打招呼。他不仅被将军认为很像,普通群众更是把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分出一部分,变成了对他的喜爱,这是真的吗?1984年,正在参加中国革命之歌演出活动的古月,得到了一个特别人物的邀请,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这部音乐剧的编剧,同时也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李敏早已经听说了古月的名气,但是苦于时间的原因,所以一直没有能够能和他聊聊,同样的,古月听到这个消息也很高兴,因为当时她也很想和李敏认识,以便更加了解毛主席生活中的细节。就在这年的12月26日,古月应邀来到了李敏家中。在这里,古月见到了许多和毛主席相处相当长时间的人,像是当时的炊事员,警卫员,医生,护士等人,而且还见到了为毛主席拍摄了大量照片的侯波夫妇。在和这些人的相处交谈当中,古月了解到了许多毛主席生活中的小细节。包括毛主席吸烟时喜欢左手拿烟,而且长时间不吸。烟灰如果长长的堆积起来,则会用手弹走烟灰,看文件的时聚精会神的看,时不时的捞出茶叶来放进嘴中咀嚼,用来提神。警卫员则回忆道,毛主席喜欢跳舞,但是他的跳舞更像是一种放松运动,经常就是跟着拍子一下下的运动身体,跳起来很像是广播体操。而且还很喜欢家乡的曲调,每次听到湖南的曲调都不由得跟着拍手,一边伴舞以便哼歌打着拍子。这些点滴细节不仅是资料中难以看到的,更是能够更好地塑造毛主席的形象。正是这些细微的细节,才让古月饰演的毛主席,非常贴近实际。就这样在无数的练习和思考下,最终古月来到了事业的最巅峰。九十年代,相关部门想要拍摄关于三大战役和之后解放全国的系列电影来,这一系列的电影对标前苏联的解放系列电影,如此重要的影片在选角方面必然是十分的严苛的。而毛主席这一角色的演员,剧组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当时已经相当出名的古月。虽然在此之前他也已经扮演了许多次毛主席,但是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务,他的第一反应依旧是进行推辞,表示自己的水平还不够。但是在剧组的多次邀请下,古月也就接受了剧组的邀请。在拍摄的过程中,古月也不断地精进自己的演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演技,而且在思想方面的越发的成熟。饰演的毛主席不仅惟妙惟肖,而且还带着伟人的思想,可以说,现在的古月已经是毛泽东特型演员的集大成者了。1991年,两部大决战电影相继上映,立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是因为电影细致的考据,精妙的剧本和恢弘的场景,还有古月出神入化的演技。在电影中,古月扮演的毛主席几乎是和历史上相差无几,语言,动作,神态都和生活工作中的毛主席别无二致。给观众带来了绝佳的观影体验。到次年六月,大决战系列影片全部公映,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表彰大会,在大会上授予了古月二等功的荣誉。不过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烦恼。就是因为和毛主席过于相似,以至于每次出去拍戏,都会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围观。这种情况在拍摄了大决战之后,更加严重了。在他第四次来到陕北,拍摄毛泽东的故事时,他本以为这次拍戏的地方稍微偏远一些,肯定能够安静的拍戏,却发现地的群众依旧是热情无比。虽然当地并不富裕,但这些群众仍然时不时的带着小米和红枣来找古月,这些村民宁愿自己少吃一点,也要把这些东西无私的送给这个最像毛主席的演员。面对这种情景,古月十分感动,在拍摄结束之后,他一边流着泪一边感慨:自己作为演员,也只能多拍几部片子来报答群众们,说心里话,我太爱这片土地,太爱这里憨厚淳朴的人们了,因为这里的人情比酒还浓。2005年,特型演员古月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无效而去世,享年68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演员,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如何演好毛主席这件事情上,不仅为我们留下来一幕幕经典的荧幕形象,更让我们看到了身为老一辈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